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闺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闺情》
唐代诗人李端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闺情》是唐代诗人李端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是作者深夜未眠有感而作。 这首诗的首句点明背景时间,次句写室内景色氛围,烘托了闺中思妇彻夜难眠的深层心态。三、四句刻画了妇人出门张望后失望的神态,表达了妇人急切盼夫归来的情怀。全诗语句轻简,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闺情》[1]

文学体裁;古诗

作者;李端

创作年代;隋唐

作品原文

闺情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诗词注释

梦难成:指辗转反侧,不能成眠。

不忿(fèn):不满、恼恨。一作“不问”。

鹊喜声:古人认为鹊声能预报喜事。

诗句译文

月落星稀眼看东方就要发亮,一夜未睡孤灯还摇曳着昏光。

披起衣服走到门前急切探看,恼恨那报喜的鹊声把人欺谎。

诗文鉴赏

在唐代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的七言绝句中,这首《闺情》历来脍炙人口。在李端存录的一百八十余首诗中,这首《闺情》之所以千古流传,确实因其富有自己的艺术特色,独具一格、别有风致。这首诗,通过细致的观察,摄取思妇闺中特有的情态,用明白易懂、近似民歌的语言,运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刻画,把深闺之情,融汇于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中,把一闺中思妇急切盼望丈夫的情景,写得清新秀美,含蓄细腻,楚楚动人,惟妙惟肖,让人读过不能忘怀,并对女主人公产生极大的同情。

第一二句“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诗人一开篇就选定了“月落”、“星稀”、“孤灯”这样一些极富典型意义特征的景物、事物,先构成深闺长夜、寂寥冷落的典型环境,渲染了情思起伏的浓烈气氛。然后用“梦难成”三字,点破了女主人公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其思妇与丈夫的深情厚爱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上面这是就艺术表现手法而言的,那么其艺术表现过程又是如何呢?

诗人从天空、月亮、星稀,写到地上、孤灯、人难眠;从室外“月落星稀天欲明”,写到室内“孤灯未灭梦难成”;从天上的远景,写到地上的近景,只用两句诗,就把其诗赋予了天上、地下、室内、室外、近物、远天一个偌大的立体空间,让女主人公置于这样一个天地间驰骋自己的情思。

这个女主人公的情思或者明确说是闺情,那这闺情到底是什么?她究竟在期待什么?什么事使她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所有这些,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说明,当然也无须说明。既然是闺情,其中的意味,读者自然可以领略一个大概。

女主人公,或许是一位独守空房的少妇,在期待着丈夫早日归来,或许是一个怀春少女期待她所爱的人早日托媒人来提亲,或许是这一个一个的“或许”都意在言外,都能唤起读者的想象鼓翼而飞翔,如其直说,那就淡如白开水了,也就不成其为诗了。(诗是形象艺术,也是最富于暗示性和启示力的艺术)那也就不会被读者认可,更不会流传千古了。这一开篇就留给读者一个悬念:这少妇究竟有何心事使她连梦都做不成呢?

这两句诗具有如此的艺术感染力,也得利于诗人用字功夫。诗人使用了“月”、“星”、“灯”与少妇“梦难成”相搭配,把女主人公幽居独处的苦情愁绪描摹得活龙活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跃然纸上,挥之不去,真是写绝了。更妙的是透过对“月”、“星”、“灯”等景物的描写,实际是在刻画一个有血有肉的少妇形象。

再仔细品味,诗人为什么在“月”后加上一个“落”,在“星”后加上一个“稀”?这一加就大有学问了。“月落”与“星稀”是一种象征写法,它象征少妇盼丈夫早日归来的希望变得十分渺茫。这样写,诗人并不满足,紧接着写“孤灯未灭”,灯虽孤,但“未灭”强调希望还没有完全破灭,这又把失望变成了希望,真是一波三折,一唱三叹,让人拍手叫绝。

最后两句“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如果说前两句是借物写人,通过典型特定的环境渲染烘托出多情善思、孤寂愁苦的少妇思夫形象的话,那么这两句则是通过这位少妇的行为动作来揭示她的内心活动。

前两句留下的悬念:女主人公有什么心事?该回答了,但诗人似乎并不急于解答这个悬念,而是把笔墨继续集中在这位少妇身上:“披衣更向门前望”,这就更让人纳闷了,更奇怪了,她在披衣向门外望(看)什么?悬念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更让人不解。

“披衣更向门前望”这一富有戏剧性的细节,是通过少妇的行为动作去表现她的思想感情的;而一个“更”字,则把这位少妇不止一次向门前张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十分逼真。“不忿朝来鹊喜声”,啊,原来如此。是黎明时分那声声悦耳动听喜鹊叫声,引她去门前张望。噢,原来诗人使用的是“海底捞月”的艺术手法。

