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云林县水林乡

水林乡照片来自


水林乡位于嘉南平原西北侧,在云林县之西南端,东毗北港镇,西临口湖乡,北接四湖乡,南沿北港溪与嘉义县六脚乡对望,土地总面积76.96平方公里。

就整体而言,水林乡之地势甚为平坦,属平原地形,地势由北向南有微微倾斜之势,在县164干道以北,地势稍高,屏标高5~30公尺之平原区,以南属标高,5公尺以下之滨海地区。[1]

  • 村里别

水北村 水南村 海埔村 土厝村 春埔村 西井村 车港村 苏秦村 湾东村 湾西村 万兴村 尖山村 大山村 大沟村 顺兴村 蕃薯村 山脚村 松北村 松中村 松西村 琼埔村 塭底村 后寮村 溪墘村

水林乡照片来自


目录

乡长简介

  • 乡长: 许山埜
 
乡长许山埜照片来自
  • 许乡长山埜的理念

‘深耕乡里,乐活水林’ 一、争取中央及县政府各项治水经费,消弭家园及农田淹水之困扰。

二、推动“金水164创新场域”计画目标之执行,整合地方产业特色来带动经济的发展,创造高收益与高附加价值。

三、建构“长青食堂”、“乐龄学堂”与“长照据点”,提供健康活化及互相交流。

四、结合社区总体营造,推动农村休闲产业,使社区经济达到永续发展的目的。

五、营造友善环境、创新公共议题、展现特色亮点及行销地方产能。

六、积极推动“蕃薯专区”来活化产业道路机能,增进产业产值与附加价值,形塑优质农业生产环境。

七、强化基础教育,灌输“食育”、“食安”议题,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及多元教育理念,建构“学习环境”与“律动场域”。

八、推展“开台第一乡颜思齐来台屯垦历史遗址”及“乌克丽丽嘉年华”文化溯源寻根与音乐造乡活动。

九、争取各项经费改善农水路建设。

十、争取农业灾损补助。[2]


历史沿革

水林乡原名“水灿林”,此开源之地名最早之史实诙稽可考,据传闻明末遗臣东渡来台,已有多数之高山族同胞居住本乡,散居各地耕种。至康熙二十二年清领时期,由福建漳、泉两地较多之移民来此开垦,而成一聚落。

雍正元年,水林乡隶属于诸罗县(今嘉义县),到了光绪十四年,新增设云林县后本乡随即划归管辖。至光绪三十二年甲午之役签定马关条约,台湾割与日本,沦陷日本统治五十年,实施废县置厅行政改革,水林乡先隶斗六厅旋又改属嘉义厅。民国九年地方自治实施又改编入台南州北港郡所属,同时将“水灿林”改为“水林庄”,设立庄役场。

至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台湾复归祖国版图后,水林乡隶属台南县命名“水林乡”,辖区为二十四村。民国三十九年十月二十五日,本省行政区域重新划分,将台南县划为台南、嘉义及云林县,水林乡再改隶于云林县,定称为“云林县水林乡”迄今。[3]


关于水林乡

地质土壤

地质属现代冲积层,主要由粘土、粉砂、砂和砾石组成,广泛地覆于平原区内。

土壤以粘板岩与砂页岩混合冲积土最多,排水情形较不完全,各类土壤分布情况如下所列:

(一)板岩与砂页岩混合冲积土,面积约6200公顷,遍布乡境大部分地区

(二)砂页岩新况积土约600公顷,分布于北港溪沿岸及王厝右侧。

(三)粘板岩老况积土约360公顷,零散分布,以尖山村南侧、牛挑沿南侧及后厝村东侧三处较集中。

气候

年雨量介于1000~1500mm,雨量集中于夏季,以6~8月最热

(一)气温

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并受暖流影响,气候温暖,年平均温度为22.9度。除冬季自十二月至翌年二月温度低于摄氏20度外,其馀冬季温度均高于20度,季节性不甚明显。

(二)雨量

北回归线及海岸平原地形之影响,雨量较少,年平均雨量为110.67公釐。一般而言五至八月雨量最为丰沛,因台风影半,常导致大雨;而十月至翌年四月为干旱期,干旱期内之雨量通常仅及全年雨量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

(三)湿度

湿度大小除与作物之生育、土壤滋润及雨量、云量有密切关系外,对于人类之健康亦有影响。本区域之平均相对湿度为81%,月平均相对湿度以六月、七月较高,而以一、二月较低,惟平均相对湿度尚称稳定,适宜居住。

(四)日照

一般而言,纬度愈高,日照时数较低;反之,日照时故较高;而日照量与云量有连带关系,本区域历年平均之总日照时故为2274小时,年平均日照率约为52%,天气大抵晴朗。

(五)风

冬季受蒙古高原之影响有强烈之季风,自十月起至翌年二月止,多为北北东风,风力强大,对作物生长及居民起居作息稍有影响;全年平均风速达每秒5二公尺。乡西半部居冬季东北季风影响圈内,冬季风速明显增强。

