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钟山建筑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钟山建筑遗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主峰头陀岭南麓,是一处南朝祭坛遗址,包括一号坛、二号坛及附属建筑遗存,南北长300多米,占地两万多平方米。该遗址1999年被考古人员发现,被认为是刘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所建的国家北郊坛遗存,并以“钟山六朝坛类建筑遗址”的名称全票当选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02年以“钟山坛类建筑遗存”的名称成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改名为“钟山建筑遗址”。有学者对该遗址的性质提出异议,认为其并非祭坛,而是南朝初年建立的定林上寺的“戒坛式土塔”。

简介

钟山建筑遗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区东钟山。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年)在钟山南麓独龙阜,即今明孝陵一带建开善寺及志公塔,唐代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


改名太平兴国寺,明初改称蒋山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为建孝陵,把蒋山寺、志公塔及定林寺、宋熙寺等建筑统迁今址,合并称灵谷寺。明代灵谷寺规模宏大,殿庑规制如大内宫殿,自山门至梵宫长达2.5公里,无量殿、梅花坞、宝公塔等处,殿宇如林,万松参天,“灵谷梁松”成为金陵名景。清咸丰年间(1851-1961年),钟山建筑毁于战火,现仅存明代无量殿和清代龙神殿(今称灵谷寺)[1]

发掘情况

2000年,南京市文物研究所中山陵园管理局的配合下,对六朝时代大型祭坛中的2号祭坛进行考古发掘。在发掘过程中,同时调查发现一处祭坛附属建筑遗存。


2号坛位于1号坛的北面,地处钟山主峰南坡一突出于主山体的山嘴尖部,其东、西两侧为峡谷所环抱,谷水汇聚于山前形成小湖。两坛相距约10米,2号坛高出1号坛23.18米,两处祭坛均作南北走向,平面为方形。新发现的附属建筑区位于1号坛南面山坡上,顺坡而建。三组建筑遗存南北排列长达300多米,占地约2万平方米,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结构复杂。

重要意义

依据出土文物判断,钟山1号坛、2号坛及附属建筑时代相同,都属于东晋晚期到刘宋时期。它们顺钟山南坡一凸出于主山体的山嘴自高向低呈南北排列,各自都按南北中轴对称建构。这次发现的坛类遗存,其空间位置和北京明清时代的天、地坛及其与皇宫的相对方位完全一致,体现了我国封建时代都城中宫城与天、地坛的布局方位关系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理念。主坛体呈方形结构,与“天圆地方”说相吻合,南出陛也符合当时的北郊坛礼制要求。结合有关史书中有关刘宋孝武帝于大明三年(公元459年)移北郊坛于“钟山北原道西”、“定林寺山巅”的记载,考古工作者认为钟山祭坛遗存正是刘宋时代大明年间所建的国家北郊坛遗存。

南京钟山六朝时代郊坛礼仪建筑遗存的发现,对研究我国早期郊坛礼仪制度有重要作用,为研究六朝时期礼仪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为研究六朝至隋唐时代的地坛制度的演变提供了条件。坛址中发现的不同空间的建筑和各类文物对探索六朝礼仪建筑思想和建筑风格、郊祀仪式等也具有重要意义[2]

视频

钟山建筑遗址 相关视频

【航拍中国】之千年钟山
2019年04月13日钟山要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