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序竹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鐮序竹屬 |
中文學名:鐮序竹屬 拉丁學名:Drepanostachyum 界:植物界 |
(ArundinariafalcataNees)原產喜馬拉雅山區西部,我國不產。本屆已知有10種,除喜馬拉雅山脈南麓(不丹、錫金、尼泊爾)有4種外,其餘6種則分布在我國西南各省區,其中台灣省有1種為間斷分布,而且均是各產區的特有種。
目錄
形態特徵
地理分布
所有物種[1]
形態特徵
灌木狀或藤本竹類。地下莖為合軸型,單叢生。竿較細,徑粗常不及1厘米,下部直立,先端垂懸,若無外物可攀依時,則平臥地面;節間圓筒形,中空或在竿下部者可實心,竿壁通常甚薄,節處稍隆起,籜環常因有籜鞘基部殘餘物而甚突出;竿芽在每節有數枚或多數,如為多數時,則常形成3團,居中者為1粗大的主芽,此芽不萌發或萌發成與主竿近於同粗的主枝,兩側者各有多數細小的芽,它們萌生成多數纖細的枝條,且使枝群呈半輪生狀。竿籜遲落,籜鞘紙質或薄革質,長三角形而上部常突然變窄,有似瓶頸狀(我國種類有例外),枯草色,具縱肋,背部無毛或在肋間被稀疏短毛或氈狀柔毛;籜舌常較高,先端截形或為鈍圓頭,亦可突出呈錐狀,邊緣生細纖毛,並作細齒裂或不規則的撕裂;籜耳無或微小,當存在時呈直立的長三角形,其上還生有易落的棕紫色短繸毛;籜片形狹窄,直立或外翻,易自籜鞘上脫離,無毛,但邊緣具細鋸齒而粗糙或為全緣而平滑。末級小枝通常具5-12葉;葉鞘質地較薄,在小枝下方者易落去,上方者不落而帶紫色或為枯草色,無毛或被小硬毛或較長之柔毛;葉舌一般較高,膜質,其上緣易齒裂;葉耳微小乃至較顯著,具放射狀開展之鞘口繸毛,其色紫,毛長可達1厘米,但不久即斷落;葉片小型或中等大,形狹窄,通常為細長披針形,先端常漸尖而呈錐狀尖頭,基部收縮而為1短葉柄,無毛或在下表面常於中脈之側旁生小刺毛,次脈2-7對,再次脈凡5-7條,小橫脈不明顯。
竿在開花後期其葉常易盡落,花芽位於竿上端各節或花枝的各節,起初每節僅具1萌動的花芽,後者近於無柄,此時頗似「假花序」類型的花枝,惟以後花芽不僅長大,同時也會在每節形成簇生的小穗2-10枚,各小穗均具或長或短的柄,柄可纖細如毛髮狀,並有波曲,此時顯然成為鐮房或傘房花序,或者在竿上端各節先發生花枝或花序軸多條,然後在其上各節開始生出小穗,最後形成圓錐花序(如就每一花枝或花序軸而言,它們則是總狀花序),在竿各節所簇生的花枝或花序軸之基部均托以1片先出葉或一組逐漸增大的3-5苞片,花序軸分枝處腋間常生小柔毛;小穗兩側扁,含2-6朵小花,其排列較疏鬆,頂端小花常不孕;小穗軸節間較小花稍短,呈楔形或棒狀,無毛或頂端生白色小柔毛;穎2,膜質或草質,第一穎較小,1-5脈,先端漸尖,邊緣常生小纖毛,第二穎基部7-9脈,先端甚尖銳;外稃較長於第二穎,草質,7-9脈,無毛或背面被小硬毛,先端微凹而在凹口間伸出短芒,或先端尖銳而無芒;內稃與外稃同質,先端常微裂,背部具2脊,脊間3-4脈,脊外至邊緣各具1-3脈;鱗被3,近等大,卵圓形或橢圓形,基部具脈紋,先端鈍圓,邊緣生小纖毛或較長的纖毛而作流蘇狀;雄蕊3,花絲分離,細線形而基部稍扁,花葯最後能伸出,懸掛於花外;子房長圓形,較細瘦,上端收細為短花柱,柱頭2,長於花柱,呈帚刷狀。穎果長圓形或橢圓形,成熟後常在先端具有帶色彩的花柱基部殘留物而成喙。
地理分布
本屬已知有10種,除喜馬拉雅山脈南麓(不丹、錫金、尼泊爾)有4種外,其餘6種則分布在我國西南各省區,其中台灣省有1種為間斷分布,而且均是各產區的特有種。
所有物種
其中有壩竹,鐮序竹屬,內門竹,南川鐮序竹,爬竹,小蓬竹,羊竹子等等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