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四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陳四清(中國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 | |
---|---|
出生 | 1960年 |
國籍 | 中國湖南省 |
職業 | 中國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 |
陳四清 ,1982年畢業於湖北財經學院,1999年獲澳大利亞莫道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高級經濟師,註冊會計師,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現任中國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副部長級)。
人物履歷
1982年,畢業於湖北財經學院(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基建財務信用系。
1990年,加入中國銀行,在湖南省分行工作多年並外派中南銀行香港分行任助理總經理。
1999年,獲澳大利亞莫道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2000年6月至2008年5月,先後擔任中國銀行福建省分行行長助理、副行長、總行風險管理部總經理、廣東省分行行長。
2008年4月,任中國銀行黨委委員。
2008年6月,任中國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
2014年1月,任中國銀行黨委副書記。
2014年2月,任中國銀行行長、黨委副書記。
2014年4月,任中國銀行行長、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
2016年6月,兼任全國外匯市場自律機制主任委員。
2017年2月,兼任國際商會中國國家委員會(ICC China)銀行委員會主席。
2017年7月,任中國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人選。
2017年8月,任中國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副部長級)。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黨的十九大代表。
任免信息
2017年7月31日下午,中國銀行總行召開幹部大會,宣布中央關於中國銀行主要負責同志調整的決定,陳四清擔任中國銀行黨委書記。
2017年8月17日,中國銀行在北京召開2017年第七次董事會會議,選舉陳四清為該行董事長。
成就榮譽
2015年榮獲《亞洲企業管治》雜誌"第五屆亞洲卓越企業大獎"評選的"亞洲最佳CEO(投資者關係)"稱號。
2016年獲澳大利亞莫道克大學(Murdoch University)傑出校友榮譽稱號。
2017年獲《銀行家》雜誌"2017年十大金融人物"稱號。
代表著作
出版物 2006年8月,《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通論》中國金融出版社。
2010年10月,《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論叢》中國金融出版社。
2014年5月,主編《貿易金融》中信出版社。
2014年12月,《經濟轉型與金融視角》中國金融出版社。
文章論述
2008年12月21日,在人民網主辦的"以責任鑄就未來"年度企業社會責任高峰論壇上表示,銀行要在履行社會責任的過程當中去發展。
2009年10月13日,在第四次中俄金融合作論壇上發表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挑戰,大力推進中俄金融合作》的演講。
2011年1月31日,接受《財經》雜誌"貿易結算擴容之後"專訪。
2011年9月12日,在《財經》雜誌發表署名文章《推進兩岸銀行業開放》。
2011年12月19日,在《財經》雜誌發表署名文章《銀行業國際化黃金期》。
2012年1月13日,在《光明日報》刊登的署名文章《金融服務助力文化產業做大做強》。
2012年1月17日,在"2012跨境人民幣業務高峰論壇"發表主題演講《加快推進人民幣跨境使用 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
2012年3月16日,在經濟日報發表文章《加大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
2012年5月5日,在"兩岸金融高峰論壇"發表了題為《積極順應利率市場化改革推動兩岸金融業合作共贏》的演講。
2012年6月6日,在《中國金融雜誌》發表題為"創新金融服務支持企業發展"的文章。
2012年7月17日,出席"中美企業投資與合作論壇"並發表《把握歷史機遇 共創美好未來》的演講。
2012年7月23日,在《當代金融家》雜誌發表文章"積極順應國際金融監管改革新趨勢"。
2013年2月18日,在《財經》雜誌發表《重塑中美經貿關係》的署名文章。
2013年2月,在第2期《當代金融家》雜誌發表署名文章《商業銀行轉型發展 需要加強能力建設》。
2013年6月2日,在《財經》雜誌發表文章"提升大宗商品融資競爭力"。
2013年6月,在《中國金融雜誌》發表文章《貿易金融的趨勢與策略》。
2013年8月26日,在金融時報發表文章《中國影子銀行的特點、風險與治理策略》。
2013年11月4日,在金融時報發表文章"跨境人民幣指數透視下的人民幣國際化"。
2014年1月,在《中國銀行業》雜誌2013特刊上發表文章《人民幣國際化趨勢下的貿易金融發展走向》。
2014年2月,在中國金融雜誌2014年第3期發表文章《自貿區的銀行服務創新》。
2014年6月,在中國報道雜誌第6期發表文章《為全球客戶提供全面金融服務》。
2014年7月,在中國金融雜誌第13期上發表文章《經濟轉型與金融視角》。
2014年12月,在中國金融雜誌2014年第24期發表文章《開啟人民幣國際化新格局》。
2015年3月,在中國金融雜誌第6期發表文章《新常態下的銀行經營管理》。
2015年6月29日,在金融時報發表文章《構築金融通道:讓夢想照進現實》。
2015年9月,在中國金融雜誌第17期發表文章《提升商業銀行國際化水平》。
2016年7月6日,在香港大公報發表文章《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牢固》。
2016年10月,在中國貨幣市場雜誌發表文章《建立健全外匯市場自律機制促進我國外匯市場持續健康發展》。
