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陸軍 |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出生 |
1964年 江蘇蘇州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院士,科學家 |
知名作品 | 空警2000預警指揮機 |
陸軍( army ),1964年11月5日出生於江蘇省蘇州,男,漢族,江蘇省蘇州市人,機載綜合電子信息系統專家。1988年6月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無線電系通訊與電子系統專業,獲碩士學位。現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首席科學家[1]。 1981年考上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就讀電子專業。 1985年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
2008年獲得國防科學技術獎特等獎,2010年更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2017年11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 2018年兼任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2018年10月29日,擔任北京郵電大學"雙聘教授"[3]。
立志報國
兒時的陸軍曾經有一個夢想--成為一個對祖國有所貢獻的人。
如今身為預警機總設計師,陸軍無疑是圓了自己童年的夢想。而圓夢的背後,是陸軍與團隊成員們數年的埋頭鑽研,是中國電子信息領域幾代人不懈的努力與付出。
1964年,陸軍出生在蘇州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一名轉業軍人,母親則是教師。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自古以來便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
生長在風景秀麗古吳郡的陸軍,從小就受到了父母嚴謹細緻的家庭教育,父母的言傳身教讓年幼的他自小便明白"凡事需自立自強"的道理。
陸軍從身為轉業軍人的父親的口中,很早了解了中國近代被侵略與奴役的歷史,中華民族所經歷的那段從苦難到自立自強的拼搏過程深深地感染了年幼的他。
於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自此便成為他始終堅定不移的人生目標。
"不是絕頂聰明的人,但是個刻苦的人。"這是少年時期老師們對陸軍的普遍評價,而陸軍自己也常以"勤能補拙,笨鳥先飛"這句話來自勉。
這種勤奮努力的勁頭讓質樸肯乾的陸軍以優異的成績贏得了老師的認可。
1978年,隨着改革開放的春雷響起,中國的教育、科技事業迎來跨越式發展的契機。隨着高考的全面恢復,全國掀起了一股學習和尊重科學的浪潮。
面對這朝氣蓬蓬的時代,原本對學習就很有興趣的陸軍,在1981年以優異的成績擠過"千軍萬馬"的高考獨木橋,順利考上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
而在選擇專業時,由於父親所從事的是與電子領域相關的工作,抱着"子承父業"的想法,陸軍沒太多遲疑就填了電子專業。而這一選擇,成就了陸軍一生的事業。
陸軍回憶道,當時的南京工學院提倡"止於至善"的校訓,當時他的很多同學都覺得這種日子很苦,但陸軍因為打小就受父親"家庭軍事化管理"的緣故,不僅不覺得苦反而樂在其中。
陸軍自幼家貧以致身體不是太好,但南京工學院這樣的半軍事化管理不僅為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打下了基礎,更為他鍛煉身體打開了便易之門--一直到現在,陸軍仍然保持着堅持鍛煉的好習慣。
在這樣嚴格的環境之下,陸軍不僅提高了身體素質,在專業學習上也有了長足的進步,為他日後長期從事電子科學研究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1985年,成績優異的陸軍順利拿到了心儀已久的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錄取通知書,此時,陸軍遇上了他人生道路上一位舉足輕重的導師--即後來引領他走向雷達、預警機研究之路,時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38所所長王小謨院士。
王小謨所長求賢若渴,一舉花了40萬元到中國科技大學招錄培養7名定向生,畢業後需要去38所工作,陸軍因成績優異被幸運選上。這一個偶然的選擇改變了陸軍的人生軌跡。
"人的一生當中會有各種各樣的機遇,遇到王小謨院士就是我一生當中最幸運的事。"陸軍感慨地說。
回顧自己多年來的求學成長經歷,陸軍認為:"人要立長志,不能常立志。"多年來,他堅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初衷始終未曾改變,"一定要認準方向,並且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初出茅廬
1988年,24歲的陸軍從中國科技大學畢業後,按照定向培養的約定踏上前往貴州38所的道路。
當時38所地處貴州都勻大坪鎮,交通閉塞、環境惡劣。陸軍從上海出發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車,再倒汽車,接着步行才終於看到38所的廠區。
當時的他真的很難想象,王小謨所長是怎麼帶着一兩千人在這樣"連飛機都看不見的山溝溝里研究找飛機的雷達"?
"當時的'三線'大坪鎮,是那種一到那裡就能深刻體會到王小謨院士他們的工作是多麼艱苦。"陸軍說。
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都知道"三線"生活的艱苦。貴州的冬天雖然不像北方那般寒冷,但透骨的濕冷卻更讓人難熬。
初到38所的陸軍並不懼怕艱苦,他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要好好工作,干一行愛一行!"
