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金塔鄉位於金塔縣城郊,全鄉總面積116.18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4.1%,屬溫帶乾旱氣候,總人口17851人,金塔鄉處在鴛鴦池--塔院寺--榆樹觀和金塔--航天城的旅遊黃金線上,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金塔鄉位於金塔縣城郊 ,全鄉總面積116.18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4.1%,總面積中:耕地面積4.2萬畝,占全縣耕地的14.8%,園地面積2162.7畝,占全縣園地的12.3%,林地面積1.79萬畝,水域面積1.42萬畝,居民點占地面積1.76萬畝,公路占地0.49萬畝,其它面積107.88萬畝,地勢低平,屬金塔綠洲南端,亦稱鴛鴦灌區,土壤狀況主要是灌淤土類,多稱為上崗地或土頭地,土壤養分狀況是有機質含量低,氮缺、磷少、鉀夠用。農田灌溉主要以井灌為主,全鄉有農用機井254眼,保灌全鄉耕地,井灌面積占全鄉面積的80%以上。[1]
自然氣候
金塔鄉屬溫帶乾旱氣候,冬季寒冷 ,夏季炎熱,氣溫較差大,光照充足,降水稀少,蒸發大,多風沙,具有典型的大陸性氣候特點,多年平均氣溫為80C,最高月份平均23.60C,最低月份平均100C,全年無霜期141天,主要自然災害有風沙、乾熱風、霜凍、冰雹等。
行政區劃
該鄉轄14個村民委員會,88個村民小組,2個農林場,即;金大村、塔院村、東溝村、邊溝村、西溝村、紅光村、東星村、四清村、上傑村、建國村、中傑村、營泉村、勝利村、五星村、鄉林場共16個生產單位。[2]
歷史沿革
解放初期,金塔縣設2個區,金塔鄉原轄4個小鄉屬一區,1955年撤區並鄉,所轄5個小鄉合併改稱三金鄉。
1958年9月,城鄉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本鄉原三金鄉改為金塔人民公社,下轄9個生產大隊:金大大隊、紅光大隊、新合大隊、建國大隊、中傑大隊、營泉大隊、勝利大隊、五星大隊、城關大隊。
1961年6月,基本核算單位下放,調整社隊規模,金塔人民公社下轄14個大隊:金大、塔院、東溝、邊溝、西溝、紅光、東星、門門、上傑、建國、中傑、營泉、勝利、五星。
注:1966年春,四清運動結束,門門大隊改為四清大隊。
1983年3月政社分置,改人民公社為鄉政府,生產大隊為村委會,金塔鄉下轄14個村民委員會。
人口民族
金塔鄉2001年農戶5257戶,總人口17851人,其中:男性8803人,女性9048人,自然增長率5.57‰,全鄉有6種族別,漢族17815人,占總人口的99.8%,滿族4人,占總人口的0.0002%,裕固族20人,占總人口0.11%,回族7人,占總人口0.04%,藏族5人,占總人口0.03%。[3]
經濟發展
農業
建國以來,經過40多年的建設,金塔鄉已成為金塔商品糧基地、菜籃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全鄉人民堅持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全鄉建成條田面積達到 100%,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襯砌支渠3條,71.4公里,襯砌率100%,斗渠131條,98公里,襯砌131條,98公里,達到100%,配套農用機井254眼,農田保灌面積42098畝,全鄉籌資100多萬元建成標準化台區農電線路73條,82公里,鄉村通電率達到100%,2001年全鄉擁有運輸汽車30輛,農用三輪車250輛,大中型拖拉機22台,小型拖拉機610輛,農副產品加工機械194台,農業科學技術得到了推廣和應用,精耕細作的傳統生產經驗相結合,提高了經營水平,一是選用良種,實現了良種化,二是科學施肥,增加投入,提高產量,全鄉化肥施用量4170.1噸,畝均施化肥99公斤,三是推廣帶田種植,大秋糧食作物不單種,四是推廣地膜覆蓋,地膜面積達到28057畝。五是合理調整產業結構,2001年農業總產值達到8404.39萬元。
種植業:金塔鄉2001年糧食總產達4776噸,人均產糧268公斤,商品量1411噸,人均79公斤,糧食商品率為29.5%,棉花產量2010噸,油料總產量652噸,甜菜總產量8656噸,糧經作物種值比例為18:82,種植業產值5744.84萬元。
林業:金塔鄉現有園地面積2162.7畝,其中:蘋果園297.6畝,梨園1340.6畝,葡萄園13.4畝,桃園214.8畝,杏園264.3畝,其它果園32畝。林地面積1.79萬畝(人工造林),2001年林業產值達到180.85萬元。
畜牧業:金塔鄉主要畜禽有牛、驢、馬、騾、駱駝、豬、雞、羊、兔等,1969年組建了金塔鄉畜牧獸醫工作站,為本鄉畜牧工作提供技術服務,減少畜禽疾病,使畜牧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全鄉大牲畜飼養量3719頭,豬存欄1.13萬口,出欄率61.8%,羊只存欄2.42萬隻,雞存欄5.06萬隻,雞蛋產量151.8噸,出欄率75%,全鄉辦起奶牛場8個,年產鮮奶68.2噸,百頭豬場68個,千隻雞場43個,百頭羊場76個,養殖專業大戶1221戶,暖棚養豬達到88%,開展了畜病防治治療,畜種改良,2001年實現產值2478.7萬元。
鄉鎮企業
