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雅魯藏布江源區濕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雅魯藏布江源區濕地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雅魯藏布江源區濕地,位於藏南地區,在寬闊河谷、支流谷地、沖洪積扇潛水溢出地帶,濕地廣布。馬泉河流域沼澤、柴曲沼澤、羊八井沼澤、薩河沿岸沼澤、切多沼澤、桑桑沼澤、大竹卡沼澤、羊卓雍錯沼澤、堆納沼澤便是其中的代表。

基本內容

中文名:雅魯藏布江源區濕地

北緯:29°50′—30°19′

面積:38 700公頃

東經:83°19′—83°58′

馬泉河流域沼澤

馬泉河為雅魯藏布江支流。北面為岡底斯山,南面為喜馬拉雅山。發源於兩側山地冰川融水形成的眾多河流匯入馬泉河,致使源頭附近的谷平原以及中游形成許多湖泊,在湖群區和沿河漫灘零星發育了沼澤。沼澤的水源補給主要為冰川融水和河水。湖水呈微鹹水,水化學類型為碳酸鹽型。

本區年平均氣溫2℃,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9℃,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0℃,多年平均降水量約300毫米左右。土壤為草甸沼澤土,周圍沼澤化草甸的土壤為草甸土。

由於沼澤地表過濕或有薄層積水,發育了藏北嵩草—華扁穗草群落,伴生植物有海韭菜、藏北苔草、扁穗草、蕨麻委陵菜、高原毛茛、西藏粉報春、海乳草等。周圍為高原草甸或沼澤化草甸植被。沼澤區的鳥類主要有黑頸鶴斑頭雁棕頭鷗、各種野鴨以及鷸類。

沼澤濕地無保護措施。沼澤區主要用於放牧或割草場。

柴曲沼澤

地理

沼澤區位於西藏自治區仲巴縣,地處北緯29°50′—30°19′,東經83°19′—83°58′,面積38 700公頃,為藏北嵩草—華扁穗草沼澤。海拔高程4 750米。所在地綜合自然區劃屬青藏高原草原地帶(半乾旱)雅魯藏布江區[ⅥC3(1)]。

分布

柴曲沼澤地分布在柴曲河谷中,北面為岡底斯山脈,受現代冰川和常年積雪融水的補給,沿岡底斯山南側,發育了呈梳狀排列的眾多河流,這些短小河流注入雅魯藏布江支流柴曲。谷地的西南側因處於雨影帶,幾乎無河流發育。溝谷呈西北—東南走向,地表物質為冰磧物、冰水沉積物和沖、洪積物。柴曲橫貫谷地,沿河兩岸及山麓沖洪積扇緣多有沼澤濕地斷續分布,並堆積了厚達2—5米的泥炭層。根據14C測年和孢粉分析(圖6-5),

剖面孢粉圖

在2米厚的泥炭層中,深度180—190cm、100—110cm和50—60cm處測得泥炭年齡分別為3 050aB.P.±90aB.P.,1 780aB.P.±85年aB.P.和1 330aB.P.±85aB.P.,說明全新世中期已有沼澤發育至今仍在繼續。從孢粉組合特徵來看,全新世中期,莎草科花粉含量最高,木本植物花粉含量最低,蕨類孢子以木賊科和水韭菜屬為主,反映當時氣候冷濕,為莎草科為主的草甸植被景觀。晚全新世,木本植物花粉含量出現高峰,其中松屬花粉占優勢,還有雲杉屬、冷杉屬、樺屬、柳屬等。莎草科花粉含量降低,同時出現了旱生的麻黃屬花粉,說明氣候變暖轉干,出現了高山灌叢植被景觀。近期,松屬花粉含量降低,莎草科花粉仍占一定比例,並出現了少量菊科、藜科和毛茛科花粉,反映氣候向冷干方向發展。總的來說,全新世中期是本區沼澤發育旺盛時期,晚全新世以來,氣候雖然有變乾冷的趨勢,但在低洼地水源補給穩定的地段沼澤仍在發育。沼澤水源補給主要為洪積扇緣溢出的潛水,其次為冰雪融水形成的地表徑流。水質礦化度低,屬極軟水,水化學類型為HCO3—Ca·Na。水化學特徵見表6-40。

