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青阳腔

增加 34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青阳腔,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因形成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而得名 <ref>[http://www.bjwmb.gov.cn/zxgc/sjjl/t20120502_437615.htm 安徽池州保护“非遗”青阳腔 弘扬传统文化],首都文明网 ,2012-5-2</ref> 。大约形成于明朝嘉靖年间,兴盛于明清两代。目前,青阳腔已经衰微,演出基本停滞。2006年5月20日,青阳腔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阳腔属南戏高腔体系,其行当继承了古南戏的脚色体制,有生、旦、净、末、丑、外、贴7个行当,后来又增加了小、夫两个角色。其表演讲究"文戏武唱",娱乐性、趣味性强,火爆热闹,常穿插表演窜刀门、盘吊杆、翻高台、跳火圈等技艺。青阳腔中还有各种纸质面具,在舞美上极具特色。
青阳腔在声腔上属南曲五声系统,其演唱特征:①用锣鼓伴唱,不用管弦;②一唱众和,独唱与帮腔结合;③运用腔滚结合的歌唱方法--滚调 <ref>[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UJE27240525D87C.html 青阳腔是流传于安徽,江西等地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网易, 2019-11-22</ref>
青阳腔的剧目上起元明南戏,下到后世的各种文人传奇,数量众多,历史上曾出现过《词林一枝》、《摘锦奇音》、《玉谷新簧》、《徽池雅调》等一批青阳腔剧目刊本,现在能收集到的青阳腔大小剧目有94个。青阳腔演唱时一般只用大鼓、大铙、大锣等伴奏而不用管弦,独唱与帮腔结合,一唱众和,同时在演唱中运用"滚调"的方法,在唱腔中加入"滚白"和"滚唱",形成长于叙事的特点。其唱腔灵活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极大地提高了戏曲声腔的可塑性和表现力。
 
==参考文献==
109,22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