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阅古堂诗(宋朝范仲淹诗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阅古堂诗(宋朝范仲淹诗作)

范仲淹诗作
圖片來自搜狗网

《阅古堂诗》是由宋代大诗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宋词,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现已收藏于唐诗宋词之中。

诗词正文

中山天下重,韩公兹镇临。 堂上绘昔贤,阅古以儆今。 牧师六十人,冠剑竦若林。 既瞻古人像,必求古人心。 彼或所存远,我将所得深。 仁与智可尚,忠与义可钦。 吾爱古贤守,馨德神祇歆。 典法曾弗泥,劝沮良自斟。 跻民在春台,熙熙乐不淫。 耕夫与樵子,饱暖相讴吟。 王道自此始,然后张薰琴。 吾爱古名将,毅若武库森。 其重如山安,其静如渊沉。 有令凛如霜,有谋密如阴。 敌城一朝拔,戎首万里擒。 虎豹卷韬略,鲸鲵投釜鬵。 皇威彻西海,天马来駸駸。 留侯武侯者,将相俱能任。 决胜神所启,受托天所谌。 披开日月光,振起雷霆音。 九关支一柱,万宇覆重衾。 前人何赫赫,后人岂愔愔。 所以作此堂,公意同坚金。 仆思宝元初,叛羌弄千镡。 王师生太平,苦战诚未禁。 赤子餵犬彘,塞翁泪涔涔。 中原固为辱,天子动宸襟。 乃命公与仆,联使御外侵。 历历革前弊,拳拳扫妖祲。 二十四万兵,抚之若青衿。 惟以人占天,不问昂与参。 相彼形胜地,指掌而蹄涔。 复我横山疆,限尔长河浔。 此得喉可扼,彼宜肉就椹。 上前同定策,奸谋俄献琛。 枭巢不忍覆,异日生凶禽。 仆已白发翁,量力欲投簪。 公方青春期,抱道当作霖。 四夷气须夺,百代病可针。 河湟议始行,汉唐功必寻。 复令千载下,景仰如高岑。 因赋阅古篇,为公廊庙箴。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

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宋朝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淳化元年(990年),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

苦读及第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3]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便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一说,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母丧后方更名)。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