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阿凤(作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阿凤,达斡尔族女作家。 (1960-10-20) 1960年10月20日(64岁)生于大兴安岭的阿里河畔。达斡尔族。内蒙古莫旗人。中共党员。1988年毕业于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1981年开始文学创作。历任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农机修造厂铸工、文化馆创作员。现在甘肃省体工作第一大队工作。为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作协、中国少数民族作协会员[1]。从业余文学创作转入专业文学创作,以小说见长。为达斡尔族优秀女作家之一。[2]

人物简历

  • 阿凤,达斡尔族女作家。1960年10月20日生于大兴安岭的阿里河畔。达斡尔族。
  • 1979年在莫旗农机修造厂工作。
  •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作品《一个达斡尔族姑娘》[3]
  • 1982年调莫旗文化馆工作。
  • 1990年短篇小说《咳,女人》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奖特别奖。
  • 1992年调甘肃省体育工作第一大队至今。
  • 1999年中短篇小说集《木轮悠悠》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的小说奖。
  • 1999年11月《木轮悠悠》小说集获甘肃少数民族文学“铜奔马”奖——荣誉奖,获第三届少数民族文学特别奖。
  • 2000散文集《木刻本色》[4]
  • 2003年10月入中国作家协会。
  • 2004年《木轮悠悠》获甘肃省黄河文学奖——荣誉奖。
  • 2008年《我与奥运为邻》获由《民族文学》等单位举办的全国“我与奥运”征文——散文二等奖。
  • 2009年11月10日《书写本色》获甘肃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奖三等奖。
  • 2009年12月《我与奥运为邻》获甘肃省第三届黄河杯文学评奖优秀奖。[5]

文学成就

1981年开始业余创作,作品以小说、散文为主。《一个达斡尔族姑娘的心》、《咳,女人》、《五叔和系白纱巾的女人》、《遥远的月亮》等短篇小说发表于《草原》、《骏马》、《民族文学》等。1998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木轮悠悠》;2000年出版散文集《木刻本色》。2007年出版散文集《书写本色》。阿凤的文学创作具有一种开创意义,她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和皈依的同时,进行积极的探索,开掘属于她自己的生活,经过真实地表述自己的审美知觉和文化体验,摆脱了“借别人的生活而发泄自己的想法”的束缚,与她的姐妹们一道探索出了一条达斡尔族文学创作之道。

主要作品

她创作的小说有《遥远的月亮》、《娜木日》、《爸爸、妈妈、妹妹和我》、《牛们》、《五叔和系白纱巾的女人》、《姑奶奶》、《长大》、《那天》、《普通人家》、《那片甸子》等,以及《大兴安岭密林的一个故事》等一批散文作品,分别被收进小说集《木轮悠悠》和散文集《木刻本色》。

主要荣誉

阿凤在吴承恩故居原图链接原图地址

1990年短篇小说《咳,女人》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奖特别奖。

1999年中短篇小说集《木轮悠悠》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的小说奖。

1999年11月《木轮悠悠》获甘肃少数民族文学“铜奔马”奖——荣誉奖。

2004年《木轮悠悠》获甘肃省黄河文学奖——荣誉奖。

2008年《我与奥运为邻》获由《民族文学》等单位举办的全国“我与奥运”征文——散文二等奖

2009年11月10日《书写本色》获甘肃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奖三等奖。

2009年12月《我与奥运为邻》获甘肃省第三届黄河杯文学评奖优秀奖。

2003年10月入中国作家协会。[6]

作品欣赏

《妈妈的紫蘑》 阿凤

达斡尔人视紫色的蘑菇为山珍中的上品。

下过一场细柔的雨后,就是地面湿透很深的雨。妈妈就撑着虚弱的身体,臂上挎着柳编的篮子去草甸子或院前屋后拾紫色的蘑菇。紫蘑区别于其它蘑菇,尤其是榛蘑。紫蘑各个都像孤儿,不像榛蘑在灌木林里成片地生长,热热闹闹的。所以不能说采蘑菇,是拾蘑菇。

这种蘑菇吃着口感好,吃在嘴里像肉片。长相也好,雨后的草棵里,处处立着紫色的小伞,像是小拇指人打着小伞。与草色形成显明的对比,鲜艳欲滴,等着人们的到来,把它们拾进篮子里。因为它们不敢见太阳,太阳的炙热会让它们没意义地枯萎……

妈妈采来满满一篮子,倒在炕上,炕上立刻盛开着紫色的花。妈妈小心地摘下蘑菇的根蒂,把蘑菇就做晒干的准备,摘下的根蒂就撒到园子里。等下了细柔的雨,园子里就长出许多的紫色的蘑菇。这样反复后,雨后的园子里处处开着紫色的小伞。它也不影响庄稼的生长,妈妈也省得外出拾蘑菇了。别人家吃榛蘑时,而从我们家飘出的是紫蘑的清香。

妈妈用布袋子装好晒干的蘑菇,这样蘑菇始终透气,干爽,不蛀虫。家里谁头疼脑热的,妈妈用温水泡开蘑菇,熬上一锅汤。惟一的调料是葱花儿——汤面上漂着星星点点的翡翠般的葱花儿。一锅的美丽,满屋子的清香。解谗了,解毒了,病也就好了。

小时,一年也有一次半次能吃上紫蘑鸡汤配荞面做的饸饹面。但这个过程是很隆重的,也请亲戚们过来吃的。先从左邻右舍借来压饸饹面的架子……饸饹面从锅里捞到碗里,把汤浇入碗里的面上,再用筷子把面挡住把汤倒出去。这样反复几次后,面就进味了。再捞上几块鸡肉和紫蘑,美味就端上来了。

这个过程是在孩子们的围观中完成的。

搬至兰州后,家里人每年秋季托人买紫蘑邮来。市面上很难碰到。这种蘑菇至今没能人工培育种植。

一次家里来儿子的同学,正赶上做了紫蘑汤。刚上小学的儿子对同学说:喝吧,这是没有味精的汤。

我和老公意会地笑着。

平时,喝紫蘑汤时我都会家人说:这是没有味精的汤。看着没在意的儿子心里倒记下了我的唠叨。

我也学妈妈的样儿,把干蘑菇用温水泡开,小心地摘下根蒂。把根蒂撒到楼前花坛子里,就等着老天下细柔的雨,等着花坛里长满紫色的小伞。常常没等雨停下就打把伞去看可能长出的紫色的蘑菇。

一次次地撒一次次地失望。

病床上妈妈知道后耐心地告诉说:晒干过的蘑菇菌是不能发芽的。

因为在她眼里我还是心眼不多的孩子。

参考资料

相关阅读

  •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人口13.24万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布特哈旗、阿荣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富裕县、嫩江县、爱辉县;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市,是清康乾年间被携家带口派往那里镇守边关的达斡尔族官兵后裔。有学者认为达斡尔族与隋、唐时室韦某些部落有族源关系。更为权威的认定是达斡尔族的祖先属契丹人的一支,在辽被金灭之际迁至黑龙江以北,发展为现今的达斡尔族。曾经一度被称为“萨哈尔察”,或泛称为“索伦部”。至清初始称“打虎儿”、“达胡尔”、“达胡儿”、“达呼尔”、“达古尔”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族。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可划分为布特哈方言、齐齐哈尔方言及新疆方言,无本民族文字,曾用满文,现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兼用蒙古文和哈萨克文。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