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钱肃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钱肃乐(1606-1648),明末官员、抗清英雄。字希声,一字虞孙,号止亭,汉族,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崇祯十年进士,历官太仓知州、刑部员外郎,寻以忧归,清兵下杭州,倡议起兵,应者数万人,遣使请鲁王监国,任右佥都御史、进东阁大学士,卒于舟中。有《正气堂集》。[1]

人物生平

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授太仓知州,严惩豪奴黠吏,考绩列江南第一,迁刑部员外郎。

弘光元年(1645年,清顺治二年)闰六月,清兵入浙,宁波府官员欲降。鄞县贡生董志宁首倡谋义,聚诸生于学宫,王家勤、张梦锡、华夏、陆宇(火鼎)、毛聚奎和之,遍谒诸乡老而莫敢应,即所云“六狂生”。肃乐至城,遂定谋发使,于闰六月十二日集绅士于府城隍庙,百姓聚观者数千人,欢声动地。有布衣戴尔惠者大呼日:“何不竟奉钱公起事!”观者齐应,遂拥入巡按署中领导抗清,遣张煌言赴台州,请鲁王朱以海至绍兴监国。七月会师西兴,鲁王授以太仆寺少卿、右佥都御史,驻守萧山瓜沥。后因兵饷无继,马士英、阮大铖等复相倾轧,江防兵败。

监国鲁元年(隆武二年,1646年),领兵出走温州,旋入翁洲(今定海)。时唐王立闽中,遣使召他,即由海道赴闽。不久浙、闽皆破,鲁王浮海。他偕诸弟辗转至福清、文石间。次年朝鲁王于福建琅江,授兵部尚书,兵复振,连下兴化、福清、连江、长乐、罗源等30余城。时郑彩专权,沉大学士熊汝霖、义兴侯郑遵谦于海,他睹此忧忿交加。

监国鲁三年(永历二年,1648年),连江失守,病中闻败讯以头触枕,但求速死,未几卒于琅江,安葬于福建省福清县的黄蘖山麓,大明监国鲁王政权赐太保,谥忠介。

个人著作

忠介公全集》、《正气堂集》、《越中集》、《南征集》等,因兵乱,全部散失。纂有《太仓州志》。

钱肃乐纪念馆

为纪念钱肃乐和另一位抗清志士张苍水(即张煌言),宁波市政府曾于1815年在县学街建有“钱张两公祠”,并将其故居南端与百丈街平行的一条马路命名为忠介街。

钱肃乐故居位于宁波市江东区潜龙巷,1992年由宁波市人民政府特批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选为宁波市十大名人故居。

郡庙首义

弘光元年(1645年)的夏天,是中国历史上天崩地解的时刻。在农民军、明王朝和清军三股势力的鼎立结局面结束后,历史的天平就向清王朝倾斜了。此时,清军在“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后挟威南下,破杭州、临浙江,宁波危在旦夕!

此时,在东钱湖畔东吴养病的原明刑部员外郎钱肃乐,眼看江山易主,宁波知府朱之葵等又准备献城投降,不禁忧心如焚,痛不欲生而大口咯血,准备以身殉国。恰在此时,宁波城里的鄞县贡生董志宁和秀才王家勤、张梦锡、华夏、陆宇鼎 、毛聚奎等6人(人称六狂生)倡议组织义兵抵抗,邀请钱肃乐出山。钱肃乐闻讯赶赴宁波。6月12日,在宁波府城隍庙聚集士绅议事,闻讯而来的百姓达万余人。古林布衣戴尔惠见状振臂高呼:“何不就推钱公为首,树旗起义!”众人闻语更为激昂,齐声赞同,拥簇钱公进入署中,会商举义大事。宁波的抗清斗争至此揭开序幕,钱肃乐效法晋襄公的故事,以黑色丧服着装,誓师起兵,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悲壮的事业,也把他的家族带入了无可回复的殉难之路。

为抗清,他审时度势,派举人张煌言奉表南下台州,请鲁王朱以海监国,使浙东抗清诸军有了统一的领导,并为浙东抗清斗争成为明末清初抗清运动中最悲壮的一章书写了雄奇的一页。为抗清,他毁家纾难,将他的众多兄弟带入军中,他年少的儿子翘恭和年仅12岁的十弟肃采也随军而行。在甬城声名显赫的钱氏一族,就这样投身于一场必然失败的无比悲壮的决战之中。

必然失败的命运是由于明王朝的余脉南明政权的自我倾轧和倒行逆施。这些偏安一隅的小王朝在亡国的阴影中仍不肯停止内部的争权夺利,相互倾轧。身为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的钱肃乐,目睹权臣郑彩的跋扈,又数遭陷害后,知道这王朝是必亡不可了。在“国势日蹙,藩领骄悍”之时,忧愤成疾的钱肃乐惟有以死报国。

监国鲁三年(永历二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当福建连江失守消息传来时,身患血疾的钱肃乐以头触枕,只求早死,此后绝食死于船中,以身殉国。遗言以举义前官职明刑部员外郎身份入葬,时为监国鲁三年(永历二年)六月初五,年42岁,正值起义3年后的夏天。遗骸未能归乡,葬于福建省福清黄蘖山中。明鲁王赠太保、吏部尚书。谥忠介。1936年,鄞县文献馆报请其出生地旁的街巷为“忠介街”,与百丈路平行。

钱氏四忠

在这场悲壮的殉难中,除钱肃乐外,钱氏家族还有十余人以不同形式投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斗争中,其中以身殉国的有钱肃乐三个弟弟钱肃范、钱肃遴、钱肃典,史称“钱氏四忠”。

钱肃范,字锡九,一字箕仲,浙江鄞县人。钱肃乐的第五弟。钱肃乐举义后,肃范也投身军中。鲁王的许多文书都由肃范起草。后被荐入史馆,任检订。1648年钱肃乐死后,军中诸弟服孝后遵兄命云散四方,只有肃范和肃图仍在军中。有人问其原因,回答:“止者报国,行者全宗,不相背也。”当时清军已进兵福建,只有福安、宁德两县尚未攻破。钱肃范毅然入福安助守。6个月中,与清军屡次相战,获胜。无奈仅此孤城,援尽粮绝,最终落入敌手。城破之时,钱肃范遥望百辟山长叹:“这里是宋少帝入海的地方啊!”赋绝命词,自尽,未死,被清兵捉住,不屈牺牲,仆人张贵年仅20岁,也随从死亡。

钱肃遴,字兼三,浙江鄞县人。钱肃乐的第七弟。明秀才,善书法。以参与甬城起义之功授官推官,不受,后随肃乐转战东南各地,监国鲁六年(永历五年,1651年)兵败后回家,甲午乙未(1654年~1655年)又奔赴海岛大陆间联络义军。永历十三年(1659年),参与郑成功、张煌言的长江之役。战败后,与妻子避难于昆山,后佯狂而死。其妻鲍氏为其殡殓,落发为尼。在草庵中泣血纺织以求路费,数年后聚足归资,才将肃遴的遗骨运回鄞县,葬于故乡。

钱肃典,字叶虞,浙江鄞县人。钱肃乐的第九弟。钱肃乐死后,肃典遵兄命避地瑞安。他虽离开军中,但仍心系鲁王,当闻说鲁王还健在时,就私下给鲁王上书问安。此信泄露后肃典被捕,随即处死。

视频

钱肃乐 相关视频

1997年电视台节目《寂寞钱宅》钱肃乐 忠介街
宁波市鄞州区规划设计院形象宣传片0703

参考文献

  1. 钱肃乐简介,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