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铜都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铜都镇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中南部。面积366.68平方千米,人口11.76万人(2006年)。辖22个社区、25个行政村。镇政府驻炎山。新(村)昆(明)公路、铁路,新(村)会(泽)公路过境。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8亿元,同比增长13.0%;农民人均纯收入1521元,同比增长10.0%;全镇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73万元,同比增长29.7%。[1]

历史沿革

1958年设新村区,1961年改新村区,1989年设新村镇;1956年设碧谷乡,1959年成立碧谷公社,1984年改碧谷区,1988年设碧谷镇;1961年成立营棚公社,1964年更名云盘公社,1968年更名绿茂公社,1984年改绿茂区,1988年改绿茂乡;1959年成立达德公社,1984年改姑海区,1988年改姑海乡。1997年,新村镇面积125.7平方千米,人口5.3万,辖尼拉姑、炎山、石羊、集义、达贝、木树朗、腊利、块河、龙洞、梨树坪、小牛厂、赖石窝、奔多、岩脚、新村16个行政村;碧谷镇面积101.4平方千米,人口2.9万,辖戛德、鲁戛箐、箐口、梅子、李子沟、中殿、大寨、友潭、小新街、起戛、洗尾戛、糯谷田12个行政村;绿茂乡面积71.9平方千米,人口1.3万,辖绿茂、紫牛、磨盘山、河里湾、营盘、老村6个行政村;姑海乡面积67.7平方千米,人口0.7万,辖姑海、野牛、新村、达德、陷塘5个行政村。

2005年,撤销新村镇、碧谷镇、绿茂乡和原姑海乡管辖的姑海、达德、新村、野牛4个村委会,设立铜都镇,辖7个居委会、37个村委会。(原姑海乡管辖的陷塘村划归阿旺镇;是实际没有实施?还是后该村划入铜都镇?)2006年,辖团结、碧云、桂苑、沙坝、白云、新街、桥北7个社区,深沟、集义、炎山、达贝、木树朗、小牛厂、腊利、奔多、赖石窝、岩脚、龙洞、梨坪、块河、尼拉姑、石羊、大寨、龙潭、新街、洗尾嘎、糯谷田、起嘎、中殿、李子沟、箐口、梅子、嘎德、鲁嘎箐、姑海、达德、新村、野牛、陷塘、绿茂、磨盘山、紫牛、营盘、老村、河里湾38个行政村

铜都镇是由原姑海乡、绿茂乡、新村镇、碧谷镇四乡镇合并而新组建的乡镇,是云南省东川区委区政府所在地,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再就业特区建设的主战场、排头兵。东通会泽,北接巧家,南连阿旺镇,西望乌龙镇,交通、通讯便利,是跨江涉蜀的中转站,也是东川通往各乡镇的起点站。镇驻炎山村,距昆明157公里。全镇下设集义、炎山、深沟、尼拉姑、石羊、达贝、木树朗、腊利、小牛厂、奔多、赖石窝、岩脚、龙洞、块河、梨树坪、大寨、龙潭、小新街、洗尾嘎、糯谷田、起嘎、李子沟、中殿、箐口、梅子、嘎德、鲁嘎箐、姑海、达德、新村、野牛、陷塘、绿茂、紫牛、磨盘山、河里湾、营盘、老村38个村民委员会。

地理环境

全镇国土面积502389亩。境内最高海拔4017米,最低海拔1070米,高差2947米,具有明显的从干热河谷到高寒山区的立体气候。镇政府驻地海拔1280米。全年平均气温19.51℃,平均相对湿度59%RH,年降水量671.7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01.79毫米,年日照2019.2小时。气候温暖,雨量充沛,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马铃薯、蚕豆、红薯、小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大豆、大蒜、花生、花椒、冬早蔬菜等;经济林果主要有葡萄、石榴、草莓、甜橙、桃、苹果、桔、梨等;具有储量丰富的磷、铁、河沙、石灰石等优势矿产资源。

人口

2006年全镇总人口39348户,124329人。乡村人口75468人,其中:男性38343人,女性37125人;汉族69304人,少数民族6164人,少数民族中,彝族522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严格控制在10‰以内。大力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优惠政策,全年共完成结扎放环1204例,办理农业人口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245户。综合避孕率91.3%,针具避孕率7.3%,长效避孕率84%,避孕及时率达90.3%,医学监护率达92%以上,计划生育率95.86%。全年出生人口1256人,人口出生率11.14‰;死亡人口469人,人口死亡率4.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98‰。[2]

