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重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9月14日 (六) 19:18 由 香儿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ed Category:人物類 using HotCat
前往: 導覽搜尋
重慶
國籍 中國
別名 山城、巴渝、渝州、霧都、橋都、江城

城市簡介

中文名稱 重慶 外文名稱 Chongqing,Chungking 別 名山城、巴渝、渝州、霧都、橋都、江城 行政區類別直轄市 所屬地區 中國·西南地區、長江上游地區 下轄地區 26個區、8個縣、4個自治縣 政府駐地渝中區人民路232號 電話區號 (+86)023 郵政區碼 400000 地理位置長江上游地區 中國內陸西南部 面 積 8.24萬平方千米 人 口 常住人口3101.79萬(2018年) [6] 方 言西南官話-重慶方言、土家語、苗語等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著名景點洪崖洞、大足石刻、武隆喀斯特旅遊區、長江三峽、武陵山大裂谷等 機 場重慶江北國際機場、萬州五橋機場、黔江武陵山機場、重慶巫山機場 [23] 火車站重慶站、沙坪壩站、重慶北站、重慶西站、萬州北站、榮昌北站等 車牌代碼 渝A、B、C、D、F、G、H 市委書記陳敏爾 [22] 市 長唐良智 市 樹黃葛樹 市 花山茶花 最高建築重慶來福士廣場T3N、T4N(高350米) [24] 軌道交通 10條(313千米) 高等學府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陸軍軍醫大學等 地區生產總值 20363.19億元(2018年) [25] 人均生產總值 65933元(9821美元)(2018年) 行政區劃代碼 500000 城市精神 登高涉遠、負重自強 城鎮化率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5.50% 歷史沿革編輯 主詞條:重慶歷史 1935年 重慶市圖 1935年 重慶市圖(2張) 在距今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在今重慶巫山縣已經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人類——巫山人。在距今2萬年至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銅梁文化」(今銅梁區)。 夏商時期為百濮地,《華陽國志》載: "越嶲郡會無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史記 · 楚世家》說:「(楚武王)於是始開濮地面有之,建寧郡南有濮夷,濮夷無君長總統,各以邑落自聚,故稱百濮也」。三峽地區是中國主要岩鹽產區,由於鹽是古代重要的硬通貨之一,由此在商朝至西周時期巫山地區催生了巴國文明。 戰國時期,巴國從漢水流域南遷至長江上游後,先後在枳(今涪陵區)、江州(今渝中區)、墊江(今合川區)建都。周莊王八年(前689年),巴國與楚國激戰於那處(今湖北省荊門市東南),雙方相持數月,巴人不敵而歸。巴楚之戰時斷時續,幾乎貫穿整個巴史。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國滅巴國後,屯兵江州,築巴郡城(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區長江、嘉陵江匯合處朝天門附近。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秦朝分天下為36郡,巴郡為其一。 渝中半島全景 渝中半島全景(4張) 漢朝巴郡治江州,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於魚復(今奉節)設立江關都尉,與巴郡太守同級,管轄巴郡軍事。東漢建武十一年(35年),岑彭由江州入益州平定公孫述。初平元年(190年),巴郡三分,永寧郡治江州,固陵郡治魚復(今奉節),巴郡治閬中。建安六年(201年)復永寧郡為巴郡,固陵郡為巴東郡,巴郡為巴西郡。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諸葛亮經由江州平定益州。 蜀漢章武二年(222年),劉備在巴東郡白帝城(今奉節)託孤。李嚴在江州築大城。 魏晉南北朝時期,巴郡先後是荊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個轄區。西晉巴郡改屬梁州。東晉十六國時,巴郡為成漢所轄,今重慶直轄市東部則為東晉巴東郡管轄。桓溫討伐李勢,朱齡石平定譙縱,皆經由江州入益州。 劉宋時,將巴郡歸屬益州,巴東郡仍屬荊州轄制。泰始五年(469年)分益州之巴郡,荊州之巴東郡等五郡置三巴校尉(今奉節)。蕭齊時,以益州巴郡、荊州巴東郡等四郡置巴州(今奉節,480年-483年)。 [26] 梁元帝太清四年(550年),武陵王蕭紀於巴郡置楚州,西魏大統十七年(551年)改為巴州,北周閔帝元年(557年)又改為楚州。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改屬信州總管府(今奉節)。 隋開皇元年(581年),廢郡,以渝水(嘉陵江下游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治巴縣。這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隋時仍屬信州總管府(今奉節)。大業三年(607年),州廢,復為巴郡。 