在王小謨具有長遠戰略性的布局考慮之下,38所雖地處偏遠,但正在通過引進人才和合作等方式,集全國優秀資源做一些極具戰略意義的科研課題。
"七五"期間38所共承擔11項課題,新人到來後王小謨將他們一一加入課題進行鍛煉。
"膽子最大,敢闖敢拼,是個先鋒。"這是王小謨對陸軍的第一評價。當時陸軍共參加了兩項課題,並且擔任了其中一項課題的負責人。領導給予了陸軍最大程度的信任和幫助,讓陸軍得以放下一切包袱,潛心投入到自己所負責的項目之中。
初生牛犢不怕虎,甫一上任,陸軍就將自己"敢想敢幹、敢闖敢拼"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正是這股精神,加上領導和團隊成員的幫助與科學方式、方法,使陸軍收穫了成果--11項課題中,他分別參加與領導了兩個項目,並且完成速度最快。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通過初來乍到的出色表現,陸軍為自己迎來了新的機會。
1991年,王小謨正式委派他擔任炮兵某重點新型目標指示雷達的總設計師。這也是年僅27歲的陸軍第一次擔任總設計師,距離碩士畢業僅3年,而且他還未獲得工程師的頭銜。
"一個小毛孩能擔起總師的重任?"那時團隊內部和各方面對王小謨的任命質疑聲不斷。但王小謨對陸軍的能力很有信心,陸軍也並未因自己資歷尚淺而畏首畏尾,而是毅然接下這一重任。
為圓滿完成平均無故障間隔達到400小時的艱巨任務,陸軍努力消化前輩積累的相關技術,另一方面積極調動各方力量的配合,在5年內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如今在很多軍區信息化演練場裡,經常還能看到這部出自陸軍科研團隊研製的雷達的身影,同時該部雷達還出口至國外,備受買方青睞。
委以重任
對於中國從事裝備信息化系統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而言,預警機是絕對繞不過去的一個坎。
預警機,又稱空中指揮預警機。
最早的預警機只是將雷達搬上飛機,而隨着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如今的預警機集情報探測、指揮控制、通信導航、電子對抗、信息傳輸於一體,是現代空中作戰體系的核心,更是體現國家綜合實力和科技水平的標誌性裝備。
自預警機誕生以來,已經多次在全球各局部戰爭中大顯身手。同時,除指揮引導戰鬥機對目標實行攻擊外,預警機還擔負起了空中加油的協調工作,並肩負起空中救援的指揮工作等。
正因為意識到預警機的重要作用,美、英、俄等國家不惜花重金競相投入到預警機的升級與研製中。從20世紀50年代起,中國已經開始自主研製雷達;60年代末期,我國自行研製的預警機空警1號,因技術問題未能裝備部隊。
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再次在預警機研究領域得到驗證。
2000年7月,某國在西方國家的重壓下單方面撕毀了與我國共同研製預警機的合同。時任國家軍委主席的江澤民同志做出了"研製部門一定要爭口氣,否則總是要被人卡脖子"的重要批示。
早在20世紀80年代,王小謨已經敏銳地捕捉到預警機對於國防的重要性,數十年來通過合作、引進、消化、吸收以及再創新的方式推進了預警機的相關基礎工作。
因此,當外方突然中止與我國的預警機合作後,在上級部門的推動和重託之下,中國的預警機自主研製之路得以在王小謨的帶領下立刻啟動。
自此,這一批優秀的中國科技工作者踏上了一條堅苦卓絕的漫漫"爭氣路"。預警機立項之初,完全是"一張白紙"。
航空和電子孰輕孰重、究竟應當如何融合?為解決這一首要問題,預警機團隊的總裝備部領導高瞻遠矚,拍板在預警機領域試行雙總師制--即分別在電子和航空領域挑選帥才擔任總設計師,由電子領域總設計師統領全局。
2001年4月,航空方面的總設計師已經選定,但直到2001年12月底,電子方面的總設計師卻遲遲未定。這也可見電子系統的獨特性和複雜性對總師的要求非常高,面對國家使命,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經過了層層選拔。
2001年12月22日,這是一個陸軍終身難忘的日子,負責總體布局工作的王小謨將擔任空警2000總設計師的任務以不容回絕的方式委派給了他。
經過一周時間的考慮,陸軍最終決定接下這一重任。"開弓沒有回頭箭。在決定接受的那一刻起,我就沒想過要回頭。"
很快,年僅38歲的陸軍帶着全家遷往北京,馬不停蹄地全身心投入到空警2000的推進工作中。
眾志成城
在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上任後,預警機總設計師陸軍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建立科研體系,這着實出乎許多人的意料。
陸軍認為:"預警機團隊技術精英人才濟濟,要推進技術並不困難,但如果體系不健全,技術工作只能是事倍功半。"
在集團領導的幫助和支持下,他開始着手"調兵遣將",在短時間內薈萃各路精英,研究院預警機團隊的研究體系雛形迅速搭建完成。緊接着,陸軍又開始全力以赴着手推進技術。
