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鐵基合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鐵基合金

鐵基合金(Iron base alloys )是硬面材料中使用量大而廣的一類,這類材料最大的特點是綜合性能良好,使用性能範圍很寬,而且材料價格是最低廉的。

簡介

嚴格來說,鋼鐵材料也屬於鐵基合金,但工程上通常將兩者區別開來。鐵基合金是指那些刻意加入金屬合金元素,形成置換固溶體的合金,非金屬碳引起的所有強化效應是次要的。最典型的時效硬化型鐵基合金是馬氏體時效鋼(18Ni型)。其碳的質量分數極低,不超過0.03%,加入大量的Ni,空冷至室溫就能獲得板條馬氏體,因碳的質量分數低,馬氏體強度硬度並不高,但韌性良好。在450~500℃時效處理,合金元素首先在位錯處偏聚形成「氣團」,再以「氣團」為核心析出Ni2M、Ni3M(M代表其他金屬合金元素)型金屬間化合物,沉澱強化使鋼的屈服強度提高到1400~3500MPa。馬氏體時效鋼有3種強化機制:沉澱強化、固溶強化和相變強化(馬氏體),其中沉澱強化的貢獻最大。沉澱強化效果來自:(1)溶質原子向位錯偏聚;(2)大量細小、彌散分布、高硬度的金屬間化合物

評價

錳、鉻、鉬、鎢、鈦、鈮、鉭等在鋼中能與碳形成化合物的元素,稱為碳化物形成元素。這類元素中,與碳親和力很強的元素,如Ti、Nb、Zr等在鋼中形成結構簡單、熔點高、硬度高、穩定性高的碳化物,如TiC、NbC、ZrC等,稱為強碳化物形成元素,與碳親和力弱的元素,如Mn、Cr、Mo等,稱為弱碳化物形成元素。這些元素可溶於鐵素體,形成合金鐵素體,同時還可溶於滲碳體,形成合金滲碳體,如(Fe·Mn)3C、(Fe·Cr)3C、(Fe·Mo)3C等。弱碳化物形成元素,在含量高時,可形成結構複雜的碳化物,如Cr7C3、Cr23C6等。從滲碳體、合金滲碳體、複雜結構碳化物、到簡單結構碳化物穩定性依次增加。固溶強化 合金元素溶於鐵素體時,有固溶強化作用。合金元素的晶格類型、原子直徑與α-Fe不同或相差較大時,對鐵素體的強化作用較為明顯,反之則強化作用較弱。所以不同元素隨含量增加對鐵素體的硬度增加的貢獻不同,如圖所示。合金元素使鐵素體固溶強化的同時,特別是合金元素含量增高的情況下,往往因鐵素體晶格畸變嚴重,又使韌性塑性下降,如圖所示。所以,要使鋼具有高的綜合性能,鋼中加入的合金元素,應是多元少量,而不是某一元素加得越多越好奧氏體溶有合金元素時,其中合金元素的原子擴散能力小,而且還降低奧氏體中鐵、碳原子的擴散能力,因而使奧氏體穩定性增高,不容易向珠光體轉變。反映在C曲線上,使C曲線右移(Co元素例外)而使淬火臨界冷卻速度減小,提高淬透性。因此,合金鋼不僅可提高整體截面力學性能,而且可以減小淬火變形和開裂的危險性。但是,合金元素使C曲線右移的同時,降低了Ms點。Ms點降低,會使合金鋼淬火後的殘餘奧氏體量增加,對提高硬度和耐磨性不利。[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