水化學特徵

沼澤類型 pH

陰陽離子含量 (mg/l)

CO2-3 HCO-3 SO2-4 CL- Ca2+ Mg2+ K++Na+ 離子總量(mg/l) 礦化度(g/l)

扇緣泥炭沼澤 6.5 0.00 164.01 15.00 7.09 37.51 3.59 23.94 251.14 0.25

本區處於青藏高原比較溫暖的地區——雅魯藏布江谷地,年平均氣溫5—7℃,1月平均氣溫-10—-12℃,7月平均氣溫8—13℃;年平均降水量230—300毫米;年平均蒸發量在2 200毫米以上。

土壤主要為泥炭土,一般厚達2米,最厚達5米,其次為泥炭沼澤土。泥炭土養分狀況見表6-41。

泥土養分

沼澤類型 pH 有機質(%) 粗灰分(%) 純灰分(%) 腐殖酸(%)

全 量 (%) 速效性(mg/kg)

氮 磷 鉀 氮 磷 鉀

扇緣泥炭沼澤 6.7 37.31 62.69 7.69 45.81 1.18 0.14 1.62 1121.3 25.3 139.5

沼澤區的植被主要為藏北嵩草—華扁穗草群落,也有沼澤化草甸和草甸植被。藏北嵩草形成草丘,因水分狀況不同,形成點狀、壟網狀、片狀等草丘類型,致使地表具有複雜的水文網。丘上生長以藏北嵩草為主的草甸植物,丘間發育了以華扁穗草為主的沼澤植物。由於底部根系相互交織在一起,形成不可分割的群落整體,覆蓋度達90%以上。群落結構明顯地分為兩層:第一層為丘上生長的植物層,主要為草甸成分,多度不大,有白尖苔草、喜馬拉雅嵩草、展苞燈心草、人參果、肉果草等。第二層為丘間生長的植物,主要為沼澤植物成分,有華扁穗草、海乳草、水葫蘆苗、花葶驢蹄草等。在地勢稍高的地方,則發育了沼澤化草甸或草甸植被。沼澤區的動物主要為鳥類,有黑頸鶴,各種野鴨、斑頭雁以及鷺等。

受新構造運動和氣候趨乾的影響,本區沼澤有自然疏干、面積縮小的趨勢,有些沼澤出現草甸化。以藏北嵩草為主的沼澤是當地重要的草場之一,對於解決飼草缺乏,牲畜越冬度春有重要意義。因此,應保護這類沼澤,防止沼澤草甸化,可採取保護水源,恢復植被等措施。

羊八井沼澤

沼澤地位於西藏自治區當雄縣的最南部,拉薩市西北90多公里,約為北緯29°05′—30°03′,東經90°04′—90°28′,為藏北嵩草—華扁穗草沼澤和眼子菜沼澤,面積14 400公頃。所在地海拔4 200—4 300米。綜合自然區劃屬青藏高原草原地帶(半乾旱)雅魯藏布江區[ⅥC??3(1)]。

羊八井沼澤分布在拉薩河支流堆龍曲上游的山間盆地。堆龍曲發源於堆龍德飲南面海拔5 862米的高山區,向北流經羊八井轉向東南注入拉薩河。該盆地為南北向的斷陷構造谷,在其邊緣多有泉出露,有幾平方米的小熱泉群,也有7000平方米的羊八井熱泉湖,是我國著名的地熱田之一。谷盆地內為第四紀陸相沉積。

本區為青藏高原半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6℃左右,≥10℃的天數達10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左右,乾燥度1.7。

北面橫亘着念青唐古拉山,南面也有高山分布。

許多河流發源於兩側山地的冰川或常年積雪區,河川徑流為沿河兩岸沼澤的重要補給水源。其次,在山麓廣泛分布的溫泉也發育了沼澤。溫泉水溫高達30—40℃,含鹽分較高,水化學類型為Cl—Ca,所以當地人把羊八井的溫泉沼澤稱為熱水沼澤。

