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陈翰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翰笙(1897~2004),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农村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的创始人。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以第一手的农村调查材料论证中国农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指明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2004年3月13日逝世。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陈翰笙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江苏省无锡市

出生日期 1897年2月5日

逝世日期 2004年3月13日

职业 中科院院士


毕业院校 柏林大学

主要成就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的创始人 1921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 1924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代表作品 《美国垄断资本》、《印度莫卧尔王朝》、《中国农民》

原名 陈枢

性别 男

享年 108岁

人物经历

陈翰笙 (Chen Hansheng),原名陈枢,江苏无锡人,中科院院士,国际问题专家。早年留学美国、德国,1921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24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任教期间,经李大钊介绍参加革命。1925年已是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李大钊被捕后被迫出走苏联。1928年回国后,曾在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担任领导工作。1933年发起成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次年该会成立后任理事长。1934年后,先后在日本、苏联、美国从事研究和著书工作,并在纽约任《太平洋季刊》副主编。1939年回到香港,主编《远东通讯》,并帮助宋庆龄等创办工业合作国际委员会,任执行秘书。1942年后,曾在印度作研究工作,在美国任大学教授和霍普斯金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后历任外交部顾问,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印友好协会副会长,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名誉顾问,大百科全书编委会副主编,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建设》编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亚洲团结委员会副秘书长,中亚文化协会理事长,中国国际文化书院院长。是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专长于世界经济史和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主要著作有《美国垄断资本》、《印度莫卧尔王朝》、《解放前西双版纳土地制度》、《中国农民》、《四个时代的我》。

求学生涯

陈翰笙, 1897年2月5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城。父陈浚,前清生员,曾参加辛亥革命。陈枢幼年就读于无锡东林小学,后随父母到长沙,人爱国人士创办的明德中学,受同盟会会员、南社诗人、历史教师傅荣湘的思想影响很深。1915年母亲看他才智过人,变卖首饰送他去美国深造。

出国工读获得美国硕士和德国的博士学位

到了美国,先考入东北部马萨诸塞州赫门工读学校,一面学习,一面参加种菜、养鸡等劳动。1916年夏考入洛杉矶波莫纳学院,原想选读植物学科,因视力差看不清显微镜下的观察物,改学地质学,同样看不清地形地质图。 一年后,接受导师卫斯特加德(后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的劝告,改学欧美历史,并协助导师阅卷,假期出校打工得点收入。1920年毕业后,转入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任助教。那时,俄国10月革命震撼世界,陈枢很想找机会去看一看,便抓紧机会学俄文。这为他后来去第三国际工作准备了条件。他在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工作期间,以《五口通商茶叶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为题,写成硕士论文,论述"五口通商"后,中国的茶叶主要由广州出口,而产地则分布在浙江、福建,从产地运到广州,主要靠人搬运,一般要由几批挑夫分段运输,在漫长的路途上,茶商、挑夫常年络绎不绝,因此,沿途的饮食业、旅店、商店和各种手工业也都迅速发展起来。论文一致获得好评,并授予他硕士学位。在此期间,他还担任中国留美同学会的秘书长,编印《中国留美学生》季刊等一些社会活动。

1921年冬

美、英、法、德、意、日等国为对远东和太平洋殖民地半殖民地势力范围再分配,在华盛顿召开新的分赃会议,北洋政府派出以顾维钧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留美同学组成后援会监督和声援代表团,阻止他们在丧权辱国的条约上签字,他是这项活动主要参加者。同年,有位无锡乡亲名叫顾淑型也在美国学教育,将要毕业,两人相识后,志同道合,遂结为夫妇。并因在报上发现有同名人,正式改名为陈翰笙。

1922年春

得奖学金到波士顿哈佛大学学习东欧史。是年秋,因德国马克贬值,为使手中所有的少量美元能维持夫妇俩人较长时间的学习生活,遂改赴德国,他自己进柏林大学史地研究所,随奥托赫契教授研究东欧史,顾淑型攻读德文。

1924年夏

陈翰笙以《1911年瓜分阿尔巴尼亚的伦敦六国使节会议》为题的研究论文,获得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同年秋,蔡元培去欧洲考察,邀请他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奔走救国

