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瑟.爱丁顿」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亚瑟·斯坦利·爱丁顿(Arthur Stanley Eddington,1882年12月28日—1944年11月22日),英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第一位用…”)
 
(内容扩充)
行 1: 行 1:
 亚瑟·斯坦利·爱丁顿(Arthur Stanley Eddington,1882年12月28日—1944年11月22日),英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第一位用英语宣讲相对论的科学家,自然界密实物体的发光强度极限被命名为“爱丁顿极限”。1919年写了“重力的相对理论报导”,第一次向英语世界介绍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理论。著作有《恒星和原子》、《恒星内部结构》、《基本理论》、《科学和未知世界》、《膨胀着的宇宙:天文学的重要数据》、《质子和电子的相对论》、《物理世界的性质》、《科学的新道路》等等。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亚瑟·斯坦利·爱丁顿
 +
| 图像    = 
 +
[[File:T01f8023bafe870699a.jpg|缩略图|center|[http://p2.qhimg.com/dr/250_500_/t01f8023bafe870699a.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5716695-5929421.html 来自360百科]]]
 +
| 出生日期 =  1882年12月28日
 +
| 出生地点 =    英格兰肯达尔
 +
| 逝世日期 =    1944年11月22日
 +
| 国籍    =    英国
 +
| 职业    =   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
 +
| 知名作品 =   《恒星和原子》、《恒星内部结构》、《基本理论》
 +
}}
 +
''' 亚瑟·斯坦利·爱丁顿''' (Arthur Stanley Eddington,1882年12月28日—1944年11月22日),英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第一位用英语宣讲相对论的科学家,自然界密实物体的发光强度极限被命名为“爱丁顿极限”。1919年写了“重力的相对理论报导”,第一次向英语世界介绍了[[ 爱因斯坦]] 的广义相对论理论。著作有[[ 《恒星和原子》]] 、《恒星内部结构》、《基本理论》、《科学和未知世界》、《膨胀着的宇宙:天文学的重要数据》、《质子和电子的相对论》、《物理世界的性质》、《科学的新道路》等等。
 +
== 人物生平 ==
 +
亚瑟·斯坦利·爱丁顿出生于英格兰肯达尔一个贵格会家庭,父亲是一个中学校长,死于1884年席卷英格兰的伤寒大流行,他的母亲独立承担抚养他们姐弟俩的责任。爱丁顿幼年是在家中随母亲学习。1893年他进入布里麦伦学校,他显示出在数学和英国文学方面的天赋。1898年他获得60英镑的奖学金,因此得以进入曼彻斯特的欧文斯学院(后改组成如今的曼彻斯特大学)学习物理学,1902年以优异成绩获得科学学士学位。<br>
 +
因为突出的成绩,获得剑桥大学三一学院75英镑的奖学金,1905年获三一学院硕士学位,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研究热辐射。<br>
 +
1905年他到格林威治天文台工作,分析小行星爱神星的视差,他发现了一种基于背景两颗星星的位移进行统计的方法,因此于1907年获得史密斯奖。这个奖项使他获得剑桥大学的研究员资格。1912年达尔文的儿子,[[剑桥大学]]的终身教授去世,爱丁顿被推荐接替他的职位。1913年初,爱丁顿被任命为剑桥大学天文学和实验物理学终身教授。1914年被任命为剑桥大学天文台台长,不久就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br>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要求服兵役,但由于他信仰贵格会,同时又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拒绝服兵役,他的同事以他在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由,成功地要求政府免除了他的兵役。<br>
 +
一战过后,爱丁顿率领一个观测队到西非普林西比岛观测1919年5月29日的日全食,拍摄日全食时太阳附近的星星位置,根据广义相对论理论,太阳的重力会使光线弯曲,太阳附近的星星视位置会变化。爱丁顿的观测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立即被全世界的媒体报道。当时有一个传说:有记者问爱丁顿说是否全世界只有三个人真正懂得相对论,爱丁顿回答“谁是第三个人?”<br>
 +
但现在的历史学家研究认为,当时爱丁顿的数据并不准确,可是歪打正着地宣布了相对论理论的正确。
 +
== 贡献 ==
 +
'''恒星内部研究'''
 +
爱丁顿还从理论上研究恒星内部的结构,提出恒星由向内的重力和向外的光辐射压力维持平衡,内部是高温的离子化状态的气体,相当于理想气体。经过他的数学模型计算,他解释了造父变星的变化周期理论。<br>
 +
爱丁顿拍照的1919年日食1920年,爱丁顿第一个提出恒星的能量来源于核聚变,为此他和詹姆士·金斯爵士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辩论,直到1939年美国天文学家汉斯·贝特计算出太阳的能源是氢原子经过四步核聚变反应形成氦才算结束。<br>