土壤主要為腐殖質沼澤土和鹽化腐殖質沼澤土,溫泉形成的小湖中,有些為腐泥沼澤土。腐殖質沼澤土剖面可分三層:草根層、腐殖質層和潛育層。草根層較薄並微顯腐殖質化,腐殖質層較厚。

根據泥炭14C測年和植物殘體分析,遠在中全新世羊八井附近的冰川湖、牛軛湖和沿河低洼地就廣泛發育了沼澤,並有泥炭堆積,平均堆積速率約為1毫米/a,泥炭主要由西藏嵩草、海韭菜、杉葉藻、節杆扁穗草、剛毛荸薺等水生和沼生植物殘體組成。到中全新世末,由於地殼劇烈活動,出現了區域性升降差異,山體急劇抬升,盆地相對下沉,致使河流下切,大量泥砂帶入沼澤地,泥炭被掩埋,沼澤終止發育,形成許多埋藏泥炭地。晚全新世,高原面抬升至4 000米以上,氣候變得乾冷,自然景觀由原來的山地灌叢草甸演替為山地灌叢草原,沼澤也退化為沼澤化草甸或草甸,只在沿河堤外窪地、山麓地下水溢出帶和溫泉補給的低洼地繼續發育了沼澤。

沿河低洼地和地下水溢出帶多發育了藏北嵩草—華扁穗草沼澤,草叢高20—30cm,藏北嵩草形成草丘,丘間為華扁穗草,高5—10cm,群落 覆蓋度90%以上。伴生植物有雲生毛茛、水葫蘆苗、杉葉藻、海乳草、喜馬拉雅嵩草、白尖苔草等,鹽化腐殖質土沼澤中,尚有細葉西伯利亞蓼等滲入。溫泉補給的小湖中,由於水溫不同,發育了不同類型的沼澤。根據實地觀測,距泉眼2—14米處,水溫高達30—40℃,發育了眼子菜沼澤,距泉眼16米處,水溫20℃左右,則發育了茨藻沼澤。主要動物為鴨類及各種水禽。

沼澤地無保護措施。有些泥炭地被開採,主要用作民用燃料。該盆地地熱資源豐富,目前已部分開發利用。此外,距拉薩市很近,可作為旅遊地。

薩河沿岸沼澤

簡介

沼澤地位於西藏自治區曲水至墨竹工卡的拉薩河沿岸,約為北緯29°04′—29°48′,東經90°51′—91°40′,面積約2 000公頃,為燈芯草—蘆葦沼澤。海拔高程3 680米。所在地綜合自然區劃屬青藏高原草原地帶(半乾旱)雅魯藏布江區[ⅥC3(1)]。

河谷兩側為山地,拉薩河由東北向西南流經此區,由於流速緩慢,沿岸多自然堤和交叉的河網,地表為沖積物,沼澤濕地斷續發育在灘地及階地上的窪地。

本區氣候寒冷、乾燥,1月平均氣溫0℃左右,7月平均氣溫17℃,極端最低與最高氣溫分別為-14℃和31℃;多年平均降水量為400—500毫米,大多數降水集中在5—9月,冬天乾旱,幾乎無降雪;多大風,冬末和春季風暴頻繁。河水和潛水為沼澤的主要補給水源,水化學類型為HCO?3—Ca。階地上泥炭沼澤的水化學特徵見表6—43。沼澤區有泥炭土、泥炭沼澤土和腐殖質沼澤土。階地上窪地多發育泥炭土,沿河灘地後緣多泥炭沼澤土和腐殖質沼澤土。拉薩市西部階地上的泥炭土剖面特徵如下:

水化學特徵

沼澤類型

陰陽離子含量 (mg/l)

