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青花情结(王艳秋)

青花情结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青花情结》中国当代作家王艳秋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青花情结

去拜访一位老画家,画没看上几眼,一下子发现画案上的方型手绘青花人物印泥盒了。唰唰拍几张微信里一晒,几个文友盯着问哪里有卖。

我也想知道,去某宝搜,没有相同款式,看得过去的都价格不菲。搜着搜着目标转移,又翻看到青花瓷盘了,这个相对比较亲民,一个接一个装进购物车,总算暂时满足了拥有欲。

坐下来泡一壶今年的高山龙井与老友分享,聊到青花,都是两眼放光的主儿,他讲另外一位茶友新近买了几只青花缠枝的小茶杯,贴花技术很高,愣是找不到接缝。立马给他纠正,贴花图案不能算青花,青花是釉下彩的。

他当然知道,只不过说顺了嘴而已。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的审美水平也提高了,很多人对青花情有独钟,特别是周杰伦一曲《青花瓷》唱响,多少物件擦身青花的周边赚足了银子。只是可能少有人了解作词的方文山,更不甚了解歌词的沉沉蕴意。

“素胎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袅袅炊烟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古风俨然的歌词续起文艺男女们深情的怀古梦,惹得人禁不住走进旧时光追溯一段静美的故事。

惟有擅长在瓷瓶上作画的人懂得词意,作为釉下彩的青花先要在瓷泥烧好的素胎上绘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一般青花瓷的纹饰多为两到三个色阶,精品可达到五个色阶以上。未挂釉前的青花图案素净低调,一如你淡淡的初妆样。只有渲染了釉色,那淡妆浓抹的韵味才会体现出来,那是钴矿原料的特性使然,也是一千三百多度高温的撮合造就。临江独钓、板桥归人、山庄屋宇,袅袅炊烟隔江千万里,这是画里诗意,它穿越千百年光阴落定在瓷瓶上。

最要感谢元代文人们的创举。元代文人在政治上深受打压,没有了上升通道,失意文人寄情于艺术,用毛笔在瓷胎上依照国画技法描绘图案,将中国画的技术运用到了瓷瓶上,因此将元青花抬上了艺术的巅峰。

睹目一些鉴宝节目,拿起一只青花瓷瓶,不必先关注画境,光瓶底落款就让人激动万分,大明宣德年制?大明万历年制?大清康熙年制?楷体或是篆体落款?……

别想太多了,元青花带款者极少,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曾拍出6.85亿的天价呢!鬼谷子下山青花大罐也拍了2.28亿。我们平头百姓拥有一件两件印花仿品已经是很知足的事情了,它并不妨碍我们的喜爱。

据史料记载,青花起源于唐代,在元得到兴盛,后又在清康熙年间第二次大发展。青花瓷白地蓝花素洁雅致,纹饰多缠枝花卉、双鹿、人物仙鹤、梅花、八仙、罗汉、高僧图、祥云、盘龙等吉祥图案,或者载有很多经典传奇故事,融汇着深深的中式元素,比较符合中国人中正平和的文化性格,深得历代文人墨客青睐。

青花走向民众起先得益于明代初期规模化批量复制出口,普通工匠可以反复熟练绘制固定的吉祥纹饰,虽然艺术性下降产量却增加了,长时间的外销之外,普通民众终于有机会买到既便宜好看又实用的青花器具了,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代表中国瓷器的“国民瓷器”。

爱屋及乌,代表江南特色的青花布也是很多文人墨客的倾心之物。随便一张餐桌铺上一块青花布就眼前一亮,挂个门帘儿就疑似到了江南。盛茶盛酒的坛子蒙一块青花布滋味就绵长醇厚,平凡女子挎一只青花布包就打上了文艺女的符号……源远流长的岁月熏染,青花已然化为一种情结驻扎在很多人心底。

平日里习丹青,酷爱画青花,各式的瓶子,涂了花青、钴蓝,抑或孔雀蓝调和胭脂,偶尔留白一枝梅枝,插或不插花与翎毛,虽拙劣不堪,多被朋友们先抢为快。某一日读到著名画家马硕山的《故园追梦——我的青花情结》,思悟颇多,原来每一个爱着青花的人,骨子里都镌刻着浓浓的中国风,而这浓浓的中国风,分明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文化的渲染与积淀呵!

内心热烈地自豪了一把。转念,想起某宝上销量颇佳质量颇好总标注为日式青花的瓷碟,蓦地有了隐隐的不快…… [1]

作者简介

王艳秋,女,曾用笔名一凡,新浪博客用名沧桑-看云。1972年出生,山东省荣成市人,现经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