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长校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长校镇位于清流县县境西南部,位于北纬25°53′54″—26°02′,东经116°40′01″—116°50′18″。东邻灵地镇,西接里田乡,南连长汀馆前乡、连城四堡乡,北与田源乡接壤,距清流县城42千米,水域面积2.33平方千米,占1.65%。境内最大河流为长潭溪,长度17.30千米,自西向东流经境内河排、沙坪、黄石坑村,年均流量15立方米/秒。2017年,行政区域面积13190公顷,常住人口11477人。省道204线纵贯西部,交通便利,商业服务活跃,是三明市与龙岩市结合部的重要边贸古镇。境内拥有闽西北最大的寺庙群并被列入旅游专线景点的佛教旅游圣地—灵台山风景区。辖建制村10个和校溪社区居委会,有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92个。[1]

中文名: 长校镇

外文名: Changxiao Town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福建三明市

地理位置:清流县县境西南部

面 积: 13190 公顷

政府驻地: 三明市清流县校溪路9号

电话区号: 0598

邮政区码: 365311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11477人(2017年)

车牌代码: 闽G

历史沿革

宋元祐三年(1088)间称校溪,宋元符间属折桂乡四堡团。明、清间为四堡里长校乡。民国20年(1931)2月成立苏维埃政府。民国34年属堡里乡长校保。1950年称长校乡。1958年称长校公社,1984年称长校乡。1990年,辖长锁、江坊、茜坑、留坑、沙坪、河排、黄石坑、荷坑、黄坑、下射10个行政村,1992年撤乡设镇。

【邮编】365311【2013年代码及城乡分类】350423104:~001 121校溪社区 ~201 220留坑村 ~202 220江坊村 ~203 220茜坑村 ~204 220下谢村 ~205 121长校村 ~206 220沙坪村 ~207 220河排村 ~208 220黄坑村 ~209 220荷坑村 ~210 220黄石坑村

自然地理

长校镇位于福建省清流县之南,地处闽西北交通要冲,东邻本县邓家、灵地,西与龙岩长汀接壤,南接古雕版印刷之乡连城四堡,北毗本县里田。辖10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是清流县的农业大镇,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镇。集镇距清流县城46公里,距国家“四A”级旅游风景区连城冠豸山32公里,省道建文线穿越全境,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商业服务活跃,是三明市与龙岩市结合部的重要边贸古镇。长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6°42′55″,北纬:25°57′。

清流县辖镇。位于县境西南部,东南邻灵地镇,西南与连城县四堡乡、长汀县馆前镇相连,西北接里田乡,东北与田源乡毗邻。辖1个社区、10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长校村,距县城46千米。主要山峰有鳌峰山1302米,贵人峰1027米,梁石山1010米。204省道公路过境。

气候物产

长校镇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少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8℃,年平均无霜期229—274天,年平均降雨量1770毫米。集镇所在地海拔401米,境内地形起伏、沟壑纵横、山脉连绵,是典型的内陆山区。境内复杂的地貌和悬殊的海拔形成了明显多样的小气候,河谷、山间、盆地和山地气候差别显著,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人文历史

长校镇历史悠久。自唐武年间,中原汉人经过不断辗转,择居此地肇基立业,繁衍生息,历经千年,串缀成客家文化的华彩珠链,同时也形成了热情好客、勤劳善良的客家风情。境内山清水碧,景色宜人,有创建于唐代的瑀公庙、千年古杉和拥有闽西北最大的寺庙群并被列入客家旅游专线景点的佛教旅游圣地—灵台山风景区。人文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绮旎,是集旅游观光、休闲朝圣和经商办厂的理想地。

经济发展

近年来,长校镇紧紧围绕围绕“抓基础、强服务、增活力、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抓好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和新经济亮点的培育。形成了“真抓实干、务实创新、热情服务、奋发有为”的长校精神。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镇10个行政已有9个村通水泥公路,境内拥有装机5000千瓦时的县属竹青背发电厂和装机分别为300千瓦时、445千瓦时的镇属岗背、沙坪两个小电站,并均已与省网110KV变电站联网,电力资源充足。程控电话、移动电话、闭路电视网覆盖全乡,文化、教育、健身、娱乐等较为发达。集镇所在地建有日供水2880吨的优质自来水厂,全镇90%的村也已通上自来水。同时,公民道德、诚信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治安稳定,投资环境和投资政策不断宽松,有力推动了全镇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相比2008年,201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17879.6万元,增长31%,年递增15.5%,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达7072万元,增长41%,年递增20.5%;农业总产值达10807.6万元,增长19%,年递增9.5%;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8648万元,增长24%,年递增12%;镇财收入200.2万元,增长21%,年递增10.5%;农民人均收入达7026元,比增31.9%。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7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0亿元,比2016年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3亿元,比增8%;镇财收入457.60万元,比增8.2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65元,比增9.20%。201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亿元,同比2017年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值1.1亿元,比增43.8%;镇财收入501.7万元,比增9.6%。