 +
1923年他出版了《相对论的数学理论》,爱因斯坦认为这本书是:“在所有语言中是表达这个主题最好的版本”。<br>
 +
'''基本理论'''
 +
从1920年开始,直到他去世,他一直致力于将量子理论、相对论和重力理论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基本理论”,到晚年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他确信质子的质量和电子电荷的数值不是偶然形成的,是“为了形成宇宙的自然和完美的特性”。<br>
 +
由于他过于相信自然的完整,当时对微细构造常数α的数值测量接近1/136,他坚持必须应该是1/136整,后来更精确的测量证明是接近1/137,他又宣称必须是1/137整,但实际目前最精确的测量证明是1/137.035 999 76(50)。学生给他取了一个昵称"Adding'One"。<br>
 +
他没有能完成自己的研究,爱丁顿于1944年在剑桥逝世,他的著作《基本理论》直到1946年才出版。<br>
 +
他在逝世前,1938年,他担任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主席。直到去世。<br>
 +
他在晚年激烈地反对印度科学家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提出的关于白矮星的最大质量限界理论,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认为超过这个界限,恒星的坍塌会形成中子星、夸克星,直到黑洞。事实证实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是正确的,他为此获得了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br>
 +
爱丁顿最早的工作是关于恒星运动的研究,在这以后,他又从1916年开始研究星体的内部结构,研究结果发表于他的第一部重委著作《星体的内部结构》之中。他介绍了一种以往被忽视的现象,即可能通过辐射压力对星体的平衡产生的巨大影响,热能由星球内部到外部的传播,并不像原先人们所设想的那样通过对流实现,而是由辐射实现。<br>
 +
正是在这项研究工作中,爱丁顿全面地总结出了质量。发光度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发现于1924年。它指出,一星体所拥有的质量越大,就能发出越多的光。这一结论的价值在于,如果一颗恒星的固有亮度已知,就可根据此亮度确定它的质量。爱丁顿还认识到,恒星的体积有一个极限:质量能超过太阳质量10倍的星体,其数量相对而言就较少了,而任何质量超过太阳50倍的星体,由于过度的辐射压力,就不可能是稳定的。
 +
== 主要著作 ==
 +
爱丁顿写了大量科学专著及通俗读物。他的一些著作相当流行,其中《膨胀中的宇宙》一版再版。正是由于爱丁顿的介绍,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才传播到了讲英语的国家之中。爱丁顿受相对论影响极深,并为此理论提出了实验证据。他观察了1919年的全日烛并提交了一份报告,报告说,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所作的一项极为精确的出人意料的预言被成功地观察到了,这就是光线在通过恒星(即太阳)的引力场时产生的轻微弯曲。1924年,爱因斯坦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支持:应爱丁顿的请求,沃尔特·亚当斯探测并量度了天狼星的高密度白矮伴星天狼星日的谱线波长的偏移,从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预言——恒星光线由于引力场的作用会变红。这样,爱丁顿做了许多工作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建筑在严格坚实的基础之上。在他的《相对论的数学原理》中,爱丁顿还极为精辟地阐述了这一理论。<br>
 +
多年之间,爱丁顿埋头钻研一种深奥晦涩但又极富挑战性的理论,该理论在他身后才发表在遗著《基础理论》之中。大致说来,爱丁顿的思想是:科学中的基本常量,诸如质子的质量,电子的质量和电荷负载等,是“宇宙结构的自然与完全的规定”,它们的值也并非偶然的。爱丁顿曾致力于发展一个能把上述值推出来的理论,但未能成功。
 +
'''著作'''
 +
爱丁顿也写过许多科普著作,最著名的是他在1929年阐述过一个“无限猴子理论”,就是说“如果许多猴子任意敲打打字机键,最终可能会写出大英博物馆所有的书”。<br>
 +
《恒星和原子》 1926年<br>
 +
《恒星内部结构》 1926年<br>
 +
《基本理论》 1946年<br>
 +
《科学和未知世界》 1929年<br>
 +
《膨胀着的宇宙:天文学的重要数据》 1900年-1931年<br>
 +
《质子和电子的相对论》 1936年<br>
 +
《物理世界的性质》 1928年<br>
 +
《科学的新道路》 1935年<br>
 +
《空间、时间和引力:广义相对论进阶》 1920年<br>
 +
《物理学的哲学》<br>
 +
《物理学的领域》<br>
 +
== 名言 ==
 +
有记者问爱丁顿说是否全世界只有三个人真正懂得相对论,爱丁顿思考了一下,回答“我正在想第三个人是谁?”<br>
 +
爱丁顿曾说,“我认为,熵增原则——即热力学第二定律——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无上的。如果有人指出你的宇宙理论与麦克斯韦方程不符——那么麦克斯韦方程可能有不对;如果你的宇宙理论与观测相矛盾——嗯,观测的人有时也会把事情搞错;但是如果你的理论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我就敢说你没有指望了,你的理论只有丢尽脸、垮台。”

