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萊士·施蒂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阿萊士·施蒂格 Ales Steger( 1973年5月31日 - )出生於古老的小城普圖伊,現居住在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是伊斯洛維尼亞最具代表性的當代詩人、小說家和散文家。[1]

1995年,他的第一本詩集《Šahovniceur》出版,在三週內就被搶購一空,這表明了斯洛文尼亞的新一代藝術家和作家。

他的作品被譯成多國語言, 在世界各地有廣泛讀者;作品曾發表在《紐約客》、《波士頓評論》、《新蘇黎世報》、《南德意志報》、《泰晤士報文學增刊》等刊物。

2011年,他的代表作詩集《事物之書》被翻譯成英文出版,作品以新穎的視角探討了人與事物之間的關係,受到了歐美詩歌界的廣泛關注。

堅固的世界已煙消雲散?

詩似乎就是用詞語去觸摸世界,這個世界可以是我們的身體,也可以是自然界,不僅是物體,也可以是我們的行動,我們的愛恨情仇,總之,事事物物。

但我們的語詞還能真誠地觸摸和觀察這個世界嗎?這也是斯洛文尼亞詩人施蒂格想去處理的問題(之一)。[2]

《從傷口另一端》

詩集的風格或滯礙傳統的意象構成邏輯,引入奇異的動機;或表演聯覺的體操,精湛運用詭論式的敘述;或欣然接受冷僻的句法,在語言和歷史的陌生化遇合裡尋覓詞的迷宮的入口,尋覓事物和身體在那裡的相遇之處所。呈現當代全球化語境下,具體個人的細膩感受和體驗。[3]

涵蓋了從1997年至今創作的近百首詩歌,分別選自詩集《喀什米爾》《癭瘤》《事物之書》《身體之書》和《地下天空之上》。

這些詩作呈現了阿萊士一向主張的「反常規思維」,他擅長以一種理性、思辨又極為細膩的方式去觀看和傾聽日常生活中具體的事物,並通過詞語的多重意象和意象之間的邏輯轉換,探索事物內部與世界之間超越現實意義的關聯。

這些被觀察和書寫的事物可能是無生命的核桃、石頭、回形針、牙籤等,也可能是具有生命特質的身體部位,如嘴、胃、牙齒,乃至作為部分病體的癭瘤。

在多數情況下,指向詩人的「我」是不在場的,詩歌的空間被語言本身占據,形成獨有的體系。正如阿萊士所描述的,「在字詞變得沉默的地方,事物說話。」

身體,是人與世界的傷口

但也許我們低估了語言,或說低估了語言對我們的意義,特別是詩對我們的意義:

《那時》

“每個人都曝露於他自己僅有的語言中”   “有時身體成為詞……身體需要詞來令其他身體知情”

離開語言,我們的身體、世界都是不可見的。這種玄乎的說法,更直白的表達是:對於它們,我們是熟視無睹或視而不見的。這樣一種語言觀也幾乎是現代詩歌的底線共識:是語言在說人,而不是相反。

《麵包與玫瑰:柏林故事》

以柏林的不同地點作為通向這座城市內部的透鏡,而每一次向透鏡發出的凝視,都是慢條斯理的回憶冒險。

乍看之下,這本小書只是將一篇篇細密的城市隨筆綴連成冊,是蘭姆《伊利亞隨筆》一類作品在現代的對應物。但如果我們細讀這本書,就會發現施蒂格所創制的並不止於此。[4]

當他回憶的時候,他並不是簡單地從他的記憶中攫取可供抒情的片段,而是藉由遺忘的跳板,去“再度發現柏林”,並以此重新書寫出一座更為真切的城市。與此同時,在施蒂格貌似閒情逸致的書寫下,隱匿的也是其與柏林乃至整個歐洲文化之間複雜的相互依存關係。

當他在麵包店中將一隻柏林小麵包(Schrippe)稱為巴伐利亞小麵包(Semmel)時,販麵包的女士伯莎便露出怨懟的神色,這使他感到不安,“當我離開烘培店,我便回到了我的語言。”他如是註解這段經歷。

一個異鄉人在此種境遇下,勢必要以周旋的姿態來對抗城市對他們精神施加的馴化。在施蒂格那裡,周旋的具體形式即是對記憶中的故土發出幽深的呼告,以求在德國-斯洛文尼亞的文化洪流中確立己身的獨立。

這個故土既可以說是施蒂格地理意義上的家鄉普圖伊城,也可以代指作者渴求的由文明與智識構建的精神原鄉。

前者是與生活互相消磨以致身心俱疲的施蒂格希求遁身的處所,而後者則使他得以化身為一個古典時代的漫遊者,與柏林現代性的世俗枝節發生齟齬——如同他自己所使用的那個隱喻,他像羅馬帝國的智者塔西佗一樣逡巡過整個日耳曼。在這一意義上,施蒂格在書中的形象顯然與那些著名的流離失所者——米沃什、本雅明、布萊希特等重合,藉著被剝奪之物來穿透現實的簾幕,並因此逼近了更為理想的故土。[5]

詩作

阿萊士作為一個詩人,更是一個有教養的人,寫詩的前提是一種文學修養。

阿萊士的詩除了是現代主義詩歌,也是抒情詩,富有創造力,詩歌的背後有一種創造力和衝擊力。[6]

當你在平底鍋一側殺死它,你不會注意到, 死後,雞蛋長出一隻眼。[7]

它太小,滿足不了 早餐時哪怕最節制的胃口。

可它已在看,已盯住你的世界。 它的視野里有什麼,從沒有表情的視角?

它見證時間嗎,冷淡地穿過空間的時間? 眼球,眼球,裂開的蛋殼,渾沌還是秩序?

時辰這麼早,對一隻小眼睛來說大大的問題。 而你——你真想要一個答案?

當你坐下,眼對眼,從桌旁,

取一塊麵包皮你迅速就讓它什麼也看不見。

回形針

你放下手中的紙覺得困惑。

你這時才注意到一枚回形針鐵鏽色的壓痕。

一條向內的道路盤旋著的路牌。

如同一根看不見的線她將世界的殘屑聚攏。

她溫暖過你,用她卷裹自己的方式。像一個胎兒。

像一隻蝸牛。像集體墓穴里的一具軀體。

她的本意不是要為這世界增添或從中取走什麼。

不是個創造者,這小小的回形針。她只是接觸發生的一個理由。

有人取走她。誰,為什麼——你不知道。

也不知有多少張紙片丟失了。

用一根手指重溫那個印痕你繼續開始閱讀。

在你打開一個空間中的一個空間中的空間之前。

這首詩沒有完結。

榮譽與獲獎

德國語言文學研究院柏林藝術研究院院士。

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勳章獲得者。

作品《事物之書》,獲得美國翻譯作品獎。

2016年,《事物之書》獲得德國巴伐利亞藝術學院授予的國際BIENEK獎。稱其為「今日最富原創力的歐洲詩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