2017年1月12日,在香港經濟日報專訪時表示"中行一帶一路投資超2.8萬億港元",占該行總資產規模17萬億元人民幣的14%。中行主力支持重點行業如基建、高鐵、核電及裝備製造業等走出去,協助中資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實現出口及產業轉型升級,未來會加大相關項目的授信力度。
2017年4月17日,在《中國金融》雜誌發表文章《完善"一帶一路"金融服務體系》,認為"一帶一路"建設是重大理論突破和創新實踐,為全球化注入新的活力,"一帶一路"為中國金融業的發展創造了新機遇,而打造"一帶一路"金融大動脈是實現"一帶一路"建設目標的重要保障。
2017年5月18日,在調研雄安新區時表示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全力支持雄安新區建設:一是要充分認識雄安新區的重大意義。二是要準確把握雄安新區的戰略機遇。三是要在服務雄安新區建設中勇於擔當、主動作為。
2017年8月19日,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2017年夏季高峰會"發表主題為"穩中求進的中國經濟--一帶一路新動力"的主題演講,指出可以從六個方面着手用金融創新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第一,創新整合金融資源,完善金融資質的體系;第二,創新運用金融產品,提供合適金融工具;第三,創新設計融資架構,靈活安排融資模式;第四,創新推動人民幣"出海",充分發揮人民幣作用;第五,創新風險分擔方式,健全風險應對機制;第六,創新打通內外市場,匯聚國際金融資源。
2017年9月19日,在金融時報發表題為《堅持"四個着力" 實現穩中有進 切實貫徹落實好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的文章,提出着力加強黨的建設,着力服務實體經濟,着力強化風險防控,着力深化改革創新,切實貫徹落實好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實現穩中有進,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2017年10月,在2017年第19期《中國金融》雜誌發表文章《用金融創新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2017年10月19日,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將迅速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十九大報告精神上來,一是要着力加強黨的建設;二是着力服務實體經濟;三是着力強化風險防控;四是着力深化改革創新。
2017年11月23日,在咸陽調研定點扶貧工作時指出,做好定點扶貧工作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也是中國銀行應盡的社會責任。下階段將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確保定點扶貧取得實效。
2017年12月7日,在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年會暨第一財經金融峰會上發表《新時代中國金融的新使命》的致辭指出:金融應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增強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服務能力;增強科技創新引領能力;增強全球資本整合能力;增強風險防範和應對能力。
2017年12月21日,主持中國銀行黨委擴大會議,傳達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強調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2018年2月3日,出席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及"一帶一路"總商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的"國家所需 香港所長--共拓'一帶一路'策略機遇"論壇,在"金融與投資"專題論壇中做了題為"匯聚多方資源 破解融資瓶頸 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的演講。
2018年4月9-11日,應邀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在"一帶一路"圓桌會議上表示,金融機構在推動"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中肩負着重要使命,要多措並舉,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2018年6月14日,在上海出席2018陸家嘴論壇,發表題為"完善全球金融治理 邁向新的可持續增長"的主題演講,提出三點建議:一是新興經濟體自身要練好"內功",降低金融脆弱性;二是發達經濟體要加強政策協調,減少負面溢出效應;三是國際社會要加強金融合作,完善治理體系。
2018年7月,在《中國金融》雜誌發表文章《堅決做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工作》。
2018年7月12日,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署名文章《金融為外貿加油助力》。
2018年7月24日,在南非出席"財新國際圓桌:全球化逆流下的發展中國家應對"討論會時表示,當前全球進入比較困難的時期,金磚國家應深化合作,推動新興經濟體實現更好發展。
2018年8月29日,在香港出席"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高峰論壇"活動開幕致辭時表示,支持灣區建設需重視民生、堅持創新驅動及合作共贏。
陳四清:前沿領域對制度環境更敏感,需要加快制度建設步伐
搜狐 新經濟學家 2024-12-09 14:13
