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胶奥总督府旧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观海山南麓的沂水路11号。1897 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于1903年始建其总督府,1906年竣工,建筑面积7132.3平方米,耗资85万马克。该楼是一座砖石、钢、木混合结构的建筑,采用十九世纪欧 洲公共建筑的对称平面、四角和中间略为突出、中轴线非常明显的特点。 整个建筑为4层楼房,呈“凹”字形,屋顶用红筒瓦覆盖,坡度较大,围以铁栏杆,既美观又作避雷之用。该楼建成后为德国总督办公之地,故名“总督府”, 又称“提督 楼”。[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胶澳总督府旧址
位置: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观海山南麓
建筑面积:7132.3平方米
耗资:85万德国马克
建筑
建筑采用19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对称平面,主面为三纵五段的对称处理,中轴线非常突出,建筑平面呈“凹”字型。
东西长80米,南北长约40米。四层设半地下室。位于二层的扁圆大圆券门廊为主入口,由宽大的39级石阶和两边的行车坡道直通, 建筑的2~3层为主办公楼,由中部大楼梯联通,层高4米。半地下室、四层及阁楼层是独立辅助办公楼层,仅能由两侧次段楼梯与各层联系。
整个建筑以古典主义立面划分,底层作为基座,用粗大的蘑菇石砌筑,敦实厚重,以上为高达两层的花岗石矩形壁柱和变形的爱奥尼克柱头,柱间做石砌拱檐,拱上部为石砌墙面, 墙上开小窄窗。南主立面的三层柱间作拱形明柱廊。配以折线型屋顶,覆以筒式红瓦,开启有弧状屋面窗,顶侧装有铁栏杆,既用于装饰,又做避雷针,十分精巧。
总督府为5层楼房,主体高20米,1、4、5层楼均为窗户较小的辅助性房间,主要办公室都在2、3层朝阳的一面,走廊均在背阴的一面。
办公室宽敞明亮,门窗很大,办公室外还有长廊式阳台,室内除装有柚木护墙板和地板外,别无其它装饰,使人感到庄重朴实。
整个建筑外形非常庄重,处理手法也非常严谨。大楼外为一拱圈形大门,进门则是2层。2层的门厅和3层的会议厅及主要大厅都很高大。
总督府内的门窗等木作皆用柚木做成,耐变形。外墙转角处为向外斜出的石砌勒脚,以加强稳定感。屋盖配以高耸的蒙莎式层顶,挂红筒瓦。
整个建筑气势宏大,庄严而生动。该建筑位于楼前广场的中轴线上,广场前方通过叠落后的青岛路及中心花坛直对海面,更加突出行政建筑的庄重格局。
解放前该楼为历届政府办公楼。解放后为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楼,市政府东迁后改为人大和政协办公地。
由于它背山面海,楼前广场空间开阔,更显得蔚为壮观,在建筑方位多不规则的青岛市区内,它是少见的一座近似正南正北的建筑物。
历史沿革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总督府成为日军驻青岛守备司令部。
1922年,中国政府从日本人手中收回青岛,此楼成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1929年4月,总督府又为青岛接收专员公署,同年7月成为青岛特别市政府的所在地。
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总督府又成为日伪最高统治机关所在地,先后称为“青岛特别市公署”,“青岛特别市政府”。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总督府再次作为青岛市政府所在地。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这座办公大楼先后为青岛市人民政府、青岛市人民委员会所在地。现为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协的办公场所。
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观海山南麓的沂水路11号,它正好坐落在观海山南坡,背山面海,居高临下,天然造就了 权利机构的肃穆和威严的气势。楼门前向左右辐射出6条马路。 正南方恰好正对青岛路,并以青岛路为轴线,周围道路呈对称之势。最初为德军总督 海军上校托尔 伯尔办公的地方,故名“总督府”(俗称“提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