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番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海南薯(学名:Ipomoea staphylina)是旋花科番薯属的植物。
生长于海拔100米至850米的地区,见于灌丛,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1]
海南薯形态特征
攀援亚灌木,茎圆柱形,表面具粗糙的小疣或绉纹,幼枝有细棱,被短柔毛或变无毛。
叶宽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3.5-)8-16厘米,宽(4-)7-13厘米,
顶端锐尖或骤然短渐尖,基部浅心形以至截平,全缘,叶面近无毛,背面通常被短柔毛,
侧脉7-9(-13)对,平行射出,至边缘弧曲,细脉网状,在背面明显;叶柄长小5-10厘米,
粗糙,被少数短柔毛。聚伞花序腋生或排列成总状,连同总花序梗长3-13厘米,
总花序梗比叶柄短,与花序轴同被褐色短柔毛;小苞片卵形,长1-1.5毫米,
早落;花梗长7-10毫米,无毛;萼片稍不等长,外萼片长圆形或椭圆形,长约5毫米,
顶端圆,内萼片近圆形,长5.5-6毫米,顶端圆或微凹;花冠淡紫色或白色,
内面紫红色,长2-2.5厘米,管状,向上部1/3处扩大宽约10毫米;雄蕊不等长,
着生花冠管基部,花丝基部稍扩大,被毛;子房圆锥状,无毛,2室,
柱头头状2裂。蒴果卵形,褐色,具花柱基形成的小凸尖,高8-9毫米,
4瓣裂。种子4,黑褐色,长4毫米,顶端有一簇长绵毛,毛长于种子2-3倍;子叶绉折。
海南薯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0-850米的灌丛。
海南薯分布范围
多产自我国广东海南、广西东南、云南南部等地,马达加斯加,印度及老挝也有分布。
海南薯物种区别
本种常易于和金钟藤 Merremia boisiana (Gagn.) v. Ooststr.相混淆,
但本种的茎常具瘤状的皮孔或茎皮绉凸,小枝有瘤状皮孔及细棱;
叶背面明显被毛;花序常较叶短;花冠瓣中带无毛;种子有长绵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