水文

北港溪由本乡南端经过,向西流注台湾海峡。茑松大排、尖山大排于县164干道西南,居标高五米以下滨海区,不仅地势低且在排水不完整的情形下,经常受海水倒灌之苦。尖山大排出口位于口湖乡,若遇雨季时常成为海水倒灌入口,宜建造自动水门控制。[4]


水林乡甘薯产业简介

 
台农57号“黄金地瓜”照片来自

水林自明天启元年(1621年)颜思齐来台开发至今四百年,农业面积高达 五千八百公顷 ,在全国及云林县农产值名列前茅,其中以水稻、番薯、花生、玉米、蒜头、金瓜、甘蔗、桑椹及药草等主要农产品,称水林乡为历史文化与农业的原乡,一点不为过。

水林乡全乡居民大部分以务农为生,尤其是黄金番薯(台农57号)有名与好吃,番薯为旋花作物,品种多以食用番薯,为春秋作物、再生能力强、产量高,是本省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不仅价廉物美、风味甚佳、变化多,更为国内营养专家誉为天然保健食品,有“东方薯条”之称。

水林的番薯一般都是种植“台农57”、“芋头番薯”、“台农66”等品种,配合当地的土壤、气候所生产的番薯,质地特别美味,因此在国内养生风潮兴起时,水林所生产的番薯曾经带动当地农民的经济发展,每年种植面积食用甘薯全年约1000-1200公顷,约占全省种植面积10%,总产量约占全省供应量50%,总产值约6亿元。本乡甘薯特色:其色泽形态优、肉质香甜、松软Q度佳、适口性好。除可供鲜食、水煮、烘烤、糕饼原料…等外,更可加工成高纤维的保健食品。[5]


水林乡热门景点

*茑松彩绘村

茑松彩绘村”位于云林县水林乡,由“优雅农夫团队”打造,希望将农村色彩化,因此开始改造传统农村计画。“茑松彩绘村”以当地特产番薯与传统农村生活为主题进行大型建筑与墙面彩绘,并且将废弃水林农会改造成充满农村温暖气息的“番薯会社”,内有贩售当地特产与番薯知识介绍,并将番薯设计成可爱公仔,充满活泼俏皮的乡村气息。

*法轮寺

建立于民国47年的法轮寺,为佛教信仰中心,寺内供奉释迦佛、弥陀佛、药师佛,其建筑富丽但不浮华。平日重要活动有祈安法会及浴佛大典等。

*七角井

距今已有380多年历史,于颜思齐拓垦时前所建之七角井,其中包含车港村及水北村两口井。明朝颜思齐时期由当地汉人祖先所建造的七角红毛井,留存于水林乡车港村内,之后又于水北村发现第二口七角红毛井,第二口七角红毛井原为王姓人家相传十二代的主要水源,现已归柯姓人家所有,是相当具历史性的发现。

*通天府

通天府~于明朝末年时由当地祖先从大陆请来温府千岁,原本供奉于家中祠堂,民国37年时建庙~后来于民国77年再度翻修成现在的规模。供奉著温府千岁的通天府,庙宇外观华丽、巍峨堂皇,庙内则架构完整,屋檐精巧的雕刻,呈现出古色古香,香火鼎盛也成为当地著名的庙宇之一。

*蕃薯厝顺天宫

蕃薯厝顺天宫庙宇的建筑,放入了许多历史故事及人物的交趾陶和壁画、石雕,雕工非常的精致细腻,也保留了清中时期的石香炉及其他历史性的文物,庙宇相当的华丽、巍峨堂皇,架构十分完整,呈现出古色古香的气息,庙外的广场附近每日都能看到小吃摊贩及商店,庙的周边也保留了不少古厝,有些古厝甚至还拥有百年的历史,也曾经有戏剧在此地拍摄。附近农田绿油油的景像,偶尔还能在附近看到田耕种的牛车与吃草的水牛喔,这种大自然的田园景观,逢假日就会有不少从都市来此消除压力的游客,除了拜拜外,也能享受这难得轻松的田园生活。[6]


交通资讯

◎大众运输:

于北港搭乘嘉义客运公司(箔子寮线、塭底、湘埔、宜梧线、台子村、金湖线)班车时刻表(另开新视窗)至水林站。

◎自行开车:

北上:国道3号,经台82号快速道路,连国道1号,于北港交流道下,往东经嘉159线,经新港、北港,接云164线。

南下:国道1或3号,经台78号快速道路,于元长交流道下,往南经台19线,经元长、北港,接云164线。[7]


视频

云林县水林乡【台湾名物志 GiftTaiwan】解伟苓 第九十集 20150718

水林番薯文化节 创造新黄金传说-云林新闻网

云林亮起来-云林亮点系列短片-水林篇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

  1. 水林乡,云林县水林乡-水林乡公所
  2. 乡长简介,云林县水林乡-水林乡公所
  3. 历史沿革,云林县水林乡-水林乡公所
  4. 关于水林乡,云林县水林乡-水林乡公所
  5. 水林乡甘薯产业简介,云林县水林乡-水林乡农会
  6. 水林乡热门景点,云林县水林乡-玩全台湾旅游网
  7. 交通资讯,云林县水林乡-水林乡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