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禧炮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银禧炮台(英语:Jubilee Battery,又译租庇利炮台),是香港昔日一座炮台,位于香港岛摩星岭西面山脚,域多利道及摩星岭道交界。炮台的英文名称得名自域多利道的旧称Victoria Jubilee Road(域多利银禧道)。
说明
建造及作战
1930年代初,随著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占领满洲地区,驻港英军意识到需要加强香港的防卫。因为在摩星岭山上的摩星岭要塞已启用超过20年,加上原有的五门海防炮,当中的两门9.2吋后装海防炮被转移到新建的赤柱炮台,军方于是在摩星岭的海岸加建新式炮台,以期在战时与山上的摩星岭炮台配合,能够更有效封锁维多利亚港西部的水道[1]。
银禧炮台于1939年落成,设有三个炮位,所配备的三门6吋后装海防炮,分别转移自卑路乍炮台及白沙湾炮台。炮台附近亦设有探射灯、弹药库及营房等军事建筑物。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卫战爆发,该炮台主要用于击沉海上的船只,避免被日军利用,及阻止日本海军舰艇靠近香港岛沿岸支援陆上攻势。12月25日因为收到港督决定投降的消息,炮台守军自行将各门火炮炸毁,避免炮台陷落后被日军加以利用。
战后使用
1945年8月香港重光后,银禧炮台最初被驻港英军作为皇家工兵的食堂和宿舍,之后部分原址被改建为域多利道扣押中心,其馀部分则辟作休憩场地,而域多利道扣押中心在1997年关闭多年后,于2010年被评为香港三级历史建筑,其后于2013年通过活化古迹的方式,在尽量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要求下交由芝加哥大学改建为香港校区校舍。
2004年9月19日,建于银禧炮台旧址的日落观澜亭正式启用[2]。该亭为一临海凉亭,因可以观看日落和广阔的大海而得此名。日落观澜亭是由中西区民政事务处市区小工程计划地区工作小组拨款兴建。
炮台原有弧形外墙被揭发遭拆去
2021年2月中,《明报》揭发芝加哥大学香港校舍在2013年至2015年施工期间,误以为2号银禧炮台后方的弧形外墙为后期加建的建筑,最后拆掉。其后诠释及策展团队进一步研究时,才发现被拆去的弧形外墙属2号炮位的一部分。2021年2月初,记者发现校内介绍银禧炮台历史的展板上,有一段描述弧形外墙的文字疑被校方删去,其动机引起质疑。民间环保组织长春社批评校方企图掩饰真相,也不明白为何古迹办当年批准拆卸工程。芝加哥大学发言人表示,承认在未经仔细考量及讨论下,将该段文字移除,团队已即时还原展板的原有内容。同时透露在2016年提交的研究资料,认为炮台后方的弧形墙为后期加建,拆走了外墙能有助还原炮台原来的布局,到2018年才发现外墙为炮台防卫系统的一部分,其后的加建工程成为工人宿舍的外墙。而重建外墙也不能还原面貌,最后保留外墙连接地下的痕迹作展示用途[3]。
银禧炮台共有三个炮位,当中的2号炮位虽然获纳入香港三级历史建筑,但被古迹办误判而被芝加哥大学校方拆去弧形外墙,而在同期建造的1号及3号炮位,位置就在大学校舍附近,也是银禧炮台的主要组成部分,却未有交由古物谘询委员会进行历史建筑评级。记者在2021年2月发现2号炮位的弧形外墙被拆去后,特地前往查看另外两个炮位,发现1号及3号炮位仍然存在,两炮位原有的弧形外墙也没有被改动,但炮位因为日久失修,表面破烂不堪,而且杂草丛生。香港军事史学者高添强受访时称三个炮位均属银禧炮台的一部份,不明白政府为何将炮台的历史建筑分割,发展局应将整个炮台好好评级和保育。长春社高级公共事务经理李少文对此表示政府完全低估了炮台的历史及保育价值。
交通
域多利道和摩星岭道的交界处,有日落观澜亭的指示牌,沿梯级下走即可到达。游人可从坚尼地城或薄扶林步行至此,或乘城巴1号巴士至摩星岭总站。
参考文献
- ↑ 港岛西端摩星岭 见证上世纪列强争霸战. 香港经济日报. 2018-12-19 [2020-05-06].
- ↑ Template:Web reference
- ↑ 古迹办出错 准芝加哥大学拆“白屋”炮台弧形外墙 逾 80 年历史. 立场新闻. 2021-02-15 [202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