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石門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隋唐石門關 |
中文名稱;隋唐石門關 地理位置;寧夏 占地面積;56萬平米 設立朝代;隋朝 |
石門關,隋朝即設此關,唐為原州七關之一。[1]
發展歷史
地處須彌山下寺口子,是古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必經之關隘。寺溝水即石門水由西向東,斬須彌山為南北兩半,猶如石門,並形成一峽,稱石門峽,此處之關稱石門關。石門關既通河西走廊,又通今甘南地區。但是,石門關的關城並不在石門口,而在石門鎮,即宋代的石門堡,今天的黃鐸堡城。古城修於小平川之上,面積56萬平米,城牆寬9米,有6門,南北對稱各兩道門,東西對稱各一道門,城四周有擴城河。現存西城牆比較完整。內城面積43200平方米,當地群眾俗稱紫禁城。1988年被寧夏回族自治區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
歷史典故
石門關,在固原北須彌山石窟之側,這裡石門水穿峽而過,兩面山峰形同刀劈,如同石門,故以石門關相稱。木峽關、石門關,是六盤山一線南北的兩個關隘,都是原州七 關之中的險關,是隋代突厥南下中原的要道,也是隋朝進擊和防守突厥的重要屏障。這裡還是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必經之地,隋唐時期尤其重要,影響較大的如隋開皇三年(583),突厥可汗帶兵40萬南下,就是由木峽、石門二關越過六盤山而侵入內地的。宋、夏對峙時期,石門關以東築有平夏城,後改為懷德軍,仍是西夏軍隊進入固原的要道,宋、夏曾在這裡多次發生過戰爭。
石門關被稱為絕壁險關。古時,每逢將士出征,家人們便會守候在石門關,翹望着親人歸來。石門關之巔,屹立着一座巍峨城堡,當地人管它叫關樓。關樓下面是始建於宋代的觀音寺,斗拱建築。偉岸的石門關至今向世人述說「鎖鑰南滇、咽喉西蜀」南絲之路上的歷史滄桑——踏過石門關,便挺進了中原。陳一得1945年主編的《鹽津縣誌》說,古時關門除有人值守外,樓上也駐有重兵,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石門關:一目三千年的交通活化石 , 百度 2020-08-09
- ↑ 隋唐石門關 , 新疆旅行網 時間:2020-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