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隱孢子蟲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隱孢子蟲病

隱孢子蟲病是由一種叫微小隱孢子蟲所引起的傳染病,而其他品種的隱孢子蟲也偶然會引起此病。症狀通常於感染後7天左右出現,包括腹痛、水瀉、嘔吐及發熱。大部分患者的病症持續6-10天,但也有可能會持續數星期。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病情可能非常嚴重,甚至威脅生命。[1]

病因

目前認為已發現的隱孢子蟲至少有6種,人和哺乳動物的隱孢子蟲感染幾乎都是由微小隱孢子蟲所引起。

臨床表現

1.急性胃腸炎型

免疫功能正常的感染者多表現為急性胃腸炎。腹瀉,每天4~10次,糊狀便或水樣,偶有少量膿血,可有惡臭。常伴上腹不適、疼痛,甚至噁心、嘔吐。部分有發熱。病程自限,多在2周內自然緩解。無復發,預後良好。

2.慢性腹瀉型

主要見於免疫功能缺陷者,特別是艾滋病患者。起病緩慢,腹瀉遷延不愈,水樣便,量多,每天1~10餘升不等,每天10次左右。偶有血性便,多伴腹痛,易發生脫水、酸中毒和低鉀血症、維生素缺乏等。病程可持續3~4個月甚至1年以上,可反覆發作。

檢查

1.糞便檢查

糞便鏡檢可見白細胞或膿細胞,但無紅細胞,少有吞噬細胞。糞便中找到卵囊,一般用金胺-酚染色法進行篩查,可疑蟲體時可用改良抗酸染色法,二者聯用效果最理想。

2.病原體檢查

收集患者糞便或嘔吐物,查隱孢子蟲卵囊是主要檢測手段。可用直接塗片或濃集法,特殊染色檢測。

3.免疫學檢查

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特異性抗體。IgM抗體出現早,但消失快,不易檢測到;IgG抗體在感染後兩個月左右出現,可持續1年余,適用於流行病學調查。免疫熒光試驗(IFA)和單克隆抗體測定,敏感性和特異性均達100%。

4.小腸黏膜活檢

必要時可小腸黏膜活檢。

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進行確診。任何引起急慢性腹瀉的疾病都應與之鑑別,特別是細菌感染性胃腸炎。

治療

1.支持治療

按腸道傳染病隔離,症狀嚴重者應住院治療,輕症採取口服補液即可。患者因嚴重腹瀉可引起電解質平衡紊亂,必須注意糾正。免疫功能低下者應加強支持治療。發作期間避免食用含脂肪及乳糖較多的食物,有助於緩解症狀。對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症者也應予以對症治療。

2.病原治療

至今尚無療效確切的抗隱孢子蟲的藥物,認為有一定療效的藥物為螺旋黴素、克林黴素、阿奇黴素、大蒜素等。

3.免疫治療

在有免疫功能損害的隱孢子蟲患者,儘可能重建其免疫功能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