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陈四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四清(中国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出生 1960年
国籍 中国湖南省
职业 中国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陈四清 ,1982年毕业于湖北财经学院,1999年获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高级经济师,注册会计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现任中国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副部长级)。

人物履历

1982年,毕业于湖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建财务信用系。

1990年,加入中国银行,在湖南省分行工作多年并外派中南银行香港分行任助理总经理。

1999年,获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2000年6月至2008年5月,先后担任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行长助理、副行长、总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广东省分行行长。

2008年4月,任中国银行党委委员。

2008年6月,任中国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2014年1月,任中国银行党委副书记。

2014年2月,任中国银行行长、党委副书记。

2014年4月,任中国银行行长、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

2016年6月,兼任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主任委员。

2017年2月,兼任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ICC China)银行委员会主席。

2017年7月,任中国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人选。

2017年8月,任中国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副部长级)。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党的十九大代表。

任免信息

2017年7月31日下午,中国银行总行召开干部大会,宣布中央关于中国银行主要负责同志调整的决定,陈四清担任中国银行党委书记。

2017年8月17日,中国银行在北京召开2017年第七次董事会会议,选举陈四清为该行董事长。

成就荣誉

2015年荣获《亚洲企业管治》杂志"第五届亚洲卓越企业大奖"评选的"亚洲最佳CEO(投资者关系)"称号。

2016年获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Murdoch University)杰出校友荣誉称号。

2017年获《银行家》杂志"2017年十大金融人物"称号。

代表著作

出版物 2006年8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通论》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0年10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论丛》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4年5月,主编《贸易金融》中信出版社。

2014年12月,《经济转型与金融视角》中国金融出版社。

文章论述

2008年12月21日,在人民网主办的"以责任铸就未来"年度企业社会责任高峰论坛上表示,银行要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当中去发展。

2009年10月13日,在第四次中俄金融合作论坛上发表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挑战,大力推进中俄金融合作》的演讲。

2011年1月31日,接受《财经》杂志"贸易结算扩容之后"专访。

2011年9月12日,在《财经》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推进两岸银行业开放》。

2011年12月19日,在《财经》杂志发表署名文章《银行业国际化黄金期》。

2012年1月13日,在《光明日报》刊登的署名文章《金融服务助力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2012年1月17日,在"2012跨境人民币业务高峰论坛"发表主题演讲《加快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 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2012年3月16日,在经济日报发表文章《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

2012年5月5日,在"两岸金融高峰论坛"发表了题为《积极顺应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两岸金融业合作共赢》的演讲。

2012年6月6日,在《中国金融杂志》发表题为"创新金融服务支持企业发展"的文章。

2012年7月17日,出席"中美企业投资与合作论坛"并发表《把握历史机遇 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

2012年7月23日,在《当代金融家》杂志发表文章"积极顺应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新趋势"。

2013年2月18日,在《财经》杂志发表《重塑中美经贸关系》的署名文章。

2013年2月,在第2期《当代金融家》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商业银行转型发展 需要加强能力建设》。

2013年6月2日,在《财经》杂志发表文章"提升大宗商品融资竞争力"。

2013年6月,在《中国金融杂志》发表文章《贸易金融的趋势与策略》。

2013年8月26日,在金融时报发表文章《中国影子银行的特点、风险与治理策略》。

2013年11月4日,在金融时报发表文章"跨境人民币指数透视下的人民币国际化"。

2014年1月,在《中国银行业》杂志2013特刊上发表文章《人民币国际化趋势下的贸易金融发展走向》。

2014年2月,在中国金融杂志2014年第3期发表文章《自贸区的银行服务创新》。

2014年6月,在中国报道杂志第6期发表文章《为全球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

2014年7月,在中国金融杂志第13期上发表文章《经济转型与金融视角》。

2014年12月,在中国金融杂志2014年第24期发表文章《开启人民币国际化新格局》。

2015年3月,在中国金融杂志第6期发表文章《新常态下的银行经营管理》。

2015年6月29日,在金融时报发表文章《构筑金融通道:让梦想照进现实》。

2015年9月,在中国金融杂志第17期发表文章《提升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

2016年7月6日,在香港大公报发表文章《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牢固》。

2016年10月,在中国货币市场杂志发表文章《建立健全外汇市场自律机制促进我国外汇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2017年1月12日,在香港经济日报专访时表示"中行一带一路投资超2.8万亿港元",占该行总资产规模17万亿元人民币的14%。中行主力支持重点行业如基建、高铁、核电及装备制造业等走出去,协助中资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现出口及产业转型升级,未来会加大相关项目的授信力度。