建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创办《中国农村》杂志。

1933年

陈翰笙被迫辞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职务,为团结广大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者,并在原来农村经济调查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便与吴觉农、孙晓村、冯和法、王寅生、钱俊瑞、薛暮桥、孙冶方、秦柳方、张锡昌、姜君宸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他被推选为理事长。1934年在上海创办《中国农村》月刊,由薛暮桥主持,发表了许多关于农村问题的论文、调查报告和农村通讯,对当时关于中国农村问题各种形形色色的谬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36年发展会员500多人,并分头组织读书会,进行有关农村、政治时事讨论和抗日救国活动。上海沦陷后,《中国农村》在桂林出版战时特刊,被禁止出版后,便在重庆《商务日报》、上海《文汇报》出版《中国农村》副刊。对推动农村经济问题的研究,反映农村实际情况,发动和坚持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陈翰笙始终非常关心会务的发展,每个时期提出工作方针和工作计划,并给予财力上的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经济研究会完成了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任务,以后可以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工作,于1951年在北京宣告结束。

生平年表

1897年2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城内城头弄。

1909年考入长沙明德中学。

1915年赴美留学,考入美国马萨诸塞州赫门工读学校。

1916年考入洛杉矶珀玛拿大学。

1920年任芝加哥大学研究院助教,获硕士学位。

1922年波士顿哈佛大学学习,后到德国柏林大学史地研究所边工作边学习。

1924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5年经李大钊介绍参加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

1926年发表《三月十八日惨案目击记》(《独立评论》1926年3月27日第3卷第67期)。

1926年7月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顾问。

1927年10月任莫斯科共产国际农民运动研究所研究员。

1928年5月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负责审定《万有文库》有关书籍。发表专着《中国农民负担的赋税》(《东方杂志》1928年10月10日第25卷19期)。

1929年主持制定无锡农村经济调查计划,7月由中央研究院社科所组成调查团,进行三个月实地调查,写成调查报告,并发表专论《亩的差异》。

1930年出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并兼铁道部顾问,发表《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东北的难民与土地问题》研究报告。与北平社会调查所合作,对河北保定清苑进行农村经济调查。

1933年对广东进行农村调查。发表《广东的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出席在加拿大召开的太平洋国际会议,提出英文论着《中国当前的土地问题》。与吴觉农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担任理事长。

1935年任苏联东方劳动大学研究员。经王明、康生介绍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6年在纽约出版《中国的地主与农民》(英文版)。担任纽约太平洋国际学会《太平洋事务》季刊的编辑工作。协助饶漱石在纽约创办《华侨日报》。

1939年在香港协助宋庆龄办工业合作运动,任工合国际委员会秘书。

1941年以后任桂林师范学院西文系主任、西南商专教授,担任广西建设研究会研究员。

1946年任华盛顿州立大学特约教授。完成《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西双版纳的土地制度》在纽约出版。

1950年完成《印度和巴基斯坦经济区域》,1月底受周恩来邀请回到祖国,任外交部顾问、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印友好协会副会长、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并兼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世界史组负责人。

1952年与金仲华共同主持英文期刊《中国建设》的编辑工作。

1978年以来,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和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农业经济、南亚以及社会科学情报等研究所学术委员。任北京大学、外交学院兼职教授,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编委会主任。

2004年3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8岁。 担任工合国际委员会秘书促进战时工业合作运动

陈翰笙被迫离开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后,不能在国内公开活动。1933年冬偕顾淑型东渡日本,参加《东洋文库》继续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用一年时间写出《中国的地主与农民》、《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两部著作(英文版,由太平洋国际学会分别于1936年、1946年在纽约出版,后者并出有日文版)。1935年4月回到上海,再度秘密去莫斯科,任东方劳动大学研究员,并协助苏联出版社校订俄文中国地图。同年,经当时在第三国际任职的王明、康生证明,将组织关系由第三国际正式转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4月

太平洋国际学会在纽约出版《太平洋事务》季刊,陈翰笙应总编辑欧文·拉铁摩尔之邀,与夫人取道欧洲去美任编辑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连续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并去加拿大走访了十几个城市,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决心和力量,通过各地华侨与华人组织,号召华侨与华人捐献支持国内抗日战争。

1939年5月

陈翰笙根据党的指示,由美国回到香港,协助宋庆龄和埃德加·斯诺夫人及艾黎等友人发起组织的工业合作运动,担任工合国际委员会秘书并主持日常工作,负责向国际宣传、接受捐献、转运物资,工合运动是在沿海及中部城市沦陷后,内地工业品极其紧缺的情况下,帮助各地建立起一些小规模的工厂,以安置难民和失业工人,生产各种紧缺的工业产品,解决战时人民迫切需要。

