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野生神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豆瓣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ZUI会讲故事的壁画家、爱马仕、《明日之子》合作艺术家

文那首部个人作品

以画画的名义把中国神仙带向全世界

143幅画,收录了文那迄今为止所有重要的壁画作品和神仙壁画的创作故事。她的壁画足迹遍布世界,从景德镇起,内蒙古、上海、泉州、北京,再走向国际,法国、毛里求斯、荷兰、意大利……

★从《山海经》般的魔幻中来 到当代生活的无限风味中去

“给我一面墙,我带神仙来找你玩!”

在她的笔下,人间有情,万物有灵;每件器物、每片须臾,皆可自由成仙!21世纪的生活亦可如《山海经》般绮丽魔幻。当神仙变成了我们的朋友:财神、喜神、火神、水神,一切日常皆可成神:睡神、嗨神、赚神、花椒神、楞神……在日常生活中陪伴我们。

无与伦比的原创神仙,荡气回肠的魔幻宇宙,将中国式神仙美学推至新的青春期。

“我喜欢怪力乱神这个词里蕴藏着的蓬勃生命力。欢欢傻傻呼之欲出,浩浩荡荡游荡世间。”

壁画家文那首部个人作品集。

无与伦比的原创世界,徒手打造的神仙谱系,舍喜、舍悲、伏卫、伏言、乌隙、束手、夜魁、烟戏、花脂、花煮……每个神仙都有身世出处,异境怪诞,宛若《山海经》般绮丽魔幻。

即便再微小的器物、再平淡的须臾,在她的笔下都可幻化成仙,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快和文那一起进入这人间有情、万物有灵的世界来吧!

★张大春手书作序 向京深度导读

金宇澄、刘慈欣、洪晃、尹力、史航 热爱推荐

★精装典藏 × 新锐设计

荡气回肠的神仙魔幻宇宙,170*220mm大尺寸四色印刷、精细展现;

封面用荷兰板裱特种纸,包裹彩色大腰封。封面白灰色烫凹,还原模拟文那墙上作画感——在灰白色的“墙”面上,一点一点呈现她五彩的壁画;

内附《择木图》超长拉页:750*220mm

精装裸脊锁彩线装帧

媒体推荐

文那之所以罕见者,盖以素墙而造世界者也!其谁能比哉?

——张大春 作家

文那可以满足你对艺术家的一切想象。

——向京 雕塑家

文那本人就像一位绘壁仙子,她诸多作品都与五湖四海的墙壁共生辉,总让人有欲望走到各个地方去观赏,现在有书了,就跟有了指南一样,可以抱着书上路了。

——洪晃 作家

文那的“古灵精怪”源于她思维奔逸的头脑风暴和下笔如神的形象构成。在她的壁画里你或许找到属于自己基因的影子。

——尹力 导演

读这本书,就感觉文那很像《西游记》里那些从天上开小差跑下来的什么坐骑、法器或灯芯。欢腾,有灵性,耐不得闷,懒得来为祸人间,只是要游戏人间。

——史航 编剧


作者简介

文那

出生于北京。

毕业于清华美院绘画系版画专业。画壁画,做雕塑,编故事,来这个世界度假。

原文摘录

艺术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永垂不朽,但壁画却有自己的命运,自然生长,自然老去,消散在时间中。 壁画是有生命的,与它存身的建筑属于命运共同体,它随着载体的老去而变化,画在户外的壁画尤是,时间会迅速改变它的样貌;壁画的命运是我不能掌控的。可能它只出现了一天,明天因为墙被拆就没了;也有可能在山谷里待了很久,但是因为雨水侵蚀渐渐剥落;它也许有重见天日的一天;也许就因为这个建筑物的消失而消失。当壁画画完那一刻,它就独立存在了,我不再保有它。甚至,也许这辈子都不会再看到了。我觉得这特别与众不同且浪漫,和我画的这些传世的神仙主题又重合又矛盾。 我画壁画的地方,往往并不是修建的时候专门为壁画而设,必须在已有的建筑中去选择。为了使壁画和建筑之间更加协调,寻找和选择是一个挺有趣的过程。 其实只要能上色的墙都能画,不同材质的墙面颜色干后,效果会不同,却总是恰到好处。我的很多壁画是画在夯土墙上的,它能使颜料有一种统一的色调,这类墙可遇不可求,我却有机会画了很多。 画壁画有时候很累,我画过最大的一张壁画连天花板加在一起有小两千平方米,需要在六米多高的脚手架上爬上爬下。每天画十个小时,画了一个多月才完工。连续工作几个小时后,我会坐在地上休息一会儿。工作的地点,有时候是欧洲一马平川的田野,有时候是中国南方的古宅深院,有时候在法国的商业区,有时候在海岛的渔民草屋旁,这种忙里偷闲,忽然脚踏实地感受到一缕微风的时候,是异常惬意放松的。也许是在壁画工作最繁杂的时候,也许是即将结束的时候,会有一个缝隙让我特别享受,在那个缝隙中,我所感受到的风景,都是最敏感、最动人的。有一天,我突然惊觉:原来我是以画画的名义来这个世界上度假的啊! 我留下的不只是脚印,甚至也不仅是一面墙,是这里的主人会讲给其他旅者听的、已经属于当地的故事。我带走的也不只是这里原来的照片,而是已经有我参与...