2017年4月17日,在《中国金融》杂志发表文章《完善"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体系》,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重大理论突破和创新实践,为全球化注入新的活力,"一带一路"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而打造"一带一路"金融大动脉是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

2017年5月18日,在调研雄安新区时表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一是要充分认识雄安新区的重大意义。二是要准确把握雄安新区的战略机遇。三是要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中勇于担当、主动作为。

2017年8月19日,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2017年夏季高峰会"发表主题为"稳中求进的中国经济--一带一路新动力"的主题演讲,指出可以从六个方面着手用金融创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第一,创新整合金融资源,完善金融资质的体系;第二,创新运用金融产品,提供合适金融工具;第三,创新设计融资架构,灵活安排融资模式;第四,创新推动人民币"出海",充分发挥人民币作用;第五,创新风险分担方式,健全风险应对机制;第六,创新打通内外市场,汇聚国际金融资源。

2017年9月19日,在金融时报发表题为《坚持"四个着力" 实现稳中有进 切实贯彻落实好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文章,提出着力加强党的建设,着力服务实体经济,着力强化风险防控,着力深化改革创新,切实贯彻落实好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实现稳中有进,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2017年10月,在2017年第19期《中国金融》杂志发表文章《用金融创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2017年10月19日,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将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报告精神上来,一是要着力加强党的建设;二是着力服务实体经济;三是着力强化风险防控;四是着力深化改革创新。

2017年11月23日,在咸阳调研定点扶贫工作时指出,做好定点扶贫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中国银行应尽的社会责任。下阶段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确保定点扶贫取得实效。

2017年12月7日,在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暨第一财经金融峰会上发表《新时代中国金融的新使命》的致辞指出:金融应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增强科技创新引领能力;增强全球资本整合能力;增强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

2017年12月21日,主持中国银行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018年2月3日,出席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及"一带一路"总商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国家所需 香港所长--共拓'一带一路'策略机遇"论坛,在"金融与投资"专题论坛中做了题为"汇聚多方资源 破解融资瓶颈 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演讲。

2018年4月9-11日,应邀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在"一带一路"圆桌会议上表示,金融机构在推动"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中肩负着重要使命,要多措并举,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2018年6月14日,在上海出席2018陆家嘴论坛,发表题为"完善全球金融治理 迈向新的可持续增长"的主题演讲,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新兴经济体自身要练好"内功",降低金融脆弱性;二是发达经济体要加强政策协调,减少负面溢出效应;三是国际社会要加强金融合作,完善治理体系。

2018年7月,在《中国金融》杂志发表文章《坚决做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

2018年7月12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署名文章《金融为外贸加油助力》。

2018年7月24日,在南非出席"财新国际圆桌:全球化逆流下的发展中国家应对"讨论会时表示,当前全球进入比较困难的时期,金砖国家应深化合作,推动新兴经济体实现更好发展。

2018年8月29日,在香港出席"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高峰论坛"活动开幕致辞时表示,支持湾区建设需重视民生、坚持创新驱动及合作共赢。

