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读书(张永勤)
作品欣赏
雪夜读书
那年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离家特远的偏僻大山深处的一所村小教书,我努力地强烈地努力地适应着那里的生活。学校只有四位教师,三位是本村子老师,平时都不住校。 每当下午放学后,若大的学校 只留下了住校的我。
教师宿舍里陈设简单, 一张土炕,一张书桌,说是书桌,其实就是学生用的课桌。由于学校里课桌紧张,每个教师都没有多余的,只有一张,兼做办公桌,平常上面摆放最多的是学生的作业本。这间宿舍也兼作我的厨房,显眼的就是用来做饭、取暖用的火炉。
学校里没有电视机,即便有也接收不到电视信号。除了听收音机,夜晚唯一的活动就是读书。
日子就在不觉着,已是冬日。一个人,加之天冷也就懒得做饭了。下午放学后,我便在火炉里煨上几个洋芋,让书香伴着薯香。书读足了,就从灰烬里掏出几只又焦又烫的洋芋来吃,吃饱后又翻开喜爱的书来读。一个人懒散惯了,往往将平日里常读的书和无暇读的书堆满一炕,逐本读,一连读很多晚上。
有天周末晚上,老师们又都回家了。在我埋头读书的时间,雪不觉下大了,山野里银装素裹,连个人迹也没有。然而,我的心里却很充实,此情此景无以比拟。围坐炉边,小火炉在飘着淡蓝色的火苗,茶壶在“嗞嗞”冒着热气,这时书便成了最好的陪伴。一炉红火,满室雪光,四野静谧,唯闻雪落簌簌声。在白雪皑皑的冬夜,烤着红红的炉火,听着窗外凌冽寒风,漫舞的雪花。林语堂曾说过:“或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淡巴菰一盒,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藉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我读了尼采,懂得了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审美的观照正是在个体消解于整体生命,小我融汇于大我的生命轮回中感悟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美。尼采以宇宙生命赋予个人生存意义,只要人们用生命本身的力量来战胜生命的痛苦,面对痛苦、险境和未知的东西,精神愈加欢欣鼓舞,这就是尼采酒神精神,也就是审美的人生。
读了托尔斯泰,觉得自己的精神辉煌富丽,像一个容光焕发的贵妇,携带着生命全部明丽耀眼的财富,在爱与欢乐的沐浴下,灵魂因饱满而跳荡,散发出甜蜜的芬芳:人类的上帝就是生命中的自己;生命原本不是让你去报答上帝,而是要成为上帝。
畅想陆放翁的铁马冰河,惜辛弃疾的壮志未酬,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深感鲁迅的尖刻辛辣、丰子恺的细腻亲切、冰心的典雅飘逸、贾平凹的随意与匠心、余秋雨的博识与自然。
一本长卷在手,一杯香茶相随,带着虔诚,拜谒圣贤,面悟先哲。书中优美的词句像飘飞的雪儿潇潇洒洒、婀娜多姿。手中的长卷包容了大千世界,蕴含着万象人生沧桑世变,诉说了人世间那么多痴男怨女,费劲艰辛来红尘走这一回的爱情故事……在这雪花飘飞的冬夜以古人为师为友,洗涤心灵、穿越时空。摒弃一切嘈杂与繁闹,遨游在书的世界里,充实自我。书中的情景和煦暖气息,足以抵挡冬夜的寒冷和心中的苦闷,读这些书恰如喝一口甘甜的热茶,暖和心田。
雪夜读书让我抛却了浮躁之心,深思入定。“风声雨声不入耳,心中唯知读书高;国事家事一边弃,天下只关读书事”。手捧一本书,就如老僧入定,人书合一,这种感觉,只有冬天的雪夜才能找到;这种心境,只有冬天的雪夜才能营造出。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静心读书,心神俱佳。
雪夜读书让我一颗浮躁的心渐渐沉寂下来,雪落草树簌簌作响,或有一两片雪花,淘气地从窗缝里挤进来,却又瞬间融化了,如蝴蝶般隐去。心顿时纯洁的如一树梨花,一切的骄躁,激烈的竞争,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驱散了我因工作的失落、烦恼和忧愁,不再对功名利禄奢求,从而甘愿独守这份宁静。
诚然,在那个小山村,那些雪花飘飞的冬夜是我一生中读书最多的时光,记忆也最深。
现在早期的锐气没有了,有许多书买来,有些书只看了开头的几页就再也没有拿过,甚至一拿起书就开始睡意朦胧,心里出现深深的畏惧感。是呀,人在安定闲适的生活中,哪里还有读书的兴致,何况现代社会,娱乐形式多样化,可以看报看电视,可以上网聊天打游戏,也可以下棋打麻将,读书已经不再是现在人们生活中主要的一部分。
人的一生,能用来读书的日子数来很多,但人的一生中,真正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日子却屈指可数。
怀念那些雪夜读书的日子……
作者简介
张永勤,男,汉族,大学文化,现任教于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