书评

黑格尔说,他是他自己本身的目的,他自身中有一种无限的价值、一种永恒的使命。

文那的使命,到今天为止已非常明晰。她有自己的宇宙,要把这一乾坤大地用画笔展现出来。表达自己,赢得关注,这就是她的使命。许多艺术家仿佛都是“傀儡”,是灵感和画笔(如果是画家)的傀儡。不仅在艺术领域如此,写作领域也是。海明威在接受《巴黎评论》的采访时说道:“有时候你了解这个故事。有时候你得写起来才能让故事浮现,又不知道它是从哪里冒出来的。运转起来就什么都变了。运转起来就造成故事。有时候运转会很慢,就像不动似的,但总有变化发生,也总是在动。”米勒也承认,从某种程度上说,打字机扮演着兴奋剂的角色。这是一种合作关系。

我也有幸体验过几次这种感觉,下笔前明明是我在操纵文字,开始后却发现自己被带着跑了。就像一种难以抵抗的魔力,促使你这样进行下去。这样的傀儡更多是奇妙,而非被迫。画笔驱使文那创作一幅幅作品。文那写道:“……就这样画下来,出奇的顺利。直到画完,我才知道我画的是什么”。


文那的成长之路顺畅无比,或许,这得益于她的乐天派性格,不在书中叫苦不迭,读者也自然认为她一路通畅。她的父母并不严格管教,只是适时引导,让她自己发现。父亲在指导她写《三宝赋》时,信中括号里的批注相当可爱,也可从中窥见父母的教育方式——给子女大量尝试机会,任她驰骋。如果刚接触她,理所当然会认为,绘画如此宏大篇幅的画家,一定是从小就学画,并孜孜不倦,追求画技卓越才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文那提到,自己一度痴迷戏剧,后来才发现绘画才是一生志业。寻找自己的风格也并不容易,她又在跌跌撞撞中发现了自己的色彩。


文那在听到三宝村里有人在讨论展览,就自告奋勇展示作品,也要参展。这是勇气吗?难说。勇气,是当一个人惯于畏缩却不得不做某件事情而被迫激发的情感。反观文那,她就是那样热烈和灿烂,自告奋勇只是她的真实一面,不需要暗暗给自己鼓劲儿才能上前。这就是我们的差异。文那的行事逻辑是行动-尝试-反馈-调整这样一个循环,而我们常常要在前面加上思考这一步。

当然,这里要澄清一下,我并不是否定思考的重要性,而是要说过度思虑的副作用,俗称“想太多”。有些事情不做难以体会,有些人不见也无法捉摸,当我们反复思虑“我该不该做”“我该不该见”的时候,时间耗费,战线拉长。一件事原本只需要十分钟解决,过后无论成败你也可以潇洒抽离,现实中,光思考可行性就用了一个小时。甚至,最常见的情况是:你永远想不出答案,这样怎能开始行动?试问,文那遇到那群人的时候,如果她思来想去,会不会就错过了那次机会,错过了李老师,而未来的发展,是不是又会走向另一条路?世间奇妙就在于此,过后我们才领悟到,某件事情是生命的转折点。当下的瞬间,做个厚脸皮的人,抛开那些陈词滥调,从心而动。

文那爱故事,这不仅体现在她在书中讲到的个人故事,也体现在绘画作品上。她热爱也擅长给壁画赋予意义,故事动容到让人逐渐相信这就是当地的传说。在三宝村,她在村口两面墙上画了“束海”“云膏”(云膏后改名为“调云”)。在荷兰,她创作了神仙“拔海”,荷兰的海平面高于国土海拔,这是因为拔海力气大到把海拔了起来。在毛里求斯,她汲取了华人故事的养分,创作了壁画上三仙(酒神、茶神、灶王)的故事。事实上,我们就是靠故事生存的。狭义上,我们读的小说,听的民间传说,都是故事。广义上,我们辛勤工作,获取纸币,也是人类描绘的故事。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心情显得十分荒谬,而故事,是一切情绪的载体。从文那塑造的人物和故事来看,我感受到一股惬意的氛围。即使神仙奇奇怪怪,我却觉得像鲜活的生命,他们有性格,有关联,更有故事。

我说,文那的状态令人嫉妒。她没有束缚地长大,又幸运找到了终生志业,并有了成果,如此幸福。但,“幸运”是存在的吗?只有幸运可以吗?再者说,这样想是一种媚俗吗?是否因为我将其理想化而忽略了困境,自以为是地认为文那“顺风顺水”。这些迷思无法解答,但文那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尝试,要投入,要行动。


一页的装帧和设计一向精彩纷呈,我读过《初恋与不伦》《让我独自一人》《体内火焰》等等,设计十分特别,《野生神仙》更是如此。精装设计,线装装订,封面凹版印刷,腰封带有文那特色。我一直不很喜欢腰封,但一页这腰封设计,和封面浑然一体,想扔都没法扔!翻开书本,画作并非铜版纸印刷,而是一种特殊纸张(但我也不知道叫啥,知道的朋友可以说),这种磨砂感反而和壁画相得益彰!

那些怪力乱神,就这样被囊括在一本书里,夜晚到来时,他们会偷偷跑出来吗?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