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难得清醒(闪蝶)

难得清醒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难得清醒》中国当代作家闪蝶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难得清醒

今年听到一个新说法,“难得清醒”:所谓父子母子一场,各有各的路,各有各的苦。”苦咖啡,尝着苦,最后品尝的甘甜。郑板桥老先生提到“难得糊涂”,指的凡事想开点不较真。有助于心态平和。

笔者就“难得清醒”阐述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两者并不矛盾。千百年来,古人先贤对于孩子教育都有经典名言,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的家书,包括梁启超对于子孙后代的教育,从名门望族的家训里体现出来。

大凡外人只是看到成功者表面的光鲜,至于过程和吃过多少苦,流过多少泪,别人又怎能身同感受。即使下一代,如果共情心不强,父母总跟孩子强调上一代多么多么不容易,同理心强的孩子能听进去,同理心弱的孩子,感知相对一般。革命战争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洒热血,就是为了孩子们有美好的明天,有幸福的未来。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生活越来越好,改革开放,奥运会,时代已经载入21 世纪。零零后的孩子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一代孩子动如脱兔,静如处子。有了强的国,才有小的家。作为小家庭的代际传承,作为父母则更需要人间清醒。父母强调曾经的苦泪史,有些孩子发散思维,不太能接受了。

笔者曾经采访过一对中年父母,陈明(化名)和王芳(化名),他们的孩子叫小乐(化名)。陈明和王芳是那种朴实、坚韧的人,他们深知生活的不易,更懂得人生的苦涩。他们经历过生活的磨难,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而小乐,他们的孩子,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刚刚踏入社会,开始自食其力,对未来充满期待。

“小乐,生活不是简单的黑与白,你要学会面对各种颜色。”陈明常常对小乐说。王芳一直做教师,她在走自己的文化苦旅。“我们那时候太苦了,上学吃的菜都没有油水。睡的床是大通铺!”王芳补充道。他们对小乐的期待是希望他能够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坦然面对人生的各种苦涩。他们也明白,父母不能成为孩子的终点,孩子也不能永远依赖父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走,有自己的苦要吃。小乐最烦听妈妈唠叨这些,妈妈又开始忆苦思甜了。他索性戴上耳机听起了音乐

王芳很想让小乐按照她的想法,将来当个建筑或者园林设计工程师。可小乐偏偏选了计算机专业,想当程序员。陈明没有强迫小乐。他鼓励小乐去尝试、去探索、去体验生活的各种滋味。为此,王芳和陈明狠狠吵了一架。陈明为了小乐,把小乐奶奶搬出来劝说王芳。最后王芳妥协了,同意儿子学计算机。自从儿子学了计算机,陈明和王芳也愿意向小乐请教电子产品的使用。在这个AI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一家人都没有停止学习。小乐也深知父母的期望,他又参加了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的知识提升,他也始终记得父母的教诲:“你们吃你们的苦,我们吃我们的苦。时代不同,挫折和磨难不同”“父母不是孩子的下一站”。小乐深知父母的人生经验是他无法替代的,他需要靠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成长。生活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陈明、王芳和小乐都明白了当下的一个道理:各吃各的苦,各自成全各自的路。每个人在家庭里是一个整体,同时又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努力地生活,分享心得、互相成长。虽然生活有苦涩,也曾有至暗时刻,还是要勇敢面对、积极应对。

在难得糊涂的当下,人间难清醒。[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