CO2-3 HCO-3 SO2-4 Cl- Ca2+ Mg2+ K++Na+ 離子總量(mg/l) 礦化度(g/l) pH

泥炭沼澤 0.00 136.78 0.00 8.86 29.61 3.59 16.33 195.1 0.19 6.5

0—20cm 草根層,棕褐色,壓出水,多植物活根。

20—58cm 泥炭層,黃褐色,壓出水,塑性,不粘手,多蘆葦根莖,分解度15%。

58—70cm 泥炭層,褐色,壓出水,塑性,粘手,蘆葦根莖殘體較多,分解度30—50%,向下過渡明顯。

70—160cm 潛育層,亞粘土,灰色,含少量細砂和礫石。

160cm以下 砂礫石層,黑色,磨圓度較好。

土壤養分含量

沼澤類型 pH 有機質(%) 粗灰分?(%) 純灰分(%) 腐殖酸(%)

全 量 (%) 速效性(mg/kg)

氮 磷 鉀 氮 磷 鉀

階地泥炭沼澤 7.4 32.55 66.99 12.01 24.58 0.82 0.15 2.07 596.2 15.2 130.5 ?

根據孢粉分析和14C測年,本區沼澤泥炭剖面孢粉組合以草本花粉為主(圖6-7),主要為苔草屬和蘆葦屬,木本植物花粉有榆屬、忍冬科,剖面植物組合特徵與該地現今植被類型相似。深度60—70cm處的泥炭層年齡為205aB.P.±70aB.P.。

拉薩炭孢粉圖

泥炭沼澤由於地勢低平,地表常年積水,一般水深5—10cm,主要由地表水和潛水補給。土壤底層為河成礫石堆積物,其上為粘土層,地表形成的泥炭厚1米左右。植物群落由小花燈芯草、蘆葦、槽杆荸薺組成群落的共建種,伴生植物種類繁多,有雙柱頭草、長軸嵩草、華扁穗草、綠穗苔草、早熟禾以及西藏粉報春、展苞燈心草、車前、斑唇馬先蒿等。沼澤地為黑頸鶴和鴨類的重要越冬地。常見的鳥類有黑頸鶴、班頭雁、赤麻鴨、綠頭鴨、綠翅鴨、棕頭鷗。此外,還有白尾海雕、大白鷺、白額雁、鳶等。

目前,沼澤地無保護措施。在沼澤化草甸和沼澤邊緣放牧家畜,採挖泥炭作燃料。

切多沼澤

沼澤地位於西藏自治區昂仁縣的切多北部,約為北緯29°34′—29°45′,東經86°08′—86°19′。面積為19 800公頃,為藏北嵩草—華扁穗草沼澤。海拔高程4 800米。所在地綜合自然區劃屬青藏高原草原地帶(半乾旱)雅魯藏布江區[ⅥC3(1)]。

切多以北的沼澤區處於岡底斯山脈的溝谷中。發源於海拔6436米的多則布山峰的河流自東向西又轉向南在切多附近注入多雄藏布江。河谷中有冰蝕湖,河流穿湖而過,在沿河及湖濱有沼澤濕地發育。地表為第四紀冰水沉積物和沖積物。沼澤水源補給主要為河水和湖水。湖水的水化學類型為HCO?3—Na·Ca。水化學特徵見下表6-45。

水化學特徵

沼澤類型 pH

陰陽離子含量 (mg/l)

CO2-3 HCO-3 SO2-4 CL- Ca2+Mg2+K++Na+ 離子總量(mg/l) 礦化度(g/l)

湖濱沼澤 7.3 0.00 240.55 46.00 10.64 42.64 7.66 56.12 403.61 0.40

本區地處藏南,由於海拔較高,氣候寒冷,年平均氣溫-2—-3℃,1月平均氣溫約?-15?℃左右,7月均溫約5—7℃;年平均降水量約400毫米左右。土壤主要為腐殖質沼澤土,母質為湖相沉積物。土壤剖面分三層:第一層為草根層,0—10cm,第二層為腐殖質層,10—70cm,暗灰色,pH7.3—7.5,與草根層逐漸過渡,有機質含量與草根層相近,為14.68—?15.45?%,第三層為潛育層,青灰色亞粘土,呈微酸性,有機質含量8.12%。