看到最后一句才知道少妇为什么披衣去门前张望,为什么“梦难成”,解决了前面的悬念,但这样的“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馀”(《四溟诗话》卷一)诗结而意未尽,给我们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让我们读完诗,还对这位少妇放心不下,是否等到了丈夫的归来“不忿朝来鹊喜声”是用喜怒交替的手法,对少妇的内在感情的变化,作了进一步深入地揭示。

喜鹊,本来被看作是报喜的信使,听到喜鹊叫声,以为人已归来,急急披衣去门前看,却不见归人影,气只好朝喜鹊身上撒,人没来,你报什么喜?这对喜鹊来说确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当少妇迎来的是一场空欢喜时,她对喜鹊也就恼恨起来了。

“不忿”就是恼恨、憎恶,在这一喜一怒之间,饱含了少妇多少酸、甜、苦、辣的滋味啊!那难言难诉之苦、之思、之想。隐隐怨艾之意,尽在不言之中,可谓结得巧妙,妙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余情不尽。古代民间迷信,认为鹊声是喜事的预报。

《西京杂记》卷三记陆贾论“瑞应”,就说:“乾鹊噪而行人至。”把这个传说和思家怀远的情绪联系入诗的,大约最早是梁朝武陵王萧纪的《咏鹊》:“今朝听声喜,家信必应归。”冯延已《谒金门》词:“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李端这首《闺情》诗,一翻旧案,说鹊声是不作准的,只引起一场空欢喜,所盼望的人并没回来,因此“不忿”。

这为后世诗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写法,有些词里甚至“不忿”得要把喜鹊弹死,如徐伸《二郎神》“闷来弹鹊”(《草堂诗余》卷上)。“不忿”二字,将这位少妇惊喜陡转忧伤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周锡覆说:“喜鹊是无辜的。当然,我们也不能责怪女主人公无知、任性。长夜漫漫,孤灯独对,该是什么滋味!‘不忿朝来鹊喜声’!”

这不仅是对一只鸟儿的恼恨,这里凝聚着的是对丈夫痴恋的深情,多年来独守空房的痛苦以及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无望的怨叹。分析得委实入情入理,又恰合诗意。富寿苏在《千首唐人绝句》中说:““披衣’二句,不怨良人(旧指丈夫)不归,却咎鹊语无验,与施肩吾《望夫词》:‘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皆用意温厚,婉曲相似。”

《闺情》这首抒情短诗,写得有情有景,有声有色,感情细腻,婉转含蓄,令人玩味不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些特色,必须仔细品味才能得到。清代贺袭在《载酒园诗话又编》中评价说:“初读李端集,苦于平熟,遇其时一作态,即新警可喜。如‘月落星稀天欲明’何其多姿也!”[2]

名家点评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初读李集,苦于平熟,遇其时一作态。即新警可喜。如“月落星稀天欲明”云云,何其多姿耶!

近人·富寿荪《千首唐人绝句》:“披衣”二句,不怨良人不归,却咎鹊语无验,与施肩吾《望夫词》“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皆用意温厚,婉曲相似。

作者简介

李端[3](约737年-约784年) ,字正已,赵州平棘(今河北省赵县)人,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

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李端仕途坎坷。晚唐诗人郑谷《哭进士李洞二首》中说:"李端终薄宦,贾岛得高名。"李端在长安时有两件大事不容忽视,第一件是李端在郭暧和升平公主府第宴席上擅场,另一件是李端进士及第并释褐授校书郎。

李端"家庐岳"后,在永泰元年(765年)或稍前已来到长安。在长安期间,其诗名大噪。他凭借出色的才华,得到驸马郭暧以及升平公主的青睐,和权贵名士交友酬唱,在宴集之时擅场。

此时李端的诗歌多为赠酬送别类,清新明丽的诗歌风格已见端倪。李端在众多诗人之中,才思敏捷格外出众,这个时期的诗歌都给人一种"立作即成"之感。当然这些诗歌因缺乏斟酌而难成佳篇,不过也有一些轻快淋漓之作。如《送魏广下第归扬州宁亲》、《赠郭驸马》等。

李端前后参加了两次科举考试,但是大历元年至三年两次应试都不利。大历三年失利之后,便走起了干谒之路。如诗歌《下第上薛侍郎》。

视频

《唐诗来了》闺情

参考资料

  1. 《闺情》古诗文网
  2. 读李端的《闺情》,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叶落说文化 ,发布时间; 18-12-1515:20
  3. 李端简介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