於 2019年1月5日 (六) 16:23 的修訂

亞瑟·斯坦利·愛丁頓
出生 1882年12月28日
英格蘭肯達爾
逝世 1944年11月22日
國籍 英國
職業 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
知名作品 《恆星和原子》、《恆星內部結構》、《基本理論》

亞瑟·斯坦利·愛丁頓(Arthur Stanley Eddington,1882年12月28日—1944年11月22日),英國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第一位用英語宣講相對論的科學家,自然界密實物體的發光強度極限被命名為「愛丁頓極限」。1919年寫了「重力的相對理論報導」,第一次向英語世界介紹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理論。著作有《恆星和原子》、《恆星內部結構》、《基本理論》、《科學和未知世界》、《膨脹着的宇宙:天文學的重要數據》、《質子和電子的相對論》、《物理世界的性質》、《科學的新道路》等等。

人物生平

亞瑟·斯坦利·愛丁頓出生於英格蘭肯達爾一個貴格會家庭,父親是一個中學校長,死於1884年席捲英格蘭的傷寒大流行,他的母親獨立承擔撫養他們姐弟倆的責任。愛丁頓幼年是在家中隨母親學習。1893年他進入布里麥倫學校,他顯示出在數學和英國文學方面的天賦。1898年他獲得60英鎊的獎學金,因此得以進入曼徹斯特的歐文斯學院(後改組成如今的曼徹斯特大學)學習物理學,1902年以優異成績獲得科學學士學位。
因為突出的成績,獲得劍橋大學三一學院75英鎊的獎學金,1905年獲三一學院碩士學位,進入卡文迪許實驗室研究熱輻射。
1905年他到格林威治天文台工作,分析小行星愛神星的視差,他發現了一種基於背景兩顆星星的位移進行統計的方法,因此於1907年獲得史密斯獎。這個獎項使他獲得劍橋大學的研究員資格。1912年達爾文的兒子,劍橋大學的終身教授去世,愛丁頓被推薦接替他的職位。1913年初,愛丁頓被任命為劍橋大學天文學和實驗物理學終身教授。1914年被任命為劍橋大學天文台台長,不久就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被要求服兵役,但由於他信仰貴格會,同時又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他拒絕服兵役,他的同事以他在科學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為由,成功地要求政府免除了他的兵役。
一戰過後,愛丁頓率領一個觀測隊到西非普林西比島觀測1919年5月29日的日全食,拍攝日全食時太陽附近的星星位置,根據廣義相對論理論,太陽的重力會使光線彎曲,太陽附近的星星視位置會變化。愛丁頓的觀測證實了愛因斯坦的理論,立即被全世界的媒體報道。當時有一個傳說:有記者問愛丁頓說是否全世界只有三個人真正懂得相對論,愛丁頓回答「誰是第三個人?」
但現在的歷史學家研究認為,當時愛丁頓的數據並不準確,可是歪打正着地宣布了相對論理論的正確。

