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閥制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門閥制度 |
中文名稱: 門閥制度 性質: 政治制度 形成時期: 曹魏、西晉 鼎盛時期: 東晉及南北朝前期 |
門閥制度(System of Dominant Family),是封建地主階級特權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的一種表現形式。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有密切的關係。中國中古的門閥制度,整個看來,最主要特徵在於按門第高下選拔與任用官吏;至於士族免徭役,婚姻論門第,"士庶之際,實自天隔"等特徵,都是由前者逐漸派生的。
所以門閥制度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主要當屬於政治制度的範疇,社會制度的成分是次要的。只有到了隋唐以後,方才逐漸完全轉化為社會制度,並最後退出歷史舞台。門閥制度大體萌芽於東漢後期,初步形成於曹魏、西晉,確立、鼎盛於東晉及南北朝前期,而衰落於南北朝後期。 [1]
興起
政治因素
自漢武帝以來崇尚儒術,官僚多以經術起家,至東漢時逐漸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狀況。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夠憑藉家世出身參與政權。
經濟因素
西漢中後期,土地兼併十分嚴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體的豪強地主勢力。東漢政權是在豪強地主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因此,豪強地主在東漢王朝享有政治上經濟上的特權。他們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權,經濟上兼併土地,經營莊園,漸成割據,逐漸成為名門大族。士族地主(又稱世族、門閥地主)在東漢開始形成,為後來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制度的確立提供了階級、經濟基礎。
繁榮
原因
士族制度的盛行,依賴於統治階級頒行的各項法令。法令的出台從制度上維護士族地主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權。東晉建立後,司馬氏為取得世家大地主的支持,對他們繼續實行放縱和籠絡的政策,從而形成了典型的門閥政治。
東晉政權是司馬氏皇權和以王、庾、桓、謝諸大姓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處於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吳姓士族的聯合專政,這種政治格局一直延續到東晉末年,長達一個世紀之久。東晉的士族門閥的勢力足以與皇權並立,甚至超越皇權,皇帝都要依賴士族的支持,門閥政治達到鼎盛。
表現
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祿,壟斷政權,經濟上封錮山澤,占有大片土地和勞動力。為維護這種制度,東晉南朝時,士族非常重視編撰家譜,講究士族世系源流,作為自己享有特權的憑證,於是譜學勃興,譜學專著成為吏部選官、維持士族特權地位的工具。
沒落
內部原因
士族自身的腐朽。
外部原因
皇權逐漸加強和庶族寒人進入政治中樞。
表現
到了隋唐時期,為了鞏固國家政權,當政者大力打擊門閥士族,為提拔寒門之士,而採用科舉制度,科舉的興起,導致門閥制度走向消亡。而唐末農民起義的爆發,徹底掃蕩並結束了門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