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阴香皮,中药名。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具有温中止痛,祛风散寒,解毒消肿,止血之功效。常用于寒性胃痛,腹痛泄泻,食欲不振,风寒湿痹,腰腿疼痛,跌打损伤,创伤出血,疮疖肿毒。[1]

目录

形态特征

阴香,又名野玉桂树、大叶樟、阿尼茶。常绿乔木,高达20m。树皮光滑,灰褐色或黑褐色,内皮红色,味似肉桂,枝条无毛。叶互生或近对生;叶柄长0.5-1.2cm,近无毛;叶片革质,卵圆形、长圆形或披针形,长5.5-10.5cm,宽2-5cm,先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全缘,上面绿色,光亮,下面粉绿色,两面无毛,离基三出脉,中脉和侧脉在叶上面明显,下面凸起,网脉两面微凸起。圆锥花序腋生或近顶生,长2-6cm,密被灰白色微柔毛,少花,疏散,最末花序轴有3朵花作聚伞状排列;花两性,长约5mm,绿白色,花梗长4-6mm,被灰白色微柔毛;花被筒倒锥形,长约2mm;花被裂片6,长圆状卵形,长约2mm,先端锐尖;能育雄蕊9,花药背面及花丝被微柔毛,第1、2轮雄蕊长2.5mm,花药长圆形,4室,内向瓣裂,花丝稍长于花药,无腺体,第3轮雄蕊长2.7mm,花药长圆形,4室,外向瓣裂,花丝稍长于花药,中部有1对圆形腺体;退化雄蕊3,箭头形,长约1mm,柄长约0.7mm,被柔毛,位于最内一轮;子房近球形,长约1.5mm,略被微柔毛,花柱长2mm,略被微柔毛,柱头盘状。果实卵形,长约8mm,宽约5mm;果托长4mm,先端具齿裂。花期9-12月,果期11月至翌年3月。

入药部位

树皮。

性味: 味辛、微甘,性温。

归经: 归脾、胃经。

功效: 温中止痛,祛风散寒,解毒消肿,止血。

主治

寒性胃痛,腹痛泄泻,食欲不振,风寒湿痹,腰腿疼痛,跌打损伤,创伤出血,疮疖肿毒。

相关配伍

治寒性胃痛: 阴香树皮9g。水煎服。(《香港中草药》)

治跌打损伤: 阴香树皮、杨梅树皮各适量。研末,酒调敷伤处。(《福建药物志》)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6-9g;或研末服,每次1.5-3g。外用:适量,研末用酒调敷;或浸酒搽。

使用注意

阴虚有火者忌服。

采集加工夏季剥取茎皮,晒干。

性状鉴别

茎皮呈槽状或片状,厚约3mm。外表面棕灰色,粗糙,有圆形突起的皮孔和灰白色地衣斑块,有时外皮部分刮去而现凹下的皮孔痕;内表面棕色,平滑。质坚,断面内层呈裂片状。气香,味微甘、涩。

生长环境生于疏林、密林、灌木丛中或溪边路旁。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

药理作用

抗溃疡作用。

对阳虚模型的影响:大剂量降低肾上腺胆固醇。

相关论述

生草药性备要:“妇人煎水洗头,去秽风。”

岭南采药录:“能健胃及祛风。凡恶毒大疮,生飞蛇疮,一敷即愈。”

全国中草药汇编:“祛风散寒,温中止痛。治虚寒胃痛,腹泻,风湿关节痛;外用治跌打肿痛,疮疖肿毒,外伤出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