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青少年教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青少年教育指對青少年的教育。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對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關係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長。作為學校、社會、家長,不能僅僅重視文化專業知識的教育,還要讓孩子們具備健康的心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從改進教育方法上來關心、愛護和尊重他們。

學術概念

教育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教育學是研究人類教育現象和問題、揭示一般教育規律的科學。

歷史沿革

我國在公元前約403—221年期間的《學記》是世界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但是,作為教育科學體系中一門獨立的學科,教育學是在總結人類教育實踐經驗中逐步形成,經過長期積累而發展起來的。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墨子、朱熹等和古希臘的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羅馬的昆體良(公元35—96)等在長期教育實踐中所作出的經驗總結,為教育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隨着社會和教育實踐的發展,教育經驗、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日益豐富。一般認為到了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J.A.Comenius,1592—1670)所著《大教授學》(《GreatDidacticofComenius》)(1632)是教育學產生的標誌。而最早以「教育學」命名的專著則是19世紀初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1776—1841)的著作《普通教育學》(1806)。

19世紀中葉以後,馬克思主義的產生,近代心理學、生理學的發展,為教育學的科學化奠定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現代生產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實踐的廣泛性、豐富性,更進一步推動了教育學的發展。

任何一門學科的獨立性,首先取決於它有特定的研究對象,或者說具有不同於其他學科的研究對象。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教育現象和問題,以及教育的一般規律。

教育功能

教育是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的社會現象,是有目的地培養社會人的活動。為了有效地進行教育活動,必須對其進行研究,經過長期積累而成為教育學特定的研究對象。特別是現代社會的發展,現代教育實踐的發展,對於教育學研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有人們深入研究的教育問題很多,例如教育本質問題,教育、社會、人三者關係問題,教育目的、內容、教育實施的途徑、方法、形式以及它們的相互關係問題,教育過程問題,教育主體問題,教育制度、教育管理問題,以及反映中國特色的各種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問題等。教育學是通過對各種教育現象和問題的研究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

教育規律是教育、社會、人之間和教育內部各因素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繫和關係,具有客觀性、必然性、穩定性、重複性。如教育與社會的政治、生產、經濟、文化、人口之間的關係,教育活動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係,教育內部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之間的關係,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大學教育之間的關係,中學教育中教育目標與教學、課外教育之間的關係,教育、教學活動中智育與德、體、美、勞諸育之間的關係,智育中教育者的施教與受教育者的受教之間的關係,學生學習活動中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係等等都存在着規律性聯繫。教育學的任務就是要探討、揭示種種教育的規律,闡明各種教育問題,建立教育學理論體系。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會學生從小懂得做人的道理,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培養人的基礎工作。無數歷史事實證明,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美德、智慧、意志和毅力都是從小養成的。「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教育應該從傳統的教育模式向開放教育模式轉變,從管理教學到自覺學習轉變。

教育背景

學校和家長只重視對學生、孩子認知能力的培養,評價一個學生往往以成績的好壞為標準。繁重的課業任務、激烈的社會競爭、家庭對孩子過高的期望值,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同時,由於部分青少年的性格內向,中國傳統文化和教育缺乏開放性,社會又處於轉型期,一些浮躁偏激的社會情緒,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影響很大。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對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關係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長。作為學校、社會、家長,不能僅僅重視文化專業知識的教育,還要讓孩子們具備健康的心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從改進教育方法上來關心、愛護和尊重他們。

作為社會,首先應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給予高度重視,從源頭上扼殺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良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比如:不良網絡內容、貧富差距、社會腐敗現象等。同時應儘快建立更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諮詢服務機構,將其納入法制化、正規化軌道,在引導上下功夫。

作為學校,要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設立為一項專門課程,把心理學知識引入課堂,把學生的心理健康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內容,培養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緒和適應能力,要採用心理學知識解決學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惑,在教育上下功夫。

