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马乌童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阿马乌童蛙 |
中文学名:阿马乌童蛙 拉丁学名:Paedophryne amauensi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两栖纲 目:无尾目 亚 目:新蛙亚目 科:姬蛙科 亚 科:星蛙亚科 属:童蛙属 种:阿马乌童蛙 命名者及年代:Rittmeyer, 2012 |
阿马乌童蛙(学名:Paedophryne amauensis):全长7.7毫米。是已知世界最小的非寄生或共生的脊椎动物(雄安康鱼的平均长度介于6.2到7.3毫米,但它必须寄生在雌安康鱼身上才能存活,而最终转化成其一鳍)。
2009年8月首次被发现,2012年1月被描述。是一种生长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蛙类。
[1]
物种发现
此物种于2009年8月由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爬虫两栖类学家克里斯多福·奥斯汀和他的博士生埃里克·李特梅叶在考察巴布亚新几内 亚的生物多样性时发现。发现地靠近中央省一个名为阿马乌的村落。这项发现于2012年1月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上公布。
科研人员很难探测到这种蛙,因为这种蛙已经演化出保护色和超小体型,且高频的鸣声听起来像是虫鸣,不过奥斯汀和李特梅叶还是在雨林中录下了夜间的蛙鸣声。他们运用三角测量法确认不明声音的来源,在那里抓起一把落叶后发现有小蛙四处跳跃,并将采集到的样本装入塑料袋。
形态特征
阿马乌童蛙的平均体长仅为7.7毫米,比世界最小脊椎动物的原纪录保持者、产自印尼苏门答腊的鲤科动物原童鲤的已 知最短成体还要小0.2毫米。背部深棕色,带不规则棕褐色或锈棕色疙瘩,腹部及侧面呈深棕至石板灰色,带不规则蓝白色斑点。椎骨仅7枚,较绝大多数星蛙亚科物种为少。指与趾部分退化。依比例而言,眼较大,吻较宽而短。
生活习性
栖身于热带雨林地面的枯叶堆中,与同属的所有品种类似。就其体积而言,它们的皮肤表面积相当大,因此不容易面临脱水危险。而它们适应了足以维持其水分的雨林底层潮湿环境,一生不需与水体为伴。 阿马乌童蛙和普通青蛙不同,其生命周期并不经历蝌蚪的阶段。它们一出生就是完全成熟的个体。跳越距离可达到其体长的三十倍。在黄昏出没,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雄蛙以高达8400–9400赫兹,听起来像虫鸣的尖锐鸣叫吸引异性交配。据推测,雌蛙每次只产1至2枚卵 ,年产卵次数尚不明。
分布范围
分布于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央省阿马乌村(Amau village)。
保护级别
没有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世界纪录
最小的两栖动物:这种青蛙在成年后,从鼻子到肛门的长度在7毫米到7.7毫米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