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雪茶,中药名。为地茶科植物地茶Thamnoliavermicularis(Sw.)Ach.或雪地茶Thamnoliasubuliformis(Ehrh.)W.Culb.的地衣体。具有清热生津,醒脑安神之功效。常用于中暑,心烦口渴,肺热咳嗽,阴虚潮热,癫痫,失眠,目疾。[1]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雪茶
汉语拼音:Xuě Chá
别名:蛔样地衣、太白茶、高山白茶、石白茶、太白针
性味归经:味甘、苦、淡,性凉。归肺、胃、心、肝经
功能:清热生津,醒脑安神
主治:常用于中暑,心烦口渴,肺热咳嗽,阴虚潮热,癫痫,失眠,目疾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雪茶
拼音名:Xuě Chá
别名:蛔样地衣、太白茶、高山白茶、石白茶、太白针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Thamnolia vermicularis(Sw.)Ach.[Lichen vermicularis Sw.]2.
出处
出自 《本草纲目拾遗》:雪茶,出滇南,色白,久则色微黄,以盏烹瀹,清香迥胜。形似莲心,但作玉芽色耳。按雪茶出云南永善县,其地山高积雪,入夏不消,雪中生者,本非茶类,乃天生一种草芽。土人采得炒焙,以其似茶,故名,其色白,故曰雪茶。茶片皆作筒子,如蜜筒菊蕊瓣样。此茶大能暖胃。若患痨损及失血过多之人,腹胃必寒,最忌食茶,惟此茶不忌。烹瀹食之,入腹温暖,味亦苦例秀美,较他茶更厚。
来源
药材基源:为地茶科植物地或雪地茶的地衣体。
采收和储藏
积雪融化后采收,拔起全株,除去基部苔藓状物及杂草,晒干。
原形态
- 1.地衣体枝状,较细弱,高3-6cm,粗1-2mm。白色或灰白色,处置变黄红色,单一或有稀少分枝,先端渐尖,伸直或微弯曲,蛔虫样。被子器侧生。
- 2.地衣体枝状,高4-8cm ,粗2-4mm。稠密丛生,分枝单一或顶端略分叉,弯曲至扭曲,顶端尖锐,呈针或钩状,基部污黑色,逐渐腐烂。表面乳白色或灰白色,无光泽,久置不变色;光滑,有时有浅凹陷、纵裂纹或小穿孔。末见子实体。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
- 1.生于高寒山地。
- 2.生于高寒山地草丛中或石上。
资源分布
- 1.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陕西、新疆、安徽、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呈圆管形,长2-7cm,直径2-4mm,稍弯曲,两端渐细,有少数分枝。表面灰白色或灰绿白色。质轻泡易折断;断面呈空心管状,内管壁白色或淡绿色。气微,味微苦。以条匀、色白、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份
地衣体含雪茶素(vermicularin),雪茶酸(thamnolic acid),磷片酸(spuamatic acid),羊角衣酸(baeomy-cesic acid),另含D-阿糖醇(D-arabiton)和甘露醇(manni-tol).
性味
甘;苦;淡;性凉;
归经
肺;胃;心;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生津;醒脑安神。主治中暑;心烦口渴,肺热咳嗽;阴虚潮热,癫痫,失眠,目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泡茶。
附方
- ①治神经衰弱: 太白茶、鹿衔草各三钱,羊角参二钱。黄酒为引,水煎服。
- ②治癫痫狂躁: 太白茶、朱砂七各三钱,水煎服。须久服。
- ③治高血压: 太白茶、羊角参、小晕鸡头各五钱,水煎服。(选方出《陕西中草药》)
各家论述
- 1.《纲目拾遗》:治胃气积痛,疗痢。
- 2.《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清热,解烦闷。
- 3.《四川中药志》:清热醒脑。治口干舌燥,眼昏头闷,精神疲倦。
- 4.《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渴,安神养心,明目。治心中烦热,虚劳骨蒸,肺炎咳嗽,癫痫狂躁,神经衰弱,目涩,中暑,高血压。[2]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