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2月23日 (日) 21:10 由 阳光丽姬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雨是一种自然降水现象。大气层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大量的小水珠形成了云。当云中的水珠达到一定质量以后就会下落…”)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雨是一種自然降水現象。大氣層中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水珠,大量的小水珠形成了雲。當雲中的水珠達到一定質量以後就會下落至地表,這就是降雨。雨是地球水循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大部分生態系統的水分來源,是幾乎所有的遠離河流的陸生植物補給淡水的唯一方法。雨滴也有可能在還未到達地面時就完全蒸發,有些形況就是在當雨通過森林的林木時,雨常會被森林截流,而直接蒸發入大氣中,這種情形可以減少雨對於地表的侵蝕。在有些地表炎熱的地區(如沙漠地區)水分直接蒸發尤為常見。這樣的降雨被稱為幡狀雲。

形成

由小水滴(小冰滴)構成的雲稱為水成雲(冰成雲)。當云為水成雲或冰成雲時,雲能否降水,取決於能否在較短時間內形成大量足夠大的雨滴(一個雨滴約合一百萬個雲中水滴)。雲中水滴形成雨滴的途徑有兩種。或者雲中水滴自己不斷凝結變大,或者雲與雲之間互相碰撞使得雲中水滴相互結合,質量變大。當水滴的質量大到上升氣流無法將其「托住」時,水滴下降,便形成了雨。實際上,水滴僅僅靠自我凝結是很難變成足夠下降的雨滴的,主要的增長手段是通過水滴之間的相互結合。

雨在下落時可能做數次垂直運動,這是由上升氣流的強與弱有關的。如果雲層含水量少,那麼就無法形成雨,而是陰雲;如果雲層含量大,上升氣流強,導致水滴在下降過程中凝結,而凝結成的冰又被上升氣流托住而上升,如此反覆則形成雹。

人工降雨

人類長期以來一直尋求人工降雨的方法。包括中國、美國和法國都有積極的人工降雨計劃,即在雲層中散播化學物質,導致雨滴凝聚,並形成降雨。化學物質的選用取決於所要催化的雲層類型。通常使用碘化銀,乾冰,液態丙烷,但效果仍有爭議。

雨量等級

雨量是以雨量計來計算,以在平面收集到的雨水深度表示,準確程度至0.25毫米或0.01吋。有時亦會以升每平方米(1 L m-2 = 1 mm)表示。在氣象統計名詞上,雨量又可稱為降雨量,即一定時間內之降水累積量,其中,若降水量若小於0.1毫米視為雨跡。

  • 毛毛雨: 日(或24h)降雨量低於 0.1 mm[16]
  • 小雨: 日(或24h)降雨量0.1 ~ 10 mm
  • 中雨: 日(或24h)降雨量 10 ~ 25 mm
  • 大雨: 日(或24h)降雨量 25 ~ 50 mm
  • 暴雨: 日(或24h)降雨量 50 ~ 100 mm
  • 大暴雨: 日(或24h)降雨量 100~ 200 mm
  • 特大暴雨:日(或24h)降雨量在 200 mm 以上[17]

水文部門:通常說的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一般以日降雨量衡量。其中小雨指日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中雨日降雨量為10~24.9毫米;大雨降雨量為25~49.9毫米;暴雨降雨量為50~99.9毫米;大暴雨降雨量為100~199.9毫米;特大暴雨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上。

災害

  • 暴雨可以使河水暴漲,從而形成洪水、泥石流;甚至導致水土流失。暴雨形成的原因很多,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環境破壞導致的。比如「厄爾尼諾現象」和「溫室效應」被認為是暴雨的成因。
  • 酸雨是由於大量燃燒化石燃料或生物物質,將酸性化合物(如二氧化硫或者一些含氮的化合物,二氧化氮)排放至空氣中,造成降雨中含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質的現象。酸雨具有很大的腐蝕性,除了會造成水體的酸化之外,酸雨並且會造成土壞中的陽離子交換系統的破壞,使土壤的肥力下降,並也會造成土壤中的生物的死亡,在水體方面,酸雨會造成水中的PH值的改變,造成水體中的較不能適應的生物的死亡,所以對於生態上會造成很大的影響。17、18世紀,「霧都」倫敦曾經長期受酸雨侵害。實際上,酸雨的形成和沒有環保重工業產生有極大的關係。
  • 凍雨是過冷雨滴落於地面或暴露物體上時,迅速凝結為冰的天氣現象。凍雨通常發生於地面溫度0℃以下的天氣情況,特別是在初春和初冬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