1941年12月

日寇占领香港,陈翰笙经澳门转到桂林,除继续进行工合工作外,发表了《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物价与中农》等论文,并与张锡昌、千家驹、狄超白、秦柳方等8人共同写成《战时的中国经济》一书。

1944年3月

重庆国民党政府密令桂林西南行营逮捕陈翰笙。他事先得到消息,秘密离开桂林前往印度。他在印度德里大学找到一份评论员的工作,借此机会结识了一些印度学者,并把精力用在撰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英勇事迹,还将他和刘洪进、刘述舟在西双版纳对傣族原始公社的土地所有制调查材料加以整理,写成《西双版纳的土地制度》一书(1949年纽约出版英文本,1985年国内出版中文本)。

1945年8月

日本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陈翰笙等转到印度史学会工作,他利用这个机会,对印度进行经济区域考察,东至加尔各答,南到印度洋海岸,西到孟买,北到阿富汗边境附近的信德,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调查,使他对印度经济地理、社会状况、种姓制度、宗教等有了比较透彻的认识。

1946年4月

他和顾淑型离开印度前往美国西海岸,在华盛顿州立大学任特约教授,讲授印度史。他在美国继续查阅1927-1928年出版的《英国皇家印度农村调查团证词》14巨册,补充在印度调查所得的资料,用英文写成《印度和巴基斯坦经济区域》,后来译成中文,195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80年,英文本在印度出版。

陈翰笙这次在美国,正值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向解放区全面进攻的第3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利用美国各地讲台进行公开演讲,抨击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反动政策,唤起国际友人和爱国华侨华人的同情和支持。

主要论著

1.陈翰笙.《五口通商与茶叶贸易》.美国芝加哥,1921年.

2.陈翰笙.《瓜分阿尔巴尼亚的1911年伦敦使节会议》.德国柏林,1924年.

3.陈翰笙.《人类的故事》.北京北新书局,1925年.

4.陈翰笙.《国际新局面》.北京北新书局,1925年.

5.陈翰笙.《封建社会的农村生产关系》.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1930年.

6.陈翰笙.《东北的难民与土地问题》.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1930年.

7.陈翰笙.《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1933年.

8.陈翰笙.《广东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海中山文化教育馆,1934年.

9.陈翰笙.《中国的地主和农民》(英文版).美国纽约,1936年.

10.陈翰笙.《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英文版).美国纽约,1940年.

11.陈翰笙.《中国资本与内战》.美国纽约,1946年.

12.陈翰笙.《中国农民》(英文版).印度孟买,1946年.

13.陈翰笙.《中国工业合作运动》(英文版).美国纽约,1947年.

14.陈翰笙.《西双版纳的土地制度》(英文版).美国纽约,1949年.(1985年社会科学出版社再版).

15.陈翰笙.《美国垄断资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5年.

16.陈翰笙.《印度和巴基斯坦经济区域》.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17.陈翰笙.《印度莫卧尔王朝》.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再版.

18.陈翰笙.《陈翰笙文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

19.陈翰笙.《解放前的中国农村》1-3辑(与薛暮桥、冯和法合编).北京展望出版社,1985.1986.1989.

20.陈翰笙.《解放前后无锡、保定农村经济》(与薛暮桥、秦柳方合编).农林渔业部农村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研究所,1988年.

纪念文章

陈翰笙同志生平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的社会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顾问陈翰笙同志,因病于2004年3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8岁。

陈翰笙同志1897年2月5日生于江苏无锡。他经历了清朝末年、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和新中国四个时代,为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反对黑暗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为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以及民间外交活动的开展,不辞辛劳,不畏险阻,献出了毕生精力。

陈翰笙同志1915年为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赴美国勤工俭学,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24年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李大钊同志的影响下结交苏联友人,研读《资本论》,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经李大钊同志介绍,1925年加入国民党,担任北方局的宣传、联络工作。次年,参加了北京"三·一八"运动,反对段祺瑞军阀统治,并参加共产国际的工作,为共产国际创办的《国际新闻通讯》撰稿,及时报导中国革命动态,宣传中国革命。

