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读zhen,是八卦之一,卦形是☳,代表雷。又为六十四卦之一,震下震上。《易·震》:"象曰:'洊雷,震。"洊,重复。谓连续打雷,乃为威震。

基本解释

1、剧烈地颤动:~颤;地~;~天动地;~耳欲聋;火车~得窗户直响。

2、地震:~源;~级;余~;抗~救灾。[1]

3、威慑,使人不平静:~撼;~古烁今;威~四方。

4、情绪过分激动:~惊;~怒。

5、八卦之一,卦形是☳,代表雷。 又为六十四卦之一,震下震上。《易·震》:"象曰:'洊雷,震。"洊,重复。谓连续打雷,乃为威震。

6、姓。

7、指东方:~宫(皇太子住的东宫)。

8、特指雷:《诗·小雅·十月之交》:"烨烨~电。" 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先是雷震景德门,公(袁可立)上疏陈阙政。"

9、威严:《左传·文公六年》:"赵孟曰:辰嬴贱,班在九人,其子何震之有?'"《国语·周语上》:"(兵)观则玩,玩则无震。"

10、通“娠”,怀孕:《左传·昭公元年》:"邑姜方震太叔。"

注意事项

【震】、【振】。这两个词音相同义相近,都有摇动、抖动的意思。区别在于:

1、“震”比“振”的程度剧烈,“震撼、震天动地、震耳欲聋”中的“震”不能写成“振”。

2、“震动”与“振动”不同。前者指颤动或使颤动,并比喻重大事件、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后者是物理学名词,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做往复运动。

3、“震”可以单用,“振”不能。如:火车轰隆隆开过,震得玻璃直响;震了一下就不震了。这时不能写成“振”。

4、“振”有奋起义,如振奋、振作、振兴。这时不能写成“震”。

常用词组

1、【震颤】:颤动;使颤动:浑身~;噩耗~着人们的心。

2、【震颤麻痹】:帕金森病。

3、【震荡】:①震动;动荡:社会~不安;回声~;山鸣谷应。 ②撼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析公曰:'楚师轻窕,易震荡也。'"

4、【震动】:①颤动;使颤动:火车~了一下,开走了;春雷~着山谷。②(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里不平静:~全国。

5、【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6、【震感】:对地震产生的感觉:~强烈。

7、【震古烁今】:形容事业或功绩伟大,可以震动古人,显耀当世。

8、【震撼】:震动;摇撼:~人心;滚滚春雷,~大地。

9、【震级】: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释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级也越大。地震震级分为9级。一般小于2.5级人无有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就会造成破坏。

10、【震惊】:①形容大吃一惊:大为~;感到十分~。②使大吃一惊:~世界。 震动而惊惧;惊动。《易·震》:"震惊百里。"《诗·大雅·常式》:"如雷如霆,徐方震惊。"《书·舜典》:"谗说殄行,震惊朕师。"

11、【震怒】:异常愤怒,大怒。 盛怒。《书·泰誓上》:"皇天震怒。"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12、【震情】:与地震有关的情况。

13、【震慑】:①震动使害怕:~敌人。 ②震惊恐惧。《后汉书·任隗传》:"窦宪秉权,专作威福,内外朝臣莫不震慑。"

14、【震悚】:因恐惧而颤动;震惊。

15、【震骇】:震惊;惊惧。

16、【震栗】:震惊恐惧。《汉书·赵广汉传》:"广汉既至数月,诛原、褚首恶,郡中震栗。"

17、【震悼】:震惊悲悼。

18、【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地震的发源地。

19、【震源区】:指同一地震序列的震源分布范围。分布往往受引起地震的地质构造所控制。

20、【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在70千米以内的浅源地震占全球地震总数的90%以上。尚未测到震源深度大于720千米的地震。

21、【震灾】:地震造成的灾害。

22、【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叫做震中。地震时震中所受破坏最大。

23、【震中距】:地球球面上观测点到震中的距离。根据“震中距”的大小,可分为地方震(≤100千米)、近震(100~1000千米)、和远震(大于1000千米)。

24:【震中方位角】:“地震台”或“拾震仪”观测处 R 与北极 N 的联线和 R 与震中 E 联线间夹角 α 。有时利用震中方位角资料可简单地定出震中位置。

25、【震中区】:宏观震中附近最内圈的等震线所包围的地区。通常即指“极震区”。

26、【震泽】:①古泽薮名。亦名“具区”。《书·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即今江苏太湖。"②旧县名。在江苏东南部。1912年并入吴江县。1953年又分吴县西南境置县,1960年复并入吴县(今苏州市吴中、相城两区)。