金塔鄉的鄉鎮企業發展1958年只有2個企業,(北山煤礦、農具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着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大辦鄉鎮企業,又出現了戶辦企業,2001年全鄉企業單位數達675個,從業人員3205人,其中:鄉辦3個,從業10人,村辦30個,從業799人,個體辦642個,從業2396人,主要從事建築、運輸、商業、修理、化工、農副產品加工製作等行業,實現總產值13130萬元,其中:鄉辦實現18萬元,村辦實現2131萬元,個體實現10981萬元。
財政
金塔鄉財政所組建於1985年,收入來源有鄉工商稅、農業稅、牧業稅、農林特產稅、契稅等收入,2001年鄉財政收入461.4萬元,比93年增加338.4萬元,增長5.6倍,實現了財政自足,保證全鄉各項事業的正常運轉,全鄉村級積累達到2400萬元。比93年增加1965萬元,增長5.5倍。
人民生活
金塔鄉2001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1534.39萬元,比1993年增長5.4倍,年均增長54.7%,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7539.84萬元,比93年增加13911.84萬元,年均增長47.9%,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772元,比93年增加2545.4元,增長2倍,年均增長25%,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改善,電視機普及率達到100%,人均住房面積達到62平方米,磚土木結構住房比重達到100%,全鄉社會保障人口比重達到100%,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3年,安全衛生水普及率達到99.7%,人均動物性食品消費量38.3公斤,經省、地、縣小康驗收,綜合評分100分,實現了小康鄉目標。
基礎設施
該鄉鏡內有省級公路1條約20公里,縣級公路4條,(金梧公路、金星公路、金大公路、金羊公路),境內公路養護總長約60公里,鄉村道路用瀝青、水泥硬化路面的有26個村民小組,24條,20公里,鋪設居民點台沿85個組,4400戶,57.2公里,全鄉通車道路100%,本鄉有客運車5輛,大型汽車33輛,擁用各種農用機動車輛942台,程控電話已通到了全鄉14個村,全鄉有程控電話2700部。
社會事業
公益事業發展
主要建築有1989年修建的面積為1400平方米的鄉政府三層辦公大樓,先後擴建或翻建了鄉衛生院、鄉供銷社、鄉畜牧站等單位,93年投資修建了鄉財政所,96年修建了鄉道管所,99年修建了鄉中學教學大樓,2001年邊溝小學教學大樓,衛生院門診樓、2002年投資修建了鄉中學公寓樓、西溝小學。全鄉建起教學大樓4座,建築面積5820平方米,辦公及文化活動中心大樓2座,建築面積2180多平方米,磚混結構校舍13所,教室367間,修建農村文化活動中心15所,建築面積12750平方米。修建了西溝、五星、東星、四清、塔院等五個村委會,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
文化、教育
全鄉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全鄉有鄉農民文化技術學校一所,村農技校14所,初級中學一所,全日制小學14所,現有教師196人,14所小學辦起了幼兒班,近幾年用於改建和維修校舍資金達6180多萬元,鄉上投資75 萬元,為鄉中學購置了電教設施,新修了食堂、餐廳,美化了校園,硬化了學校場地,各村也先後投資168 萬元,購置了電教設備,農村小學全部達到"一無兩有"、"六配套"、"六達標"。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鞏固率達100%,全鄉青壯年勞動力中,大專以上學歷124人,高中(中專)1348人,初中5621人,農民技術員728人,全鄉於九四年達到了基本掃盲標準,14個村辦起了文化活動中心,辦起歌舞廳9所(鄉辦1所,村辦8所),定期開展活動,並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活躍了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4]
旅遊資源
金塔鄉處在鴛鴦池--塔院寺--榆樹觀和金塔--航天城的旅遊黃金線上,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特別是金塔的象徵塔院寺處在本鄉境內,而且在本鄉五星村八組附近,還有以古漢墓群和陶窯遺址聞名的雙古城,更使旅遊資源巨有很大的挖掘開發價值,旅遊產業的興起,必將成為帶動全鄉乃至全縣經濟發展的又一亮點。
支柱產業
草畜產業
狠抓了勝利、五星、西溝、營泉4個萬隻肉羊專業村和四清等5個5000隻養羊村建設,引進無角道塞特等良種羊4210隻。新發展養殖大場23個,大戶140戶,養殖大場大戶累計為167個和1100戶,肉羊8萬隻,肉牛1600頭,奶牛186頭。
設施農業
以提高效益,增加收入為主,引進溫室種植新技術3項(有機型無土栽培、穴盤有苗和托魯巴木嫁接),全鄉1416畝溫室種植瓜類50畝,蔬菜1366畝,實現收入850元。
二三產業
共完成投資946萬元,新上投資10萬元以上的企業項目18個,其中50-100萬元的8個,100萬元以上的6個,使固定資產50萬元以上項目累計達46個。全鄉新增個體工商戶100戶,累計達到707戶,轉移勞動力5500人。全鄉二三產業總收入達9680萬元,鄉財政收入來自工商稅收比重達到78%,農民人均收入來自二三產業的比重達到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