沼澤植被主要為藏北嵩草—華扁穗草群落,地表有薄層積水或季節性積水,藏北嵩草形成點狀草丘,高10—20cm,散布在沼澤中。 丘上除藏北嵩草外,還有其他草甸植物,如虎耳草、白尖苔草、星舌紫菀、西藏粉報春、肉果草等。丘間為沼澤植物,除華扁穗草外,伴生有花葶驢蹄草、杉葉藻、雲生毛茛等,覆蓋度80%—90%。主要鳥類有黑頸鶴、鴨、雁、鷸等。

沼澤濕地無保護措施。沼澤中植物種類多,草質較好,可作放牧場。

桑桑沼澤

沼澤地分布在西藏自治區昂仁縣的桑桑南面,約為北緯29°22′—29°27′,東經86°32′—86°40′。主要為杉葉藻沼澤,面積9 900公頃。海拔高程4 800米。所在地綜合自然區劃屬青藏高原草原地帶(半乾旱)雅魯藏布江區[ⅥC3(1)]。

桑桑南部的沼澤地位於岡底斯山脈的溝谷中。雅魯藏布江的支流多雄藏布江流經谷地,由於河流在谷地頻繁擺盪,河曲發育,並留下許多牛軛湖、舊河道,沿河兩岸低洼地沼澤化,牛軛湖、舊河道等負地貌在長期的自然演替中,有些也發育成沼澤。地表為沖積和湖積相沉積物。沼澤的水源補給主要為河水。牛軛湖沼澤的水化學類型為HCO?3—Na·Ca。水化學特徵見表6-46。

本區地處雅魯藏布穀地,是高原上較溫暖地區,年平均氣溫0.5—1.0℃,1月平均氣溫-10—-12℃,7月平均氣溫11—14℃。年平均降水量約280—350mm。腐泥沼澤土分布在牛軛湖和舊河道中,沿河堤外窪地多發育了草甸沼澤土。腐泥沼澤土母質為湖相粘土,其剖面只有兩層:腐泥層厚達160cm,呈黑灰色,向下顏色變淺,160cm以下為青灰帶綠色的粉砂含粘土的潛育層,土壤養分狀況見表6-47。

沼澤地的植物群落,湖沼中主要為杉葉藻,地表常年積水,深10—20cm,杉葉藻組成建群種,高出水面15cm,覆蓋度40%—70%。伴生種很少,往往成純群落,常見的有水毛茛、梅花藻、眼子菜等。在杉葉藻沼澤外圍以及沿河低洼地發育了藏北嵩草—華扁穗草群落,其植物組成和結構特徵前已述及,不再贅述。動物主要為鳥類,有黑頸鶴、斑頭雁、多種野鴨以及棕頭鷗等。

化學特徵

沼澤類型 pH

陰陽離子含量 (mg/l)

CO2-3 HCO-3 SO2-4 CL- Ca2+Mg2+K++Na+ 離子總量(mg/l) 礦化度(g/l)

牛軛湖沼澤 7.4 26.89 191.35 15.00 5.32 35.35 11.41 44.19 326.69 0.33

泥土養分

剖面層次 深度(cm) pH 有機質(%)

全 量 (%) 速效性 (mg/kg)

N P K N P K

腐泥層 0—60?60—160 7.4?7.6 11.93?9.30 0.32?0.23 0.13?0.12 2.62?2.31 299.0?297.0 20.3?23.8 138.3122.6

潛育層 160—190 7.9 8.46 0.19 0.13 2.26 191.0 40.9 65.7

湖泡形成的沼澤常年積水,水生生物豐富,腐泥層較厚,且呈微鹼性,有條件的地方可闢作養魚池,發展養殖業。藏北嵩草組成的沼澤,草質好,營養豐富,適宜作放牧場或割草場。

大竹卡沼澤

大竹卡沼澤地地處西藏自治區仁布縣境內日喀則以東60公里,約為北緯29°18′—29°24′。面積24 300公頃,為藏北嵩草—苔草沼澤。海拔高程3 600米。所在地綜合自然區劃屬青藏高原草原地帶(半乾旱)雅魯藏布江區[ⅥC3(1)]。

