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九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陸九淵[1](Lu JiuYuan,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字子靜,撫州金溪(今江西省金谿縣)人,南宋哲學家,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因書齋名「存」,世稱「存齋先生」。又因講學於象山書院,被稱為「象山先生」,學者常稱其為「陸象山」。
- 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進士,調靖安主簿,歷國子正。有感于靖康時事,便訪勇士,商議恢復大略。曾上奏五事,遭給事中王信所駁,遂還鄉講學。紹熙二年(1191年),知荊門軍,創修軍城,穩固邊防,甚有政績。紹熙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卒,年五十四。追諡文安。
- 陸九淵為宋明兩代「心學"」的開山之祖,與朱熹齊名,而見解多不合。主「心(我)即理」說,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學苟知道,六經皆我註腳」。明王守仁繼承發展其學,成為「陸王學派」,對後世影響極大。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人物生平
- 陸九淵生於紹興九年二月乙亥(1139年3月26日)辰時,陸九淵出生時,出身於一個九世同居、闔門百口的封建世家,他的八世祖陸希聲曾在唐昭宗時任宰相,五代末因避戰亂遷居金溪,遂"買田治生,貲高閭里"(《陸九淵集》卷二十七《行狀》),成為地方上有名的豪門大族。金溪陸族經過幾代變遷,到陸九淵出生時,經濟已經衰落,只有10畝左右的菜田和一處藥鋪、一處塾館。但至此,陸門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仍保有宗族大家的風度。
- 陸氏有家學淵源,陸九淵的八世祖陸希聲「論著甚多」,高祖陸有程"博學,於書無所不觀(《年譜》,《陸九淵集》卷三十六)。到陸九淵父親這一代雖已家業衰落,只靠經營醫藥和教書授學來維持家計,但仍"以學行為里人所宗,嘗采司馬氏冠婚喪祭儀行於家(《宋史·陸九齡傳》)。陸門家風整肅,聞名州里,甚至受到孝宗皇帝的稱讚。
- 陸門治家依靠嚴格執行宗法倫理,同時,也靠家庭成員發揮各自的積極性、主動性,各盡其能,各供其職。生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從小耳濡目染,長大成人後親自管家,這樣的生活經歷對於陸九淵形成對社會國家的參與意識會有很大影響,也許,這就是陸氏兄弟形成「專務踐履」之學的學問起點吧。
主要成就
- 陸九淵官位不算顯要,學術上也無師承,但他融合孟子「萬物皆備於我」和「良知」、「良能」的觀點,所謂心既是孟子所說的我,認為我生萬物生,我死萬物死。提出"心即理"的哲學命題,形成一個新的學派--「心學」。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實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認為心即理是永恆不變的:"千萬世之前,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萬世之後,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來今,概莫能外。
- 陸九淵是中國南宋時期最富有個性的哲學思想家和文化教育家,在程朱理學集大成之際,他以高度的學術責任感和深邃的理論洞察力,最早發現了理學內化道路潛在的支離傾向和教條隱患,成功地開拓出一條自吾心上達宇宙的外化道路,為宋明新儒學思潮從朱子學到陽明學的心學轉向創造了必要的學術條件。
- 陸九淵承認王安石英才蓋世,不合流俗,但認為王安石學術上沒有觸及根本,不苟同其政治改革。對「靖康之變」胸懷復仇雪恥之大義,故訪求智勇之士,共謀恢復失地。任地方官時,政績頗著,而不忘教育,常授徒講學。去官歸里後,他在學宮內設講席,貴賤老少都趕來聽講,據《象山年譜》稱「從游之盛,未見有此」。
- 陸九淵還熱心於講學授徒,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每開講席,學者輻輳,戶外履滿,耆老扶杖觀聽",弟子遍布於江西、浙江兩地。他在長期的講學實踐中,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教育思想理論。他認為教育對人的發展具有存心、養心、求放心和去蒙蔽、明天理的作用。他主張學以致用,其目的是培養出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才,以挽救南宋王朝衰敗的命運。在教育內容上,他把一般知識技能技巧,歸納為道、藝兩大部分,主張以道為主,以藝為輔,認為只有通過對道的深入體會,才能達到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的目的。
- 陸九淵自幼好學,他的好學不在於博覽,而表現在善于思考上。三、四歲時,他曾向父親發問,"天地何所窮際",父笑而不答,他竟為這個問題費盡思索而至廢寢忘食。後來他讀書孜孜不倦,又常在書中發現問題。例如讀《論語·學而》,就對《有子》三章表示懷疑;讀二程書,就發現伊川(程頤)所說的話與孔子、孟子不相類似,甚或有矛盾處。