作為家長,要給孩子更多的民主權利,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全面培養孩子多方面技能,陶冶情操,給孩子更多的空間,讓他們在緊張學習之餘能夠得到充分放鬆。要學會與孩子平等交流,做知心朋友,及時了解孩子在各個階段的心理狀態,避免在身體、情感或性情上打罵、壓服孩子,在關愛上下功夫。

作為青少年個人,應該樹立信心,尋找足夠的力量,克服弱小的「自我」,走出偏執、抑鬱、焦躁的心理環境,經常與老師、同學、家長進行心理溝通,還個人一片純淨的心靈天空,做一個自信勤奮的少年。

教育原則

平等原則

要堅持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互動平等的原則

這一原則,也可以說是引導教育對象參與的原則。真正的參與不是形式的,而是思想上的參與,是教育對象與教育者形成的共同思考和交流過程。要達到這種交流,就要以參謀者、探討者、商量者的姿態,而切忌居高臨下的說教和訓導姿態。在交流的過程中,還要尊重和及時吸收對方思想的合理成分,補充自己的弱點和不足。

互動平等的原則還要求教育者講話留有對象思考的餘地。有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句話說到底,不留餘地,反倒引起對方的反感,沖淡了教育的效果。

互動平等的原則還要求教育者儘量保持學者風度,保持整體形象的沉穩,注重研究色彩,體現學術民主的風格。這樣才能增加對教育者的信任和依賴,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誠信原則

要堅持真誠可信的原則

共產黨人不屑於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這是共產黨人堅持真誠原則的體現。真誠才能可信。真誠必須做到理論聯繫實際。這一點顯得比任何時候都突出。不迴避社會消極現象,也不放棄正確的理論引導,這就是真誠。否則,就會變成說假話、大話、空話,這是人們早已厭倦了的。不說一句假話,這是真誠原則的要求;真話也未必講完,這是對教育對象的尊重和對社會效果的負責。

真誠的原則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堅信馬克思主義。只有自己堅信不移,才能產生真誠的力量,使青少年受到震撼和感染。如果自己不信,或半信半疑,卻讓青少年相信,這是不會取得積極效果的。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帶頭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論素質,努力做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今天,要做人民的先生,更需要首先做人民的學生。

教育重點

解決問題

重視解決思想理論上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如上所說,既然思想理論上的難點和熱點所處的地位十分顯著,它就應該作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重點。這也需要有關部門為思想政治工作者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使他們敢於探索和解決思想難點和熱點問題。

分析問題

不斷尋找新角度的靈活性原則

常言道,一個人就是一個小世界;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根據青少年不同的情況和問題,不斷尋找新角度,靈活機動地採用各種方法,解決思想政治問題。

當代人的求新、創新意識較強,決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擺脫陳舊的方法,不斷尋找新角度進行工作。幾十年來,人們習慣於運用演繹式的邏輯思維方法教育人,即先推出結論,再去舉例論證的邏輯思維方法。人們對此十分熟悉,聽了第一句話,就能推測出後面所有的內容,這就談不到積極的教育效果了。如果改換為歸納的邏輯思維方法,就會使論證具有新意,便於青少年容易接受。青少年一般不易想到的思路,就是最容易解開問題癥結的最佳角度。

懲戒原則

堅持懲戒管教思想政治工作相結合的原則

思想政治工作面對的大量問題是人民內部矛盾。人民內部矛盾屬於是非認識問題。但人民內部觸犯了法紀,也要受到懲戒和管教,有的還要受到制裁。從某種意義上說,懲戒也是一種必要的教育。這是教育藉助的社會剛性的一面。在黨紀國法面前,人人平等,無論誰觸犯法紀,都應受到懲戒。如果捨棄懲戒的武器,就等於陷入"思想政治工作萬能"的誤區。

心理健康

===社會調查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學家非常關注的問題,據一項調查統計,精神疾病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已排名首位,約占20%,而受到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的17歲以下青少年約有3000萬人。

