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野性(周建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野菜.野性》是中國當代作家周建華的散文。
作品欣賞
野菜.野性
友人邀我到都江堰品嘗野菜,說是陽春三月,正是菜香味鮮時;緊接着又發來一篇文章,鼓吹「在春天,吃野菜才是正經事」。
嘗鮮之處名為水壩崖野菜館,在蒲陽鎮一個小山村里。野菜館倚山而建,說是建,準確說應該是改建。這裡原本是主人的農舍,在院壩打了水泥地坪,屋裡擺上餐飲桌椅,門口掛起招牌,便有了飯館的模樣。院壩的角落裡,有幾棵高大的水冬瓜樹,似乎是專門留下來作為景觀的,但水冬瓜樹顯然沒有理解主人的意圖,依然如從前一樣不受約束,樹兜挨挨擠擠,枝丫隨意亂竄,樣子長得很野。野菜館四周阡陌縱橫,金黃的油菜花已過了初綻的優雅期,開得花枝亂顫,一陣花香亂竄,順着陽光擠進野菜館,也擠進我們的心裡。我突然有一種衝動,想把許渾那句「村徑繞山松葉暗,野門臨水稻花香」改成「村徑饒山野樹亂,柴門倚山菜花香」。
野菜館的老闆,也就是農舍的主人,三十幾歲,個子不高,滿口都江堰口音,說話穩穩噹噹,眉眼之間滿是敦厚實在。我以為,別人開餐館都在城裡,選那人多好掙錢的地方,哪有選在鄉野山邊之理?老闆說,野菜就得野生的,大山是野菜天然生長之地,野菜館開在山邊,現采現品,吃的就是個「野」。這話讓我想起在城裡也吃野菜,一盤盤端上桌,水嫩嫩、嬌滴滴,據說都是大棚里養出來的,哪有一絲敢叫「野」的味道?
中午開飯時,老闆上了滿滿當當一桌子野菜,數了一下,八九個品種。老闆說,當地野菜有好幾十種,山里一年四季都有,季季都有新品種,野菜館只吃當季的。野菜用山裡的泉水沖洗灰塵,嫩油油幾乎沒有清洗的傷痕,葉片立錚錚的,葉片上的絨毛也是立錚錚的。撐在菜籃里的野菜,似乎知道馬上要成為美食,使出渾身力氣,張牙舞爪地與我們爭鋒對峙。一桌子的人興奮起來,開始猜測野菜菜名。我是幾乎一種也叫不出,一位小時候生活在山裡的朋友認出了竹葉菜,激動地講起很多年前採摘的經歷。一時間,那盤竹葉菜被他講成了焦點。
但桌子上真正的焦點卻是那一籃子藿麻。藿麻對着我們齜牙咧嘴,渾身白晃晃的芒刺,如鋼針一般密密實實,讓在座的人不禁渾身一寒,不由得回憶起小時候被蠚的感受。藿麻長在路邊,一不留神挨上了手啊、腳啊,便如針扎一般,皮膚上長出一大片紅腫的疙瘩,又痛又癢。小時候,我曾經聽長輩們講藿麻的故事,說張獻忠當年一踏進四川便被藿麻蠚了,一氣之下放出話來,說四川的草凶,人肯定也凶,要殺光四川人。雖然是個傳說,但藿麻的殺氣卻真實地留在了我童年的記憶里。其實,野菜一上桌,我們便認出了那盤氣勢洶洶的是藿麻,但都不開口,不敢相信藿麻會成為今天餐桌上的一道菜。
老闆說,藿麻作為一道野菜,水壩崖算是首創。據說,有一次他和幾個朋友吃火鍋,打賭敢不敢吃藿麻。他一想,藿麻再厲害,在上百度的火鍋里一燙,莖莖葉葉都耙了,還怕它蠚人?結果一試,不但不蠚人,還滑嫩可口,吃起來別有野趣。再一查,發現藿麻竟是一味中藥,在《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從此,水壩崖野菜館便多了這道鎮館之菜。
我們小心將藿麻倒進鍋里。藿麻掙扎幾下,很快便偃息旗鼓。隨着雪白的骨頭湯上下翻滾,藿麻的葉片變成深綠,軟軟的刺在湯里泛出一層密密的亮晶晶。因為恐懼藿麻的陰影,我有些猶豫,遲遲未敢動筷子。不一時,所有的朋友都大快朵頤起來,我試着夾起一棵,一入口便有一種軟軟的粗糙在口中摩擦,很快,一縷清香在舌尖打轉,與一股淡淡的腊味會合後,泛起一絲細細的甜味。煮熟的藿麻不蠚人,服服帖帖順着喉嚨咽下去,那種感覺,便如春天裡馴服狂野的駿馬一般。
野菜是有野性的,這種野性似乎不會因為高溫的碾壓而屈服,比如藿麻的粗澀,竹葉菜的脆嫩,鏵頭草的潤滑,還有水芹菜獨特的芹香……但水壩崖的野菜,一入骨頭湯,便被一種莫名的力量馴服,渾身的野性只留下美妙的野味。一位朋友說,水壩崖的野菜味道野得很特別,有一種難以抗拒的腊味。
煮野菜前,老闆在銅鍋邊上碼了一層山臘肉。山臘肉切成整整齊齊的細條,半肥半瘦,瘦的殷紅,肥的晶瑩。鍋里氤氳的蒸汽一起,便盤繞着臘肉飄搖,然後裹了腊味潛入湯里,再浸入野菜。老闆說,醃製臘肉的豬肉是自家養的跑山豬,吃的是山裡的野草,自帶野性。我恍然醒悟,這應該便是那股馴服野菜的力量。
見我們吃得高興,老闆又端來兩盤藿麻。倒進沸騰的湯里,藿麻瞬間溫順起來。這一次,我不再遲疑,我知道,要想正經地吃野菜,必須得有一股野性。
作者簡介
周建華, 網名天台, 四川羅江人,生於1968年4月,著有散文集《天台軼事》。現為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散文學會會員、四川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德陽市教育作家協會主席、德陽市網絡作家協會主席、德陽市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德陽市攝影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
- ↑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