经济

2006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8942.9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897.7万元,畜牧业收入4509.5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42619头,肉牛1546头,肉羊10127只,禽127859羽),渔业收入316.5万元,林业收入24.3万元,二、三产业收入7277.7万元,工资性收入917.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21元。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095.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7805.8万元,林业产值199.1万元,牧业产值4775.9万元,渔业产值535.7万元,其它产值779.1万元。工业产值221018万元,建筑业产值31480万元,交通运输仓储业产值6428万元,批发零售业产值14625万元,住宿及餐饮业产值9873万元,社会服务业总产值5282万元。

资源

气候特点

铜都镇辖区面积广,地域特征突出,具有典型的立体气候;具有储量丰富的磷、铁、河沙等优势矿产资源;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河谷热区资源开发极具前景;洋葱、大蒜等丰富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远销省内外;原生态养殖的黑山羊、土杂鸡在市场上深受欢迎。境内有牯牛山、云门关一线天、仙人洞、以高逾80米的白滢瀑布为主景的深沟森林公园、有大片滇中少见的高山草甸--天然牧场景观、被列为昆明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单位的汪家箐独具特色的石板房建筑群人文景观、野牛万亩草山等,是摄影师创作风光艺术作品的圣地,也是攀岩、登山、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天然博物馆

"世界泥石流天然博物馆"这一地质奇观的精华景点位于城区以北25公里的铜都镇紫牛村蒋家沟,具备独特的旅游、科研和教学的开发前景和科考价值;由河流、奇石、荒漠、沼泽、流沙等构成的东川小江泥石流河道,是中国目前唯一的泥石流汽车越野赛道。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游客前来观光览胜、避暑度假、风俗旅游、健身疗养及美食购物。

生态改善

全镇森林覆盖率达16.13%,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06年完成天保公益林建设15171亩,其中:天保工程人工造林1223亩,人工模拟飞播6713亩,封山育林7235亩。义务植树22万株,绿色通道361亩,市级重点造林750亩,天然林保护工程91137亩。做好2001-2003年退耕还林自检自查,对保存率达不到85%的进行了补植补造;全年处理林政案件65起,赔偿损失费2.5万元;加强对森林火灾的宣传和防范力度,建立永久性警示碑9块,书写防火宣传标语120条,发放森林防火宣传材料4700份。年末有村组护林人员148人。

全镇总耕地面积55198.5亩,其中水田15635.5亩,旱地39493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0.76亩。林地226590 亩,其中:经济林果地面积6480亩。水面面积1349.3亩,其中:养殖面积475亩。草地面积32536.7亩,荒山荒 地面积94259.5亩。2006年,全镇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095.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7805.8万元,林业产值199.1万元,牧业产值4775.9万元,渔业产值535.7万元,其它产值779.1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8025.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5897.7万元,二、三产业收入9894.6万元,其它收入223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21元。

设施

村村通工程

全镇38个村委会已实施村村通工程,行政村通达率为100%,基本实现通电、通路、通水、通电话。 全年共完成水利工程9件,总投资275.3万元。建成三面光沟渠26.1公里,人饮管道12.7公里,改善灌溉面积8350亩,解决2876人、1270头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全镇水利化程度达到57%。全年共投入41.5万元,修通木树朗、鲁嘎箐、龙洞等村的通村通组公路11.2公里,完成了陷塘、嘎德、梅子等村的公路水毁工程,并对后山7条通村公路实行了有效养护,保证了山区公路通达和全年交通运行安全平稳。2006年全镇农户共有汽车 421辆,农用运输车 452辆,拖拉机332辆,摩托车4598辆。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砖(钢)混结构住房为主,农户住房为砖(钢)混结构的5109户,砖木结构的2686户,土木结构的10372户,其他结构的1457户。全镇有16126户通自来水,有2585户饮用井水,饮用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的有5322户。通电的农户19387户,拥有电视机农户15673户,安装有线电视的农户有8107户;安装有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农户1459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3010 户。建有沼气池的农户3048户;装有太阳能的农户2676户;建有小水窖1248口;已完成"一池三改"的农户1979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18028.2亩,其中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5922亩。

其他基础设施建设

城区的新村路(现凯通路)、古铜路和主城区9条次干道现经改造后宽敞通畅,第一家四星级酒店--泰隆商务大酒店投入运营。铜都镇交通发达,东川至昆明火车站准铁路177公里;至昆明城区公路里程为157公里,其中高等级高速公路115公里;全镇境内公路四通八达,实现村村通公路,并进一步投入大量资金修建通村通组公路、对现有通村公路实行有效养护,以保证山区公路通达和全年交通运行安全平稳。各种通讯手段齐全,电信交换实现程控化,传输实现数字化。电力供应充足,现有220KV变电站一座,35KV变电站两座。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专业银行在铜都镇区域范围内设有支行;保险业发展迅速,区域范围内有多家保险公司,人民群众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教育