由於我國公眾對心理、精神衛生問題的了解和認識程度偏低,許多隱患不能及早發現治療,心理問題不能得到正確對待和解決,導致了許多不必要的困難以至悲劇發生。所以越來越多的心理學與教育學工作者對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視。

教育標準

那麼,青少年什麼樣的心理狀態,才是心理健康的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標準。

青少年心理狀態的標準主要有以下十條:

1、具有充分的環境適應能力;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3、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4、不脫離現實環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8、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

9、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10、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一但發現青少年的心理狀態不符合健康的標準,那麼需要及時的進行心理干預與心理輔導!

國際青少年教育協會

國際青少年教育協會是以組織教育學術交流[1]及教育服務的國際化[2]專業平台,也是國際合作辦學項目研究及組織實施平台,是中國國家教育部主管的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國際教育分會戰略合作單位。國際青少年教育協會下設:國際學校專業委員會、國際合作交流委員會、心理健康專業委員會、英語教育專業委員會、體育教育專業委員會、文化藝術專業委員會、中文教育專業委員會等二級機構。

素質教育

培養目標

英國著名教育家洛克認為:學生的概括能力與系統思考能力將比單純的知識更重要。

系統思考

青少年時期是思維模式快速成長和發育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習系統思考方法效果更為顯著,因此美國80%以上的中小學都引進系統思考課題,並作為必學科目。而中國一些學校教育方式已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了!

中國《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思考要素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系統整體大於部分要素的總和」

所以我們得出什麼是系統思考——

孔子言:一以貫之

洛克言:系統思考

亞里士多德言:整體大於要素

概括言之——系統思考是一種站在高處看問題,站在局外看問題,發展的看問題,整體的看問題的思考模式。與之相反的思考模式是——鑽牛角尖看問題,偏執固執看問題,身在局中,失去理性看問題,靜止的以為事情不會變化的看問題,片面的只看到自己利益的看問題。

演說口才

卡耐基說過:「一個人的成功15%靠專業知識,85%靠人際溝通」。可見好的口才是我們一輩子的財富。

一言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禮記》

說話周到比雄辯好,措辭適當比恭維好。——培根

學會與人交流和溝通,不大喊大叫而使人信服,顯然十分重要。——吳建民

說話前要想想,是否有不妥之處,或有更好的說法。——劉墉

贈人以言,重於珠玉;傷人以言,重於劍戟。——孫子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一言知其賢愚"。口才是一個人的思想、智慧、知識、見識、性格、氣質等綜合素質的反映。人們常常免不了"以貌取人",但更多時候是"以言取人"。

心智模式

又叫心智模型。所謂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們心中關於我們自己、別人、組織及周圍世界每個層面的假設、形象和故事。並深受習慣思維、定勢思維、已有知識的局限。心智模式這個名詞是由蘇格蘭心理學家Kenneth Craik在1940年代創造出來的,之後就被認知心理學家Johnson-Laird和認知科學家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1975)、西蒙。派珀特(Seymour Papert)所採用,並逐漸成為人機交互的常用名詞。

以上為西方解釋語言。

中國傳統解釋——

王守仁:「聖人之學,心學也,堯舜禹之相授受。」

曾國藩家書:「行欲方而智欲圓,心欲小而膽欲大」

孫思邈:「醫貴乎精,學貴乎博,識貴乎卓,心貴乎虛,業貴乎專,言貴乎顯,法貴乎活,方貴乎純,治貴乎巧,效貴乎捷。知乎此,則醫之能事畢矣。」

隨着青少年年齡的增長,心智模式基本決定了行為模式。根據市場調查約有80%的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存在學習不主動、磨蹭拖拉、調皮搗蛋、活潑好動、粗心大意、膽小不敢舉手、依賴、逆反、不合群、注意力不集中、發脾氣、容易和別人發生衝突等現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