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重要战略机遇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中央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一个科学判断。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 综观全局,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内涵解析

重要战略机遇期存在与否 我们都知道,对于我们党来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问题是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时间指的是21世纪头20年。按照这样的认识,21世纪刚过去12年,还有8年时间,我国仍然处在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之内,在逻辑上讲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在过去的12年里,世界发生的变化太大了。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这是制定今后的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大问题。

经过过去12年快速发展,中国在世界上迅速崛起,引人注目。这样就产生了两个方面的效应和舆论:一方面,是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国际舆论此起彼伏,中国同美国等大国在贸易、汇率等问题上磨擦不断,中国周边问题接踵而至。与此同时,我们国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诸如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建设滞后、群体性矛盾等问题。据此,有人认为: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提前结束了。另一方面,中国已经从世界的边缘进入世界的中心舞台,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尤其是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和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与美国等大国之间有矛盾有磨擦但互利共赢的格局已趋形成,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更为广泛深入,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双边关系或多边关系更加务实,特别是中国通过举办奥运会、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举办世博会等活动,通过抗御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国国威大增,民气大升。

这一切表明,尽管我们面前遇到了不少新矛盾、新问题,但是中国的快速发展仍有重大的战略机遇。这两种效应、两种舆论同时存在,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呢?党中央对当今世界的变动和国内状况的变化,作了全面的、客观的、冷静的分析,作出了两个判断:一是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总判断。二是我国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是一个清醒的判断。根据这两个判断,提出了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这两个意识。我们在这“两个判断”和“两个意识”上统一了思想,就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始终充满信心,始终保持清醒。

联系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国内外形势,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确实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考验。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发展,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缓解;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增长动力不足,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主要货币汇率剧烈波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震荡;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强化。从国内看,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为迫切、难度更大,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水平仍处高位,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阶段,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凸显,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一些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关联,宏观调控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1]

我国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21世纪第二个10年对于我国来说,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十六大作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判断的大格局没有变。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判断的主要根据是什么?

从世界来说: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来说: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21世纪头20年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等等。十六大报告对于我们所处的环境讲了一句话,叫做“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显然,十六大作出“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判断及其根据,现在依然存在,不仅没有变,而且对于我们来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第二,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发生的深刻变化,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观察天下大势,同十六大时相比,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前面讲“不变”,这里讲“变”。

从政治层面来看,最大的变动:一是美国高调重返亚洲,美国和北约调整了战略,把北约的触角延伸到了我国周边;二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随之发生的欧洲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重创了世界经济,也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特别是削弱了美国控制世界的能力;三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20国集团走上世界舞台,全球治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四是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

从经济层面来看,深刻的变动表现在:一是世界经济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后恢复好于预期,但由于主要发达国家的房地产和金融业等支柱产业受到重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家庭负债率和失业率居高不下,国际市场需求受到抑制,增长放缓;二是发达国家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中东等国提供能源资源、中国等亚洲国家生产、美欧消费的世界经济循环和增长格局面临大调整;三是一些国家为刺激本国经济复苏,持续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更大的动荡,对新兴经济体也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四是世界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五是全球博弈更趋复杂,我国面临的外部压力有所加大。

这些情况表明,在总的格局不变中世界经济政治出现了深刻的变化,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对于我国来说,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有机遇、有挑战,机遇很多很大,挑战也不少不小,但总的特点是机遇大于挑战。

第三,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快速发展,在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十七大报告分析过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一方面,要看到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困难。一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快、总量大,同时人均国民收入低、占世界百位左右。二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任务突出,同时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国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居民消费率偏低。三是经济增长速度快,同时经济结构升级遇到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劳动力素质偏低等因素的制约,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大。四是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需求提升,同时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社会建设的投入和发展还有各种困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难度大。五是“80后”、“90后”青年逐渐成为社会主体,新一代人的多元性、独立性、选择性增强,同时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特别是形成全社会共同的核心价值任务艰巨。五是民主法治不断推进,同时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要求提高,对于拥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呼声越来越高。六是社会更加充满活力,同时社会分层加剧、社会矛盾增多,对于党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矛盾和困难,有的还是“两难”的问题,都是对我们的挑战和考验。在制定当前和今后的发展规划的时候,必须充分看到这一点。

另一方面,更要看到我国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发展的条件比改革开放以来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好。一是我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明显优势。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日益显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日益显现,这已经在全球范围引起关注,对我国当前和长远发展也是根本保障。二是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经过30多年改革发展大幅度增强。这为我们在当前和今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三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十六大以来,我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取得明显进展。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这不仅对于减轻“三农”问题和就业问题的压力,而且对于我国扩大内需包括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将产生很大的拉动作用。四是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出现了许多新的增长点,区域经济正在形成新的功能性发展格局。五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建设加快发展, 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民气上升。十六大以来,我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全面实行真正意义的免费义务教育,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和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的科技、教育、人才三个配套的规划纲要等。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 总体来说,我国有机遇,有挑战,还是机遇大于挑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不仅有利于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而且对于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任务也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当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不是说我们面前没有挑战。恰恰相反,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系列论述都表明,我国今天面临的挑战又多又大又复杂。关键是要在挑战中看到机遇。这是共产党人的眼光、气概和认识复杂问题的科学态度。

总结我们走过的路,可以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首先,信心是一种底气,是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又能够正视自己问题的底气。其次,信心是一种素质,是碰到矛盾和问题不急躁、不浮躁、不暴躁的良好素质。再次,信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对人生达观、对前途乐观、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精神状态。最后,信心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能够自觉驾驭复杂局面并坚信一定能够成功的能力。归根到底,信心是攻坚克难、取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和精神动力。现在,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确实比较复杂。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2]

具体内容

重要战略机遇期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 综观全局,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在全面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战略机遇期主要是指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能为国家(地区、集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机会和境遇,并对其历史命运产生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影响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21世纪的头二十年,虽然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但世界多极化继续演进,世界经济保持增长,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为发挥后发优势、争取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跨越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重组和流动进一步加快,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多年改革开放形成的综合国力和市场经济体制,为我们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体制保障。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国发展的主动权。

任何国家的发展,都是机遇与挑战的统一。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发展局势中捕捉机遇,抓住机遇,创造发展的机会,反映着一国治国方略的智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战略判断为我国未来5—10年的发展确立了清晰而准确的战略方位。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在未来 10年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与此同时,十八大报告还清醒地认识到,新时期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突出强调:“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 二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因此,如何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成为十八大报告向全党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必须切实抓紧抓好。

参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