27、【震国】:唐时以靺鞨粟末部为主体,结合其他靺鞨诸部所建政权。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由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立,初称震国。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唐派崔忻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设置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改称渤海。

28、【震旦角石】:古无脊椎动物。头号足纲的一属。壳呈圆椎形。壳面覆盖以显著的波状横纹。隔壁颈长度相当于气室深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体管细小,位置居中或微偏。常见于中国南部奥陶纪地层中。纵向磨光而状如塔,故俗称“宝塔石”,可做陈列品用。

29、【震震】:①形容声音宏大响亮。多指雷、鼓、车马之声。《汉书·礼乐志》:"雷震震,电耀耀。"潘岳《藉田赋》:"震震填填,尘骛连天。"②威严貌。左思《魏都赋》:"相兼二八,将猛四七,赫赫震震,开务有谧。"二八,指八元八恺:八元是高辛氏的八个才子,八恺是高阳氏的八个才子。四七,指汉光武帝时二十八将。

30、【震旦】:古印度人称中国为“C ī n i s t h ā n a”,汉译佛经为“震旦”。东晋帛尸棃蜜多罗译《佛说灌顶经》卷六云:"阎浮界内有震旦国",即此。异译为“振旦”、“真丹”、“神丹”等。《楼炭经》解释称:"葱河以东名为震旦,以日初出于东隅故。"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四称:"振旦,或言真丹,并非正音,应言支那,此云汉国也。"

31、【震旦纪】:元古宙中最晚的一个纪。在中国命名并向国际推荐的一个地质年代单位名称。代表符号“Z”。“震旦”一词来自于古印度人称中国为“C i n i s t h a n a”,在佛经中译为“震旦”。开始于6.8亿年前,结束于5.43亿年前。在此期间的生物主要是微古植物群和宏观藻类以及蠕形动物,其中以埃迪卡拉动物群最为著名。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震旦系”。在中国主要以一些浅变质或未变质的沉积岩为主。中国“震旦系”的划界先后曾有过几次修改。最近的一次大更动是2000年时将原“震旦系”的上、下统分建为两个系,上统沿用旧名仍称“震旦系”,但其底界年龄则为6.8亿年;下统新命名为“南华系”,底界年龄仍为8亿年。

32、【震旦报】:英文“L'A u r o r e”,法国报纸。日报。1942年创刊。在巴黎出版。

33、【震川先生集】:别集名。明代归有光(号震川)作。四十卷。凡正集三十卷,别集十卷。附录一卷。有清康熙十年至十四年归庄等刻本、《四库全书》本(题《震川集》)、《四部丛刊》本(据康熙刻本影印)、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校点本。其集较早有明万历二年归道传刻《震川先生文集》二十卷本、万历四年归子祜等刻《归先生文集》三十二卷附录一卷本,《四库存目丛书》据以影印。又《震川大全集》三十卷、《别集》十卷、《补集》八卷、《余集》八卷、《其它》二卷,归朝煦辑,有清嘉庆元年玉钥堂刻本。

34、【震磁效应】:伴随地震发生的地磁场变化的现象。如地下水位的变迁造成地下电导率的改变,从而使感应磁场发生变化;火山地震高温岩浆的上升使地磁场发生变化等。

35、【震电效应】:伴随着地震发生的地电场变化的现象。如地下水位的变迁造成岩石电导率的改变,从而使地电场发生变化;断层两侧岩石的挤压,由压电效应导致局部地电场的变化及岩层断裂时相对摩擦生电等。

36、【震动液化现象】:地震发生短暂时间内,土体中孔腺水压力骤然上升,使土粒间应力降低到零,土体呈现近乎液体状态的现象。多发生在饱和的粉砂、细砂、粉土中。主要现象为:地表开裂、喷砂、冒水,从而引起滑坡和地基失效,使建筑物发生下陷、浮起、倾斜、开裂等震害。