1927年李大钊同志遭奉系军阀杀害后,陈翰笙同志被迫前往苏联,在共产国际创办的国际农村经济问题研究所任研究员,开始关注中国的农民问题。1928年回国。1929年任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社会学组主任,组织大批有志青年对中国农村社会进行调查。1933年他参与建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担任会长,并创办《中国农村》月刊,刊登大量调查报告和论文,说明农村问题是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论证改革封建制度的必要性,有力地支持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并培养了我国一批著名的经济学家,作出了重要贡献。1932年,陈翰笙同志参与宋庆龄、蔡元培等人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活动,多方营救被捕的革命同志和爱国人士,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35年,为躲避国民党特务追捕,先去日本,再赴苏联,并任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特约研究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陈翰笙同志根据我党的指示前往美国纽约,任太平洋关系学会国际部研究员、《太平洋事务》季刊编辑,同时为党创办的《华侨日报》工作,宣传党的主张,号召爱国侨胞抗日,争取美国政府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1939年底抵达香港,协助宋庆龄开展"工业合作运动",任"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国际委员会"秘书长,并负责"保卫中国大同盟"的工作,向同情中国抗日战争的国外人士和海外侨胞进行募捐,支持党领导的抗日斗争,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对日妥协投降、对内反共反人民的政策。1942年香港沦陷后,他转赴广西,受"工业合作运动国际委员会"委托在桂林办了工业合作研究所,在此期间积极营救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的革命同志。1944年春,为躲避国民党缉捕而前往印度,从事抗日工作。

1946年,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陈翰笙同志再度前往美国,先后在华盛顿州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并在约翰·哈近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和纽约亚洲研究所作研究工作。他撰写文章,在旧金山、芝加哥、纽约等城市发表演说,揭露蒋介石政权的黑暗统治和发动内战的阴谋。

1950年冬,陈翰笙同志应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回到祖国。担任《中国建设》杂志编委会副主任,他为办好这一英文刊物倾注了心血,从组稿、撰稿、翻译,到出版、发行,几乎每个环节都亲自过问,每篇稿子都亲自审改。他强调文章要用事实说话,严格要求每一位编辑和记者,耐心细致地指导、培养每一位年轻同志。他本人为《中国建设》撰写多篇文章,内容实朴,文字优美,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20世纪50年代,陈翰笙同志先后任外交部顾问、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印友好协会副会长、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委员、对外文化关系协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副秘书长,出访过印度、缅甸、巴基斯坦、苏联、德国、芬兰、瑞典和东欧诸国,对增进我国与其他国家人民之间的友好团结作出了贡献。

1955年,陈翰笙同志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8年任外交部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1962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室主任。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文化大革命"中,陈翰笙同志受到严重迫害,被下放湖南茶陵外交部干校。粉碎"四人帮"后,陈翰笙同志以惊人的毅力和过人的精力继续领导和从事各种学术研究工作。他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商务印书馆外国历史小丛书编委会主任、中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长、世界经济学会顾问、中国经济团体联合会顾问、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主任暨外国历史编委会主任、中国太平洋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文化书院院长、顾问。

陈翰笙同志在科学研究工作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反对教条主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倡导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他学识渊博,研究工作覆盖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和国际关系学等多种学科,撰写专著和论文达400余种。他的许多论文和著作对于推动各有关领域深入开展研究起着重大的作用,他的一些经济学、史学论点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前瞻性。20世纪30年代他所组织撰写的农村调查报告和论文,于80年代编辑成《解放前的中国农村》(共3辑,300多万字),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文献。1985年编辑出版的《华工出国史料汇编》(共10辑,300多万字)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陈翰笙同志毕生与教育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燕京大学、桂林师范学院和北京外交学院等多所学校任教。他还极其重视中等教育和幼儿教育,尤其关心学生的道德教育。1925年他与其他同志在北京创办的艺文中学,是五四运动以后我国最早进行教学改革,实行道尔顿制的学校。他无论在国内或国外,工作多么繁忙,处境多么困难,都坚持做教育工作。即使在"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他也甘冒风险,在家里为上门求教的青年开设英文学习班。

陈翰笙同志一生忠于人民、忠于革命,刚直不阿,疾恶如仇,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他淡泊名利,追求真理,潜心钻研,坚持科学研究与革命实践相结合,表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优秀品质;他关爱学生,诲人不倦,时刻以培养青年为己任,表现了一个教育家的崇高风范。陈翰笙同志不愧是革命前辈、学术宗师、教育先驱。

陈翰笙同志为革命、为学术、为教育,鞠躬尽瘁,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缅怀陈翰笙同志,要以他为榜样,勇于开拓,善于创新,为发展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