沼澤地位於雅魯藏布江中游谷地,南面有高山阻隔,地勢陡峻,北坡較平緩,發育了眾多的河流由北向南注入雅魯藏布江。由於谷地地勢低平,河水流速緩慢,河道擺盪頻繁,沿河兩岸河漫灘、舊河道,以及低洼地發育了沼澤,在大竹卡附近面積較大,地表為沖積物,沼澤水源補給主要為河水。

土壤主要為草甸沼澤土,其次為沼澤化草甸土。

沼澤植被主要為藏北嵩草—苔草群落。常見的植物有青藏苔草、華扁穗草、斑唇馬先蒿、蘆葦等,在沼澤邊緣或地勢稍高處,地表濕潤或季節性積水地段則發育了沼澤化草甸。沼澤地區水禽豐富,主要有斑頭雁、赤麻鴨、紅頭潛鴨、鳳頭潛鴨、棕頭鷗、白骨頂、黑水雞、紅腳鷸等,涉禽黑頸鶴數量較多。沼澤地是黑頸鶴和其他水禽的重要越冬地。

沼澤地處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勢平坦,氣候溫和,適宜農作物生長發育,所以在沼澤周圍已開墾了大量農田。受人類的頻繁活動,加之沼澤濕地區無保護措施,干擾了鳥類的寧靜生活,使生存環境遭到威脅。

羊卓雍錯沼澤

沼澤地位於西藏自治區浪卡子縣境內,約為北緯28°50′—28°59′,東經91°21′—91°28′。為藏北嵩草—苔草沼澤,面積13 500公頃。海拔高程4 442米。該區綜合自然區劃屬青藏高原草原地帶(半乾旱)雅魯藏布江區[ⅥC3(1)]。

羊卓雍錯湖盆四周為高山環抱,呈西北—東南向,與區域主要構造線方向一致,為一斷裂構造湖。整個湖盆由羊卓雍錯、沉錯、巴糾錯組成。歷史上曾為一個整體,通過北部的墨曲注入雅魯藏布江,後因氣候變干和周圍溝谷洪積作用增強,致使與外界隔絕演變成內陸湖,同時分割成三個互不連通的湖泊,其中羊卓雍錯面積最大,達678平方公里。該湖呈不規則形,北面湖岸平直,山坡直插湖面,湖水較深,東、南、西三面湖岸曲折多枝,水深一般為10—20米,最深達59米。在河流入湖口處有大面積沖積,洪積三角洲和扇形地,許多地方有沼澤發育,以浪卡子村附近沼澤面積較大。羊卓雍錯四周高山發育有現代冰川,受冰雪融水的補給,周圍發育了許多河流,據不完全統計,常年性的河流就有10多條,流域面積3 363平方公里。河流主要靠降雨和冰雪融水補給,其中冰川補給占全年徑流量的10%左右,所以,湖及周圍的沼澤濕地其水源補給主要為河水和冰雪融水。湖水含鹽量為1.78?g/l,屬微鹹水湖。

本區屬青藏高原半濕潤氣候區,湖區年平均氣溫2.4℃,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10.9℃,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8.1℃,極端最高氣溫22.5℃,極端最低氣溫-25.0℃。多年平均降水量371毫米,最多年為443毫米,最少年為179毫米,降水集中在6—9月,占全年的90%以上。湖區太陽輻射強烈,蒸發強度大,年平均蒸發量為2 105毫米(20cm的蒸發皿),折算成湖面蒸發量為1 200毫米,

每年從湖面蒸發的水量約86億立方米,來水量幾乎等於全年蒸發量,所以多年平均湖水位基本不變,湖水處於相對平衡狀態。湖水每年11月中旬封凍,冰厚約0.5米。沼澤區的土壤主要為草甸沼澤土和草甸土,土層較厚,有機質含量高,土壤含水量大。

本區的植被在湖泊淺水帶多沉水和挺水植物,如眼子菜屬、梅花藻、杉葉藻等;周圍是以帕米爾嵩草為優勢種的高山草甸;沼澤植物有藏北嵩草、芒尖苔草等。豐富的水生植物為魚類的生息提供了良好條件,所以湖中盛產高原裸鯉、裂腹魚、條鰍等。湖區及周圍沼澤濕地的鳥類有黑頸鶴、棕頭鷗、白骨頂、斑頭雁、鳳頭虎鳥 虎 鳥 、池鷺以及紅頭潛鴨、鳳頭潛鴨等。

