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雨过千峰泼黛浓 柏峰专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重定向页面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雨过千峰泼黛浓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雨过千峰泼黛浓》中国当代作家柏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雨过千峰泼黛浓

——董俊高的书法艺术

总是忘不掉董俊高那浓墨重彩的书法作品。春天的夜晚,一轮明月在窗,不由自主地打开他的书法册页,一页一页地翻阅着,欣赏着,希望能在这些“老树枯藤”、“筋骨四张”而又“静默如蹲”、“稳固如山”的用线条构筑的艺术世界里,获得些什么东西,至少,能让经过紧张读书和思索的灵魂,放逐到蓝天白云下青草如茵的山谷或者平原,得到片时的休歇——在我的书房里,收藏着一些西方和我国古典的油画和山水画册,也收藏着一些精美的古代和当代书法作品,而这些,常常是我最为看重的图书收藏品。非常喜欢俄罗斯十九世纪的油画作品,高大的橡树林、蜿蜒的小路和翻卷着旋涡的河流以及茁壮的黑麦田,都给了人安宁和静谧……现在,当我阅读着董俊高的书法作品时,竟然也产生了这种感觉。

这种感觉首先是对董俊高书法作品的认同。还是清代学者刘载熙说得好,“书,如也”——确实如是,书如其人,反映出作者的“学”、“才”和“志”,因此,他阐释道:“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这话不错,很有见地。虽然,我和董俊高接触不多,更多的是阅读和欣赏他的书法作品,而在我的印象里,他这个人,用孔夫子的话说,就是“讷于言”而“敏于行”,这是君子的品格——少有眉飞色舞和夸夸其谈,总是沉默着,间或有会意的地方,明亮有神的眼睛活泼地“一转”,便潮出了心底的波澜,而这波澜却又往往流露出善良的笑容。

流露出善良笑容的人,根据于自信,一种对于事物透彻认识的自信。董俊高的自信,源自于他的书法经过严苛的艺术追求所达到的一种境界而产生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在这个精神面貌下,世间的一切都成了“俗事”,不值得“计较”,也不值得“劳心费神”地进行思虑,化作微微的一笑,便大度便宽容了一切,要紧的还是在笔墨里建筑一个近乎纯美的线条世界。

东汉的大学者蔡邕长久地思虑,怎样能使笔墨灵动而又虚实相间且符合天地阴阳之理呢?据说,他看见有人用竹条制作的扫帚刷墙,忽然醒悟出一个影响我国书法史的重大发现,这就是“飞白”现象——这是相当了不起的艺术发现,而这个艺术发现,改观了过去书写过程里出现的笔墨潴留和阻滞而产生的凝固与呆板现象,把书法线条的书写推向一个空阔的视觉美学境界——我在这里并非是类比董俊高,然而,只是说,董俊高的处世也完全脱离了一般日常生活的琐碎,完全沉浸于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这或许是他之所以在书法上大步进展的内在心理因素吧。

蔡邕是非常值得认真研究的学者兼杰出书法理论家,他的《笔论》开启了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走向,成为有志于书法家和书法研究者的“怀璧”。比如,他提出了“书者,散也”的艺术观点,就很有美学价值。他说,“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这是非常宝贵的艺术创作经验,不仅仅是书法家应该持有的艺术创作态度,也应当是所有文艺创作者借鉴的艺术观。董俊高确实是这样,他的艺术心劲平日尽在于认真学习和研磨碑学,而一旦投入到艺术创作状态,便似乎神游物外,把一切都放下了,仿佛登临高山目览流云,然后,进入书写——他的书法作品,整体来看,没有烟火气,没有功利心,也没有粗俗之气,不做作,坦然从心泉里流泻出这些学有根柢的笔墨线条,营造出属于自己的书法天地。

说到碑学,这是书法艺术传承过程中的一个学术流派,与帖学相对应。董俊高是从碑学入手来学习书法艺术的,这与他的书法学术兴趣有关,也和他受到的书法艺术影响有关吧。在我看来,帖学也好,碑学也好,都是在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探讨我国书法艺术,不过有所偏重而已。碑学崇尚于石刻书法艺术,帖学呢,则关注于历代流传的法帖艺术——其实,在我看来,这两者并不矛盾,碑学离不开帖学,帖学也离不开碑学。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尊碑学而抑帖学,做为书法学术争鸣和向书法理论深层次研究是非常好的,然而,两者各有优长也有短缺之处,做为书法艺术后来者明白有这个书法史上的学术公案就好,不必拘泥一端——董俊高学习书法从碑学开始,在隶书上取得的成绩显著,也算坚守了自己所崇尚的“门派”。

忽然觉得元代耶律楚材的《过济源登裴公亭用闲闲老人韵》这首诗,甚是可以形容董俊高的书法,其诗云:“山接青霄水浸空,山光滟滟水溶溶。风回一镜揉蓝浅,雨过千峰泼黛浓”——真好,尤其是最后结句“雨过千峰泼黛浓”恰恰状写出其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谁叫董俊高的书法作品浓墨重彩厚重如山呢![1]

作者简介

柏峰,陕西蒲城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