- 陸九淵一生的輝煌在於創立學派,從事傳道授業活動,受到他教育的學生多達數千人。
- 陸象山的學生,最著名的是楊簡、袁燮、舒璘、傅子云等,其中楊簡,進一步發展了其心學。江西撫州是象山學派的重鎮,明代陳獻章、王守仁進一步發展心學。
學術理念
基本思想
- 陸九淵的思想接近程顥,偏重在心性的修養,他認為朱熹的"格物致知"方法過於"支離破碎"。陸九淵是"心學"的創始人,其主張"吾心即是宇宙","明心見性","心即是理",重視持敬的內省工夫。即是所謂的"尊德性"。朱熹言"理",側重於探討宇宙自然的"所以然",陸九淵言"理",則更偏重於人生倫理,明代王陽明讚賞陸九淵的學說,使得陸九淵的"心學"得以發揚,因此學界稱之為"陸王"學派,實際上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
心學緣起
- 陸九淵立像陸九淵是宋明兩代"心學"的開山祖。陸九淵之學,學者一般認為是家傳。而家學其實只是創造了這一學說形成的氛圍和條件。對於陸氏心學,陸九淵曾自稱是"因讀《孟子》而自得之"(《語錄》下),以為孔子之後其學"自曾子傳之子思,子思傳之孟子,乃得其傳者"(卷一《與李省干》)。陸九淵對於伊洛淵源,也不否認自己思想與他們的聯繫,他曾說:"韓退之言:'軻死不得其傳。'固不敢誣後世無賢者,然直是至伊洛諸公,得千載不傳之學。但草創未為光明,到今日若不大段光明,更幹當甚事?"(《語錄》下)他以為"伊洛"雖得儒家正統,但二程子之學只是理學的草創階段,有待於"我"來進一步發明。
學術活動
朱陸之爭
- 陸九淵心學是在與朱熹理學的爭辯中形成自身特色的。而朱陸之爭顯示了陸九淵思想與朱熹理學的同異和分歧,也昭示了陸九淵心學立學的理論基點。為了說明問題,這裡還要從人們熟知的鵝湖之會談起。
鵝湖之會
- 鵝湖之會朱陸之爭起於鵝湖之會,因鵝湖之會而使兩家分歧公開化。然而鵝湖之會上爭論的焦點為所謂"尊德性"還是"道問學",這看來只是為學方法問題,似乎並未涉及雙方分歧的本質內容。
無極太極之爭
- 無極、太極"之爭是朱陸關於本體的爭論,這是朱陸繼鵝湖之會的方法之爭以後,又經很長一段時間醞釀所發生的爭論,是雙方對於爭論實質有了進一步認識的表現。
主要作品
- 陸九淵能詩。《陸九淵集》中錄存詩作一卷二十三首。《鵝湖和教授兄韻》雲:"墟墓興衰宗廟欽,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積至滄溟水,拳石崇成泰華岑。易簡功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處,真偽先須辨只今"。 詩有一定的學究氣。其論詩尚允當。如"若乃後世之詩,則亦有當代之英,氣稟識趣,不同凡流。……今若但以古詩為師,一意於道,則後之作者又當左次矣。"同江西詩派末流的泥古傾向是不同的。有《象山先生全集》三十六卷。
- 陸九淵一生不注重著書立說,其語錄和少量詩文由其子陸持之於開禧元年(1205)匯編成《象山先生集》,共計36卷,並由其學生於嘉定五年(1212)刊行。1980年1月中華書局整理為《陸九淵集》出版發行。
人物評價
- 黃震:「復齋之學,大抵與象山相上下。象山以自己之精神為主宰,復齋就天賦之形色為躬行,皆以講不傳之學為己任,皆謂當今之世,捨我其誰,掀動一時,聽者多靡。……(復齋)遂與象山號二陸」。
- 王守仁:「濂溪、明道之後,還是象山,只是粗些。他心上用過功夫,與揣摩依仿、求之文義自不同。但細看有粗處, 用功久當見之」。
- 黃宗羲:「(象山)先生之學,以"尊德性"為宗,同時紫陽之學,則以"道問學"為主。宗朱者詆陸為狂禪,宗陸者以朱為俗學。兩家之學,各成門戶,幾如冰炭矣」。
- 朱軾:「朱陸之異同,五百年來,儒者以為口實。然考鵝湖之爭,朱子年四十六,而陸子乃三十七耳,其未即為終身定論也,豈特陸哉。……向使陸子克躋上壽,探賾研精,去罅歸醇,又惡知不卒於合耶?以陸子高明之資、持守之篤,學者不知所以服膺而誦法之,而徒執其一時之牴牾,紛紛置喙於異同之間,是豈善自得師者乎」?
- 全祖望:「象山之學,先立乎其大者,本乎孟子。程門自謝上蔡(良佐)以後,王信伯(苹)、林竹軒(季仲)、張無垢至於林艾軒(光朝),皆其前茅,及象山而大成,而其宗傳亦最廣。三陸子之學,梭山啟之,復齋昌之,象山成之。……復齋卻嘗從襄陵許(忻)氏入手,喜為討論之學。宋史但言復齋與象山和而不同,考之包恢之言,則梭山亦然」。
後世紀念
墓葬
- 陸九淵墓位於江西金谿縣陸坊鄉青田村東山上,1957年被列為江西省省級保護文物。近年來,金谿縣人民政府及海內外專家學者多次舉資捐款修葺,使象山墓墓體雄偉莊重,墓旁花樹掩映。先後有2000餘海內外學者、遊人前來拜謁。1993年8月,日本九州大學石浦和夫等4位教授虔誠至墓前以表敬意。1996年4月,金溪成立"陸象山研究會",北京大學教授張岱年、張世英,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立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黃宜民等任研究會顧問;杭州大學教授束景南、武漢大學教授宮哲兵等任特約研究員。日本九州大學教授福田殖等國外學者也紛紛寄贈研究論文和專著。
陸公祠
- 為紀念陸九淵,後人將荊門蒙山改稱象山,在荊門城西象山東麓當年陸九淵受理民事訴訟和講學的象山書院遺址興建陸文安公祠(俗稱陸夫子祠和陸公祠)。書院遺址為今貴溪一中。[2]
象山路
- 為紀念陸九淵,江西省省會南昌有一條街命名為「象山路」。
研究會
- 1999年4月10日,金谿縣舉辦「紀念陸象山先生誕辰860周年學術研究會」,眾多國內知名學者、教授應邀參加活動。
視頻
- 陸九淵與象山書院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