37、【震天雷】:中国金代创制的一种铁壳爆炸性抛掷火器。南宋和元代称“铁火炮”。雷壳用生铁铸成,内装火药,安有引火线,有罐子形、葫芦形、球形、合碗形等数种。点燃后用抛石机抛出,或由人从高处向下投掷、滚放,或用铁线沿城墙吊下,至目标附近爆炸,用于杀伤人马,炸坏攻城器械。震天雷一直沿用到明代,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为地雷。

38、【震音】:译自意大利语“t r è m o l o”,音乐术语。指同音的急速反复演奏(专用于弦乐器),或不相邻的两个单音或一个音与一组音的急速交替反复,或一组音与另一组音急速交替反复。鼓上用滚奏法奏出的音,亦称“震音”。

1、【震厉】:雷声。

2、【震霆】:轰雷、响雷。

3、【震雷】:响雷。

4、【震响】:震雷似的响声 。

5、【震灼】:威势极盛。

6、【震肃】:因慑于威势而肃然。

7、【震掉】:颤动。

8、【震域】:地震波及的范围。

9、【震裂】:物体因受震动而裂开。

10、【震主之威】:指人威势极为盛大,使君王畏忌不安。

相关典故

1. 疾雷(霹雳)使物体振动:"~夷伯之庙"。~霆。三月癸酉,大雨震电。--《春秋》。孔颖达疏:" 何休云:震,雷也。电,霆也。"因门震而进鲠言,纠绳切挚。--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

2、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易·说卦》。

3、 威势;威严: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国语·周语上》;畏君之震--《左传·成公二年》。

4、震动,物体自身动荡或使物体动荡: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后汉书·张衡传》;雷奔电泄,震天动地--《水经注·河水》;以类天之震曜杀戮也--《汉书·刑法志》;余威震于殊俗--汉· 贾谊《过秦论》;内地为之震--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5、 震惊;惊惧;使惊惧:愿承闲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楚辞·九章·抽思》;簿者数内大使以震其君--《韩非子·八奸》;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资治通鉴》。

6、心动;激动 :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国语·周语下》。

7、 怒 :震于廷--《太玄·释》。范望注:"震,怒也。"

神宗震怒,直指锒铛受辱,中丞亦镌秩去,于是始服公(袁可立)之远识焉。--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8、振兴;振奋 :莫不震叠--《诗·周颂·时迈》。

9、地震:八月丁酉,南宫极震--《左传·昭公二十三年》;震之所在(地震所在的方位)--《后汉书·张衡传》。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戌集中】【雨部】 震 ·康熙笔画:15·部外笔画:7

〔古文〕《唐韵》章刃切《集韵》《韵会》《正韵》之刃切,音振。《说文》劈历振物者。从雨辰声。《注》徐铉曰:今俗别作霹雳,非是。《易·说卦》震为雷。《诗·小雅》震电。《传》震,雷也。《春秋·僖十五年》震夷伯之庙。《疏》雷之甚者为震。《释名》震,战也。所击辄破,若攻战也。

又卦名。《易·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又《易·说卦》震,动也。《书·舜典》震惊朕师。《盘庚》尔谓朕,曷震动万民以迁。《诗·周颂》薄言震之。莫不震。《春秋·文九年》地震。《疏》公羊传曰:震者何,动地也。《周语》伯阳父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于是有地震。

又《尔雅·释诂》震,惧也。《易·震卦》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又《广韵》威也。《易·未济》震用伐鬼方。《诗·大雅》王奋厥武,如震如怒。

又《广韵》起也。《易·杂卦传》震,起也。

又《公羊传·僖九年》葵丘之会,桓公震而惊之,叛者九国。震之者何,犹曰振振然。

又《尔雅·释诂》娠,震动也。《注》娠,犹震也。《疏》大雅生民云:载震载夙。昭元年左传曰:邑姜方震大叔。哀元年左传曰:后缗方震。皆谓有身为震,故云娠犹震也。

又《书·禹贡》震泽底定。《传》震泽,吴南太湖名。

又《集韵》升人切,音申。与娠同。女妊身动也。《左传·震动释文》震又音申,怀妊也。《集韵》通作。

又《集韵》一曰官婢女隶谓之娠。

又《韵会》《正韵》之人切,音真。怒也。《班固·东都赋》赫然发愤,应者云兴。霆击昆阳,凭怒雷震。《前汉·叙传》票骑冠军,猋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注》师古曰:震音之人反。

又《字汇补》震旦,中国也。《梁书》盘盘国称梁主为震旦天子。从之人切。[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