两年来的工作和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突出特色,生态农业加快发展

两年来,我们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基础上,积极扶持“两叶一花”,着力培育龙头、壮大基地、打造品牌,生态农业加快发展。特别是2010年,实施以保障农民持续增收为重点的特色农业发展攻坚战,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一是烤烟生产持续发展。我镇始终把烟叶种植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烤烟生产持续发展,2009年烟叶种植面积从2008年的4300亩增加到4500亩;烟叶收购从2008年的58.26万斤增加到59.7万公斤;烟农收入从953.6万元增加到1128.1万元。2010年在频繁遭受冻害、洪灾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我镇完成烤烟收购88.3万斤,完成任务数位居全县第三。二是茶叶发展实现新跨越。两年来我镇加大茶叶种植推广力度,茶叶发展一年上一个台阶,2009年全镇茶叶面积达1015亩,茶叶加工厂发展到三家,年加工干茶29800公斤;2010年茶叶种植面积达1350亩,茶叶加工厂发展到五家,年加工干茶32000公斤。三是花卉种植实现新突破。2009年,我镇加大对外出返乡创业人员的帮扶力度,在资金、用地等方面的给予扶持,我镇下谢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种植非洲菊11亩,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2010年,我镇着力打造以下谢村为主的花卉专业村,在原有种植花卉11亩的基础上,新增种植40亩。同时,加大对花农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地租上给予资金上的扶持,充分调动花农种植的积极性。四是规模养殖跃上新台阶。通过资金、技术上的扶持,逐步形成荷坑村养羊,沙坪村养兔养蛋鸭,长校、河排村养猪,留坑、长校村养鸡的规模圈养格局。2010年实现肉类总产量1123吨,产值2246万元,比2008年的1516万元,增长48.3%,养殖业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突出品位,集镇建设不断推进

两年来,我们加大资金投入,促进集镇美化。特别是2010年,实施了以政府大院危楼群改造为重点的集镇美化攻坚战,集镇投入进一步加大,集镇环境在加大投入中不断美化,集镇建设在加大投入中不断推进。2009年以来,先后投资300余万元,相继完成了集镇主街道一期、二期的改造,高杆照明灯、垃圾焚烧炉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项目的完成改善了集镇生活环境,促进了集镇美化。为进一步推进集镇美化,2010年,进行政府办公大楼、宿舍楼改造。目前,政府办公综合楼主体已完成四层,今年国庆前将投入使用,该项目完成后将进一步美化集镇环境,完善集镇设施,增强集镇辐射功能,提升集镇品位,积聚集镇人气。

突出品牌,旅游开发有序推进

两年来我们主动融入县“一峡一湖一洞二泉三山四景”旅游开发格局,持续推动我镇旅游发展,特别是2010年实施了以客家文化城建设为重点的灵台山旅游开发攻坚战,旅游开发加快推进。一是强化品牌争创。按照省级4A级风景旅游区标准,全力打造“中国佛教名山”、“客家圣山”,灵台山客家文化城建设项目被列入全省客家文化十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二是强化景区建设。目前,占地16000平方米的大佛广场及532级的朝拜台阶加快建设;定光寺大雄宝殿、天王殿和素菜馆装修即将完成;广场偏殿建设有序推进;长1.8公里,宽6.5米,投资230万元的上山路已全面竣工并通车;总投资3000万元由江西铜青制品工艺有限公司承建的定光大佛已安装完毕。三是营造发展氛围。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我镇今后重要发展方向,加大我镇旅游发展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旅游发展氛围。同时,积极参加第六届海峡旅游博览会,推介我镇旅游产品,促进我镇旅游开发。在景区建设带动下灵台山景区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大批游客,2009年以来,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以上,景区人气更加旺盛,有力推动我镇运输业、酒店业、娱乐业等旅游休闲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