2006年全镇有文化站1个,广播站1个,建有村级文化活动室10个,其中:图书室4个。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组织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年内共出黑板报100余期;宣传标语800余条;安装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地面卫星接收器18个;组编《铜都信息》10期,66篇;义务为群众书写春联2500余幅;发放科普、艾滋病防治、合作医疗等宣传资料1.3万余份;播放电影80场,观看人数达2.5万余人次;认真搞好文化产业调查。

教育工作成绩喜人。2006年,全镇有中心学校1个,下辖初级中学2所(区直属中学除外),在校学生4026人;小学39所(区直属小学除外),小学校舍面积60420平方米,在校学生8983人,小学教师62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53%,辍学率0.47%。适龄儿童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均达100%,在中考中,姑海中学的成绩全区排名第三;新增加75名年轻教师,教师队伍不断优化;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扩建了尼拉姑、中殿2所校舍,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文化

铜都镇是东川区政府所在地,也是各种民族混居的地区之一,腊利村是东川区回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回民众多、历史攸久,也是我区回族人民生活较富裕的地方;现也有极少数的彝族、傈僳族、苗族在此生活,这些民族长期以来与汉族杂居、通婚共同生活。2002年,该村的清真寺在原老清真寺的基础上进行重修,所采用的图纸是一位科威特商人提供的,在社会各界的捐资下,总投资90万元,修建成一座非常具有异域风情的回族清真寺,每年在回民礼拜期间都吸引大量的回族来此进行礼拜,游玩,探亲访友。回族在礼拜之后的"大节"是其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就像汉族的春节,随着各地旅游业的开展,当地的回族也组织越来越丰富多彩的节日节目,把作为传统的民间民俗向来自四方的游客展示。在东川特区成立后,腊利村凭借自身区域优势、强建有力的领导班子、清淅明朗的发展思路,取得突出的成就,并在2006年被评为区级文明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现正在升报2007年昆明市市级文明村的评选。在区政府、镇政府的关心、支持下,2006年腊利村建造了作为其标志性建筑的"腊利牌坊"。

布依族村寨

新街村地处东川区北郊,距城区4公里,位于龙东格公路与城区新村路北延展线交界地带,交通便利,人流汇集,通讯设施发达,是一个人口多,分布广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也是昆明市唯一的一个布依族村寨,新街村辖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共有435户。布依族是云贵高原的土著居民,中国古越人的后裔,早在新时器时代就进入了农耕社会,是一个农耕稻作为主的古老民族。东川区布依族的祖先在康熙、乾隆年间,由贵州惠水都匀一带迁徒而来,1994年农历六月初六(布依族小年),原东川市民委碧谷镇举行布依族族称更正和恢复其传统文化节日仪式。新街村是昆明市唯一一个布依族。

文化发展

于2004年6月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引导下修建了布依族民族牌坊。在牌坊周围修建民族广场、民族文化、娱乐、饮食一条街,大力发展民族旅游。 布依族饮食以粘稻、玉米和大麦为主食,浓香多样的饮食有五色花米饭、糯米粑、米酒、刺黎酒、粽子、狗肉、腌制酸食等。 布依族喜居依山傍水的半山区和河谷地区,由一姓或几姓聚族而居。传统的建筑有吊脚楼和平底楼两类。吊脚楼古称"干栏"或"麻栏"积木而成,上层住人,下层圈牲口和堆放东西。布依族常常几十户,上百户住在一起自成村寨。布依族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 布依族喜欢穿蓝色、青色、黑色、白色的衣服,妇女爱饰银制首饰,善于纺织、剌秀、蜡染等,工艺精湛,图案独特,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布依族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十分浓郁,民间神话传说、说唱文学、民间叙事长诗、民间八音古乐、布依戏等个性鲜明,具有较高的考古和研究价值。

卫生

2006年全镇有中心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4名,病床48张,配有基本医疗器械;建有村卫生所41个,面积3153平方米,医生80人,病床76张。2006年实施了16个村卫生室建设,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展顺利,2006年全镇参合人数达63102人,参合率达86.55%,筹集合作医疗基金63.1万元。年内门诊减免医药费29714人(次),住院减免医药费用2698人(次),共减免和补偿193.3万元。完成2007年6261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缴工作,参合率达96.3%。[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