貢獻

恆星內部研究 愛丁頓還從理論上研究恆星內部的結構,提出恆星由向內的重力和向外的光輻射壓力維持平衡,內部是高溫的離子化狀態的氣體,相當於理想氣體。經過他的數學模型計算,他解釋了造父變星的變化周期理論。
愛丁頓拍照的1919年日食1920年,愛丁頓第一個提出恆星的能量來源於核聚變,為此他和詹姆士·金斯爵士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辯論,直到1939年美國天文學家漢斯·貝特計算出太陽的能源是氫原子經過四步核聚變反應形成氦才算結束。
1923年他出版了《相對論的數學理論》,愛因斯坦認為這本書是:「在所有語言中是表達這個主題最好的版本」。
基本理論 從1920年開始,直到他去世,他一直致力於將量子理論、相對論和重力理論統一起來,形成一個「基本理論」,到晚年幾乎達到痴迷的程度。他確信質子的質量和電子電荷的數值不是偶然形成的,是「為了形成宇宙的自然和完美的特性」。
由於他過於相信自然的完整,當時對微細構造常數α的數值測量接近1/136,他堅持必須應該是1/136整,後來更精確的測量證明是接近1/137,他又宣稱必須是1/137整,但實際目前最精確的測量證明是1/137.035 999 76(50)。學生給他取了一個暱稱"Adding'One"。
他沒有能完成自己的研究,愛丁頓於1944年在劍橋逝世,他的著作《基本理論》直到1946年才出版。
他在逝世前,1938年,他擔任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主席。直到去世。
他在晚年激烈地反對印度科學家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提出的關於白矮星的最大質量限界理論,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認為超過這個界限,恆星的坍塌會形成中子星、夸克星,直到黑洞。事實證實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是正確的,他為此獲得了198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愛丁頓最早的工作是關於恆星運動的研究,在這以後,他又從1916年開始研究星體的內部結構,研究結果發表於他的第一部重委著作《星體的內部結構》之中。他介紹了一種以往被忽視的現象,即可能通過輻射壓力對星體的平衡產生的巨大影響,熱能由星球內部到外部的傳播,並不像原先人們所設想的那樣通過對流實現,而是由輻射實現。
正是在這項研究工作中,愛丁頓全面地總結出了質量。發光度之間的關係。這一關係發現於1924年。它指出,一星體所擁有的質量越大,就能發出越多的光。這一結論的價值在於,如果一顆恆星的固有亮度已知,就可根據此亮度確定它的質量。愛丁頓還認識到,恆星的體積有一個極限:質量能超過太陽質量10倍的星體,其數量相對而言就較少了,而任何質量超過太陽50倍的星體,由於過度的輻射壓力,就不可能是穩定的。

主要著作

愛丁頓寫了大量科學專著及通俗讀物。他的一些著作相當流行,其中《膨脹中的宇宙》一版再版。正是由於愛丁頓的介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才傳播到了講英語的國家之中。愛丁頓受相對論影響極深,並為此理論提出了實驗證據。他觀察了1919年的全日燭並提交了一份報告,報告說,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所作的一項極為精確的出人意料的預言被成功地觀察到了,這就是光線在通過恆星(即太陽)的引力場時產生的輕微彎曲。1924年,愛因斯坦的理論得到了進一步支持:應愛丁頓的請求,沃爾特·亞當斯探測並量度了天狼星的高密度白矮伴星天狼星日的譜線波長的偏移,從而證實了愛因斯坦的預言——恆星光線由於引力場的作用會變紅。這樣,愛丁頓做了許多工作把愛因斯坦的理論建築在嚴格堅實的基礎之上。在他的《相對論的數學原理》中,愛丁頓還極為精闢地闡述了這一理論。
多年之間,愛丁頓埋頭鑽研一種深奧晦澀但又極富挑戰性的理論,該理論在他身後才發表在遺著《基礎理論》之中。大致說來,愛丁頓的思想是:科學中的基本常量,諸如質子的質量,電子的質量和電荷負載等,是「宇宙結構的自然與完全的規定」,它們的值也並非偶然的。愛丁頓曾致力於發展一個能把上述值推出來的理論,但未能成功。 著作 愛丁頓也寫過許多科普著作,最著名的是他在1929年闡述過一個「無限猴子理論」,就是說「如果許多猴子任意敲打打字機鍵,最終可能會寫出大英博物館所有的書」。
《恆星和原子》 1926年
《恆星內部結構》 1926年
《基本理論》 1946年
《科學和未知世界》 1929年
《膨脹着的宇宙:天文學的重要數據》 1900年-1931年
《質子和電子的相對論》 1936年
《物理世界的性質》 1928年
《科學的新道路》 1935年
《空間、時間和引力:廣義相對論進階》 1920年
《物理學的哲學》
《物理學的領域》

名言

有記者問愛丁頓說是否全世界只有三個人真正懂得相對論,愛丁頓思考了一下,回答「我正在想第三個人是誰?」
愛丁頓曾說,「我認為,熵增原則——即熱力學第二定律——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無上的。如果有人指出你的宇宙理論與麥克斯韋方程不符——那麼麥克斯韋方程可能有不對;如果你的宇宙理論與觀測相矛盾——嗯,觀測的人有時也會把事情搞錯;但是如果你的理論違背了熱力學第二定律,我就敢說你沒有指望了,你的理論只有丟盡臉、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