雖已有大量前期積累和系列論證,但由於這是我國第一次真正自主研製預警機,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作為總師的陸軍在吸收前人寶貴經驗的同時,走出了"集成創新"的特色之路。"統籌全局、事無巨細、親力親為",這是團隊成員對陸軍的普遍評價,這一風格貫穿於空警2000的研製始末。
他帶領的研發團隊平均年齡僅為30歲出頭,他們按照軍方的研製需求,制定了整個工程的頂層文件,系統論證了預警機任務電子系統的組成、功能、指標,規劃了系統研製的各個程序,並分析了可能存在的風險,提出了規避風險的措施,為研製工作的全面開展鋪平了道路。
系統頂層設計第一個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就是如何將預警機上的七大分系統、數百套設備有機結合起來。陸軍帶領他的團隊創新性地採用開放式體系架構,在機載電子設備的集成中第一次引入網絡架構實現數據傳輸,從而為系統搭建了一個強有力的"骨架"。
這種開放式體系架構保證了系統集成的實現,這與世界各型預警機集成方法的新潮流有異曲同工之妙。有資料顯示,在空警2000之後,美國的E-2和E-3預警機也開始着手相似的改進。
預警機的研製過程固然是困難重重,但試飛階段的艱辛更是難上加難。通常飛機試飛由試飛團負責,但由於預警機試飛情況特殊,後艙沒有試飛員負責,短時間內又不可能為此專門培養出試飛大隊。因此,預警機研發團隊成員除了作為技術人員之外,常常還要參與試飛。
為了驗證產品的功能和性能,陸軍不僅要研究試飛理論和方法,制定合理的試飛方法,而且他也是參與試飛最多的人員之一。他常常身先士卒、搶着試飛,多次身臨危險處境而不退縮,甚至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
幾年來,陸軍帶領着一群勇敢的預警機試飛團隊,東進西出,轉戰南北,先後在多地開展試飛,在不同地形地貌、氣候環境、海域和電磁條件下,嚴格考核了產品性能。
豪情在胸
2007年,經過重重艱辛磨礪,空警2000最終完成設計定型並交付部隊。陸軍及其團隊僅僅用了5多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全部研製工作,系統集成一次成功,沒有反覆。而西方國家差不多用了十幾年的時間研製。
空警2000加入裝備序列,標誌着我軍預警機裝備建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裝備部隊以後,空警2000先後參加了奧運空中安保、世博安保、亞運安保等一系列重大活動以及和平使命等重大軍事演習,充分展示了預警機在現代信息化戰爭中的"殺手鐧"作用。
2008年空警2000獲得國防科學技術獎特等獎,2010年更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2011年,當空警2000預警指揮機總顧問王小謨、總設計師陸軍從國家領導人手中接過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證書時,全場掌聲雷動。這是祖國和人民對預警機團隊研製成果的最高肯定,也是對中國電科人創新圖強、勇攀高峰的最高褒獎!
在陸軍看來,空警2000的成功是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整個團隊的成功,絕不是僅僅依靠某個人就能完成的。"預警機團隊是個協同攻關的大家庭,包括我的老師--王小謨院士,以及其他團隊的總師等等。大家都是空警2000的貢獻者。正是因為他們能為了共同目標團結合作、不計個人利益、不計個人得失,才能使這項工程圓滿完成!"
回首40餘年所走過的歷程,而今的陸軍實現了兒時的夢想--成為一個對祖國有所貢獻的人。"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作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首席科學家、預警指揮機總設計師,如今的陸軍正不斷思索如何使預警機團隊登上更高的舞台,建立和完善體系、擴充隊伍、形成梯隊,用行動踐行不竭的創新精神。
回首自己多年走過的科研歷程,陸軍以能在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工作,並因研究雷達、預警機技術而逐步融入到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研究大潮中而感到自豪。
他從不願提及自己的功績,只是一個勁說作為預警機總設計師感到光榮,一個勁說感恩培養他的導師,一個勁說是祖國強大才讓我國預警機事業走向輝煌。"未來,我要從一名預警機總師變成信息系統總師。"--這是採訪結束時,陸軍給筆者說的最激情澎湃又意味深長的一句話。
視頻
人大金倉權威採訪中國工程院院士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