近年來一些國家人為阻礙科技交流、限制投資合作,導致全球範圍內創新活動呈疲軟態勢,全球開放合作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這種情況下,尤其需要保持戰略定力,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加快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以開放合作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注入新動力。堅持制度先行,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強化場景牽引,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注重生態賦能,增強創新環境對國際創新人才的吸引力;要加強引導,發揮資金對其他創新要素的牽引撬動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安徽、湖北等地考察時,多次就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高水平開放提出重要要求,這為我們更好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助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從來都與開放合作緊密相連,許多新技術、新產業都是開放合作的產物。進入數字時代,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更加需要全球範圍內的資源共享與協同合作。然而,近年來一些國家人為阻礙科技交流、限制投資合作,導致全球範圍內創新活動呈疲軟態勢,全球開放合作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這種情況下,我們尤其需要保持戰略定力,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加快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以開放合作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注入新動力。
堅持制度先行,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是吸引聚集全球創新要素的重要條件。在數字治理、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技術發展和產業落地對制度環境更敏感,需要加快制度建設步伐。一是完善科技政策體系。健全科技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為境外科研團隊和人員提供制度保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健全知識產權評估、交易、轉化等市場化運營機制。二是加強科創平台建設。鼓勵支持我國科研機構和科學家依託大科學裝置平台、科研網絡平台,發起和組織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充分挖掘各國利益交匯點,共建聯合研究機構、科技園區、數據共享平台。三是促進國內外標準銜接。推動我國科研組織、運行、評價等方面制度與國際接軌,積極參與全球科技規則制定。倡導在金磚國家、亞太經合組織、二十國集團等平台議程中,設置更多科技議題。加強數據保護立法,協調數據安全標準,打造全球領先的數據治理、數據跨境流動標杆。
強化場景牽引,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加速發展,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不斷提升。同時,我國在技術成果的商業化落地上具有比較優勢。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有利於拓展我國比較優勢。一是凝聚場景建設供需合力。在需求側,引導企業提煉典型場景和共性需求,凝練科技問題;在供給側,搭建試點示範平台和場景實驗區,開展場景清單徵集工作;同時,發揮超高音速風洞等大科學裝置的創新策源作用,吸引全球科技活動集聚,強化對基礎研究和技術驗證的支持。二是提升先進技術的價值創造能力。加快技術應用與場景適配,促進傳統製造企業數智化綠色化協同轉型。推進數據價值轉化,促進數據合規流通交易,推動數據交易機構、數據流通交易平台互認互通。三是打造全新業態和市場。將場景創新納入科技創新支持體系,系統性謀劃戰略級場景項目。鼓勵相關部門、行業龍頭企業面向科技創新企業開放場景資源,支持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前沿技術創新的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
注重生態賦能,增強創新環境對國際創新人才的吸引力。以開放合作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需要吸引全球創新人才為我所用。一是引得來。制定更為精準的人才引進政策,為頂尖創新人才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穩定的科研支持和便捷的服務保障。通過稅收優惠、科研經費匹配、子女教育等綜合政策,降低人才落地成本。優化技術引進機制,吸引外國科技企業和研究機構在我國設立研發中心。二是留得住。營造創新友好型氛圍,健全知識產權資產評估定價、風險分擔、混合質押等管理機制,完善知識產權糾紛解決機制,搭建從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到專利資產的全鏈條知識產權服務體系。打造有利於國際人才和團隊發展的平台,提供相匹配的學術和科研資源。三是用得好。拓展海外人才發揮作用的渠道,使其能夠在我國社會發展中體現價值。完善國際人才激勵評價機制,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健全人才評價機制與差異化收入分配政策。
以開放合作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離不開金融支持和服務保障。要加強引導,發揮資金對其他創新要素的牽引撬動作用。圍繞科技人才引進,設立適宜的科技創新基金,創新金融產品,提供全流程多語言服務,提升外國科學家來華支付便捷性和體驗友好性。在科技創新集聚區、金融改革試驗區等設立專項服務點,為國際科技企業和團隊提供高效金融服務。要加強賦能,助力我國科研組織融入全球網絡。優化跨境金融服務,組建熟悉國際規則和業務的服務團隊,為我國科技企業和科研團隊開展海外研發、要素調配、市場拓展等提供定製化全球化金融服務。發揮大型金融機構全球網絡功能,幫助我國科研團隊對接國際科研項目,提供融資、結算和項目管理等全方位服務。要加強保障,維護國際科技合作安全。推動金融科技國際合作,在人工智能、網絡信息、數字貨幣等領域形成應對風險衝擊的國際或區域聯合方案。推動金融企業與科技企業數據共享,構建科技企業金融風險聯合預警系統。在跨境投資和合作項目中強化投後管理,定期評估項目進展和風險狀況。整合國際政策法規、投資動態,為科技企業提供及時、精準的信息支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