陈四清:前沿领域对制度环境更敏感,需要加快制度建设步伐

搜狐 新经济学家 2024-12-09 14:13

近年来一些国家人为阻碍科技交流、限制投资合作,导致全球范围内创新活动呈疲软态势,全球开放合作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加快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以开放合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注入新动力。坚持制度先行,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强化场景牵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注重生态赋能,增强创新环境对国际创新人才的吸引力;要加强引导,发挥资金对其他创新要素的牵引撬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安徽、湖北等地考察时,多次就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提出重要要求,这为我们更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从来都与开放合作紧密相连,许多新技术、新产业都是开放合作的产物。进入数字时代,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更加需要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合作。然而,近年来一些国家人为阻碍科技交流、限制投资合作,导致全球范围内创新活动呈疲软态势,全球开放合作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这种情况下,我们尤其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加快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以开放合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注入新动力。

坚持制度先行,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是吸引聚集全球创新要素的重要条件。在数字治理、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技术发展和产业落地对制度环境更敏感,需要加快制度建设步伐。一是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健全科技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为境外科研团队和人员提供制度保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评估、交易、转化等市场化运营机制。二是加强科创平台建设。鼓励支持我国科研机构和科学家依托大科学装置平台、科研网络平台,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充分挖掘各国利益交汇点,共建联合研究机构、科技园区、数据共享平台。三是促进国内外标准衔接。推动我国科研组织、运行、评价等方面制度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全球科技规则制定。倡导在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平台议程中,设置更多科技议题。加强数据保护立法,协调数据安全标准,打造全球领先的数据治理、数据跨境流动标杆。

强化场景牵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加速发展,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不断提升。同时,我国在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落地上具有比较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利于拓展我国比较优势。一是凝聚场景建设供需合力。在需求侧,引导企业提炼典型场景和共性需求,凝练科技问题;在供给侧,搭建试点示范平台和场景实验区,开展场景清单征集工作;同时,发挥超高音速风洞等大科学装置的创新策源作用,吸引全球科技活动集聚,强化对基础研究和技术验证的支持。二是提升先进技术的价值创造能力。加快技术应用与场景适配,促进传统制造企业数智化绿色化协同转型。推进数据价值转化,促进数据合规流通交易,推动数据交易机构、数据流通交易平台互认互通。三是打造全新业态和市场。将场景创新纳入科技创新支持体系,系统性谋划战略级场景项目。鼓励相关部门、行业龙头企业面向科技创新企业开放场景资源,支持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前沿技术创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

注重生态赋能,增强创新环境对国际创新人才的吸引力。以开放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需要吸引全球创新人才为我所用。一是引得来。制定更为精准的人才引进政策,为顶尖创新人才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稳定的科研支持和便捷的服务保障。通过税收优惠、科研经费匹配、子女教育等综合政策,降低人才落地成本。优化技术引进机制,吸引外国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二是留得住。营造创新友好型氛围,健全知识产权资产评估定价、风险分担、混合质押等管理机制,完善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搭建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到专利资产的全链条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打造有利于国际人才和团队发展的平台,提供相匹配的学术和科研资源。三是用得好。拓展海外人才发挥作用的渠道,使其能够在我国社会发展中体现价值。完善国际人才激励评价机制,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健全人才评价机制与差异化收入分配政策。

以开放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和服务保障。要加强引导,发挥资金对其他创新要素的牵引撬动作用。围绕科技人才引进,设立适宜的科技创新基金,创新金融产品,提供全流程多语言服务,提升外国科学家来华支付便捷性和体验友好性。在科技创新集聚区、金融改革试验区等设立专项服务点,为国际科技企业和团队提供高效金融服务。要加强赋能,助力我国科研组织融入全球网络。优化跨境金融服务,组建熟悉国际规则和业务的服务团队,为我国科技企业和科研团队开展海外研发、要素调配、市场拓展等提供定制化全球化金融服务。发挥大型金融机构全球网络功能,帮助我国科研团队对接国际科研项目,提供融资、结算和项目管理等全方位服务。要加强保障,维护国际科技合作安全。推动金融科技国际合作,在人工智能、网络信息、数字货币等领域形成应对风险冲击的国际或区域联合方案。推动金融企业与科技企业数据共享,构建科技企业金融风险联合预警系统。在跨境投资和合作项目中强化投后管理,定期评估项目进展和风险状况。整合国际政策法规、投资动态,为科技企业提供及时、精准的信息支持。[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