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隐山 (广西桂林市隐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隐山

隐山即广西桂林市城区西三里隐山。《寰宇记》卷162临桂县: “隐山在州之西郊,先是榛莽翳荟,古莫知者。唐宝历初,李渤出镇,遂寻其源,见石门半开,有水渊澈,乃夷薙芜秽,疏通岩穴,石林磴道,若天造灵府,不可根本,因号隐山。” 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隐山六洞皆在西湖中隐山之上。一曰朝阳,二曰夕阳,三曰南华,四曰北牖,五曰嘉莲,六曰白雀。” 幽深奇丽,石乳万状。唐宋以来摩岩石刻甚多。[1]

主要景点

隐山石刻

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市区西山公园内。现有石刻85件,其中唐代8件,宋代31件,明代12件,清代27件,无年代可考的7件。

最早为唐宝历元年(825)刻在北牖洞的《李渤吴武陵等人隐山游记》,是吴武陵“奉命操笔,倚岩叙题”的,故碑面未经加工。《游记》说隐山“山有四洞”,说明当时还未经开发。隐山自李渤开发后,形成六洞,即朝阳、夕阳、南华、白雀、嘉莲、北牖六洞。据明代张鸣风《桂胜》说:“各洞有隶书三字额,疑李渤所书”。

北牖洞口,还有宋代理学家张“招隐”二字题刻。石刻中内容较好的还有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吕愿忠的“六洞”诗,开庆元年(1259)李曾伯的《游隐山诗》,时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周于德的“六洞”诗,和清代曾燠胡与玲曾在埏等人的作品。清嘉秋二十四年(1819)刻于招隐洞口的《隐山铭》,是名重当世的学者、两广总督院元的作品。此文作于正月二十日——阮元56岁生日,他说:“近年所驻之地,每于是日避客独往山寺”,“是日避客于此山,贯行六洞,竟日始返”。身为总督,生日避客,亦属难得。其它石刻如记事、题名、题榜等,大多数均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白雀洞

在隐山北麓,与朝阳洞的“云户”眦邻,高2~4米,宽8~11米,深10~20米,面积约150平方米。洞口窄小,正对西山立鱼峰。洞分两重:前大后小。唐韦宗卿《隐山六洞记》称,有人在洞内抓到象征吉祥的红嘴、红爪的白雀,遂以为名。

嘉莲洞

嘉莲洞在隐山山腰,白雀洞西,高1~3米,宽约5米,深10米,面积约50平方米。《隐山六洞记》载,李渤发现此洞时,有人献他一株同心莲,因以“嘉莲”名洞。洞口向北,上刻有北宋范成大为“招隐山”的题刻,旁有吕愿忠、周于德题诗。入洞东行,栈道盘复,上与龙洞相通,下则眦连白雀、云户。

北牖洞

北牖洞又称高隐洞,在隐山北麓,西连南华洞。洞高5.5米,宽5.6米,深9.8米,面积约55平方米。洞口狭小,呈蘑菇云状,洞底平坦。洞西有天窗,洞内通明如昼,宛如窗牖,北牖之名由此而来。这里“乱石骋瑰姿,阴霞结深翳”,洞景奇异、宽阔、敞亮,古时,令人兴弃世辞家归隐之念。张鸣风诗云:“岩窗偏驻日,石榻但眠云;圣世辞家隐,何惭巢许群。”

朝阳洞

在隐山东麓,高4~6米,宽7米,深14米,面积约98平方米。洞口东向,开敞如厅堂,旭日甫升,朝晖满室。洞内原有就壁石雕琢成高3米的老君像,故亦称"老君洞"。此间是"险绝信天开,春萝荫古苔。不愁云影闭,先得日光来",洞内石浆涓滴,洞外草木繁茂,晨光紫气,云窦玲珑。洞壁有宋元以来石刻数十,另有清刻睡佛,任人抚摩,一身通亮,说能祛病。由洞北入穹门,南有鬼谷洞,北有云户洞。[2]

华盖庵

华盖庵位于市区隐山东麓朝阳洞前。清乾隆57年由临川人李宜民出资,武林人沈小楼督工,在原僧舍旧基上兴建。李宜民《华盖庵碑记》说,,“循袭造迹,扩而新主,既固以高曹巨桷,方构藻饰,敞之于庭堂,竣元于阶级”李文清书法家凤冈书《含刚纪》《大悲咒》等,镌刻于石。现嵌于奄后墙外。还从钱塘圣因寺摹刻石代僧人贯休所画忙尊者像,嵌于庵肉左右壁,塑观音人士像奉于正中。后人又于朝阳洞左壁置——黑色石雕弥勒佛,与先置于右壁的老子像相对于里佛·道同奏,成华盖庵一绝。院十久尊者修置于“桂海碑林”外,其它文物保存完好。[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