沼澤濕地目前尚無保護措施。沿湖居民捕魚、放牧和狩獵為生,其自然資源尚待進一步開發和合理利用。

堆納沼澤

沼澤地位於西藏自治區亞東縣北部的堆納附近,地理坐標為北緯27°52′—28°19′,東經89°05′—89°31′。面積36 000公頃,為藏北嵩草—華扁穗草沼澤。海拔高程4 430米。所在地綜合自然區劃屬青藏高原常綠闊葉林地帶(濕潤)喜馬拉雅山東段南坡區[ⅥA1(1)]。

堆納沼澤區分布在山間谷盆地,河流自南向北注入多慶湖。受山地冰川作用,盆地內廣泛堆積了第四紀冰川沉積物。冰川融水成為河流的主要水源。沼澤濕地沿河分布,在多慶湖周圍也有沼澤化現象。沼澤水源補給主要為河水和冰雪融水。沼澤地水化學類型為HCO?3·SO?4—Ca·Na。水化學特徵見表6-48。土壤為草甸沼澤土,其養分狀況見表6-49。

水化特徵

沼澤類型 pH

陰陽離子含量 (mg/l)

CO2-3 HCO-3 SO2-4 CL- Ca2+Mg2+K++Na+ 離子總量(mg/l) 礦化度(g/l)

冰水窪地沼澤 6.0 0.00 210.48 14.00 5.32 51.32 4.79 21.51 307.42 0.31 ?

養分狀況

剖面層次 深度(cm) pH 有機質(%)

全 量 (%) 速效性 (mg/kg)

N P K N P K

草根層 0—43 7.9 3.06 0.14 0.10 2.32 152.2 12.4 106.4

潛育層 43—72 7.4 1.10 0.10 0.11 2.67 56.0 8.6 73.4

本區的氣候情況,根據沼澤區附近帕里的氣象資料,年平均氣溫為-0.1℃,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13.0℃,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7.4℃;年平均降水量412.7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4%;年日照時數為2 607.6小時,日照百分率為61%;≥?17.0?m/s的大風日數僅有9.6天。

本區沼澤形成時期較晚,根據泥炭層14C測年和飽粉分析,堆納沼澤形成於晚全新世,從深度80—90cm和50—60cm兩處泥炭測得的?14?C年齡分別為13 807±75aB.P.和615aB.P.±70aB.P.。泥炭剖面(100cm)的孢粉組合特徵說明(圖6-8),泥炭層下部,莎草科含量較低,小灌木中的虎耳草屬花粉含量較 高,其次有錦雞兒屬和豆科花粉,草本植物花粉有菊科、報春花科、蒿屬等,植物種屬豐富,呈現出當時為高山灌叢草原植被景觀,氣候暖偏干,影響沼澤廣泛發育。泥炭層上部,莎草科花粉含量大增,占組合的60%左右,上述小灌木花粉含量減少,植被由灌叢草原逐漸向草甸草原演替,氣候向冷干方向發展,對沼澤發育較前期稍有利。

本區沼澤植被主要類型為藏北嵩草—華扁穗草群落。地表過濕,藏北嵩草高20—25cm,形成不同類型的草丘,水分多的地段為點狀草丘,彼此孤立,沼澤邊緣水分減少,形成壟網狀草丘。丘上多草甸成分,如西藏粉報春、虎耳草、星舌紫菀、喜馬拉雅嵩草;丘間過濕或季節性積水,有的地段呈沮洳狀,多生長沼澤植物,以華扁穗草為主,伴生有杉葉藻、花葶驢蹄草、海乳草等。沼澤中的鳥類有黑頸鶴、多種野鴨、雁及鷗類。

沼澤地無保護措施。由於地處西藏最南端,氣候溫和,植物生長期長,產草量高,是主要的冬春牧場或割草場。[1]

參考文獻

  1. 西藏仲巴:雅江源 濕地美搜狐網,202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