唐代延續渝州之稱,武德元年(618年)為渝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南平郡。先隸屬於夔州總管府(今奉節),後改隸夔州都督府(今奉節),為山南西道轄地。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渝州,乾元二年(759年)渝州改屬劍南道東川節度使。 宋代,重慶先後短暫屬西川路、峽西路(也叫峽路,治奉節)管轄,大部分時間則屬於夔州路(治奉節)管轄。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因趙諗謀反之事,宋徽宗以「渝」有「變」之意,改渝州為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迄今已有800餘年。 [27-28] 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彭大雅任重慶知府。為防禦蒙古南侵之需,拓修重慶城,向北擴至嘉陵江邊,向西擴至今臨江門、通遠門一線,範圍大致比李嚴擴建的江州城擴大了兩倍,奠定了此後直至明清重慶古城的大致格局。 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余玠出任四川安撫制置使,經營巴蜀。余玠將四川制置司治所遷至重慶,並在重慶設招賢館,廣納群賢。構築了山城防禦體系,以抗擊蒙古軍。 重慶行政區劃圖 重慶行政區劃圖 南宋寶祐六年(1258年)農曆七月,蒙古大汗蒙哥親率主力攻入四川。十一月,蒙古軍抵重慶附近地區。開慶元年(1259年)六月初,四川制置副使呂文德率戰船萬艘,溯江而上,衝破蒙古軍封鎖進入重慶。七月,蒙哥卒於南征軍中,蒙古軍遂撤圍北還,戰事告一段落。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再次集中兵力合攻重慶。景炎三年(1278年)二月,重慶被攻破,入城時元軍遭到激烈抵抗,元軍繼而征降夔州(今奉節),至此宋元戰事基本結束。 元代,至元十六年(1280年)分夔州路(今奉節)析置重慶路,今重慶直轄市所轄地區在整個元朝主要分為以重慶主城為治所的重慶路和以奉節為治所的夔州路。 [29] 四川行省重慶路管轄巴、江津、南川3縣,之後又劃忠、涪、瀘、合4州來屬。至正二十年(1360年),農民軍明玉珍建都於此,國號「大夏」,轄今重慶、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滅大夏國,復改為重慶府,隸屬於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整個明朝,今重慶直轄市所轄地區依舊分為重慶府和夔州府。重慶府轄2州、11縣、1廳,包括巴縣、江津、長壽、永川、榮昌、綦江、南川、合州、涪州、銅梁、大足、璧山、定遠、江北廳。 [27]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6月,張獻忠攻占重慶。 [30] 之後重慶被大西軍、清軍、南明軍隊輪番占領、蹂躪十餘次,最後幾乎淪為空城。從崇禎十七年(1644年)到康熙二年(1663年),以清廷四川總督李國英重築通遠門為標誌性事件,長達19年的重慶爭奪戰才告一段落。 [31-32] 據《重慶通史》記載:經過明末清初的戰亂之後,康熙四年(1665年),重慶主城(即渝中半島)全城僅有3000人。 [33] 1909年的重慶(美國地質學家張伯林攝影) 1909年的重慶(美國地質學家張伯林攝影)(8張) 清初,發生的「湖廣填四川」運動使重慶具有了悠久的移民歷史和豐富的移民文化,奠定了近現代重慶社會的根基。今重慶直轄市所轄地區在整個清朝仍分為重慶府和夔州府,後又分出酉陽直隸州和忠州直隸州。 [34] 光緒十六年(1890年),中英簽訂《煙臺條約續增專條》,重慶開為商埠。光緒十七年(1891年)3月,重慶海關在朝天門附近設立。 [35]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根據當年4月簽訂的《馬關條約》中規定,重慶成為第一批向日本開放的內陸通商口岸。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日本在今南岸區王家沱設立了日本租界。同年,法國在今南岸區彈子石附近先後建立了水師碼頭和兵營。 民國十年(1921年),重慶設埠督辦處,任命楊森為督辦,籌辦市政。其時重慶城區範圍未定,權以巴縣城關即今渝中半島部分及原江北縣城附近一帶居民區為轄區。民國十一年(1922年),將商埠督辦處改為市政公所。民國十五年(1926年),又改為商埠督辦公署,拓展城區,開始進行城市建設。民國十六年(1927年),又將商埠督辦公署改為市政廳,劃定重慶兩江上下游南北兩岸30華里為市區,但無明確邊界。 山城夜色 山城夜色(28張) 民國十八年(1929年),重慶正式建市,編制為國民政府二級乙等四川省轄市,首任市長潘文華。水陸總面積93.5平方公里,人口28萬。 [36]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不忍國權喪失、國民受辱的重慶人民,以王家沱日本租界30年租期到期和九一八事變為契機,開展了多次鬥爭。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月10日,以劉湘為省主席的四川新省府在重慶成立。 [37-39] 同年6月18日,四川省政府遷離重慶。 [40-41] 抗戰時期舊照(離渝開赴前線的川軍勇士) 抗戰時期舊照(離渝開赴前線的川軍勇士)(7張)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中華民國政府頒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 [42] 11月16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交代屬下的文官、參軍兩處幹員清點好中華民國印信旗幡等重要器物,先離南京而首途重慶;12月1日正式於重慶辦公。在成為「戰時首都」之後,重慶成為中國抗戰時期大後方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舞台,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以及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英雄之城」、「不屈之城」。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抗戰宜昌大撤退後,大量工業企業內遷至重慶。重慶成為以軍火工業為主的重工業城市。 [43]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重慶市將原有的6個區改設為12個區,巴縣龍隱鄉(小龍坎、沙坪壩、磁器口一帶)劃入重慶市。5月5日,遷都至重慶的國民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甲等中央院轄市(即直轄市),析出四川省,重慶亦成為繼南京、上海、天津、青島、北平後的第六個中央院轄市,轄區範圍大致為今重慶主城區,即渝中區、九龍坡區、沙坪壩區以及江北區、南岸區,而北碚市(今北碚區)為中央行政 不屈之城 不屈之城(13張)

院和临时政府所在地。

1939年至1940年,川渝省市劃界,巴縣、江北縣位於城郊的區域陸續劃歸重慶市。 [36]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9月6日,國民政府發布命令明定重慶為中華民國陪都。 [42] 同年9月,韓國臨時政府也遷至重慶,並宣布重慶為大韓民國「借地辦公」的臨時首都,直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期間重慶為中韓兩個國家的首都。 [44] 從1938年春到1944年冬,日本陸海軍航空部隊聯合對重慶進行了長達六年多的狂轟濫炸,史稱「重慶大轟炸」。歷經長達6年半的轟炸,重慶沒有倒下,不少外國政要,紛紛致電、致信重慶人民,鼓勵和歌頌重慶人民的堅毅。 [45] 巴渝傳統建築「吊腳樓」 巴渝傳統建築「吊腳樓」(16張) 民國三十年(1941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在重慶對納粹德國宣戰,德國大使館關閉;12月31日,蔣介石在渝中區設立精神堡壘(今解放碑的前身)昭示國民政府、重慶人民抗戰到底的決心。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結束,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在其後的制憲國大中,以法律形式規定重慶為中華民國永久陪都。同年,抗戰勝利後,為避免內戰、爭取和平,國民政府與中國共產黨在重慶進行了為期43天的和平談判,史稱「重慶談判」。 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 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3張) 1949年9月2日,重慶發生火災,延燒18小時,死亡近萬人,重慶建築損失大半,史稱「九二火災」;10月11日,總統令宣布政府將於10月15日第二次移渝辦公;10月13日,李宗仁代總統由廣州飛桂林,行政院各首長由廣州遷往重慶;10月15日,宣布國民政府正式在重慶辦公;11月2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直接授權中統對關押於渣滓洞、白公館的400多名政治犯進行「最後解決」,史稱重慶」11.27」大屠殺。 1949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重慶。12月,重慶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46] 1950年7月,西南軍政委員會在重慶成立,重慶市為西南大行政區直轄市。 [47] 1950年至1952年,設立川東行署區,隸屬於中共中央西南局。1950年行署駐地為重慶市黃桷埡,1951年遷駐北碚市。1952年8月7日,川東行署區被撤銷,與川南行署區、川北行署區、川西行署區重組為四川省,北碚市併入重慶市。 [48] 1953年3月,重慶由西南大行政區直轄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西南行政委員會代管。 [47] 1954年7月,重慶直轄市被撤銷,重慶與四川合併,重慶從直轄市降為副省級市。 [46] 1955年,貴州省桐梓縣17個鄉劃歸重慶市。 1959年1月,四川省江津專區的巴縣、綦江縣,涪陵專區的長壽縣劃歸重慶市。 重慶 重慶(3張) 1964年,北部灣事件爆發,三線建設開始,重慶成為三線建設核心城市。 1964年至1968年4年間,從上海、江蘇、東北等地內遷三線職工27萬餘人,占重慶當時企業職工的1/4以上。 1965年和1979年,中國三線建設重點控制鐵路工程川黔鐵路和襄渝鐵路相繼通車。 1975年,重慶主城區三線建設內遷而來的外來職工達到最高峰,總人數43.5萬人,占當時重慶市區人口的1/4。 1976年1月,四川省江津地區江北縣歸入重慶市,將綿陽地區的潼南縣劃入江津地區。1981年,江津地區更名為永川地區。 1983年3月3日,四川省永川地區8個縣併入重慶市 [49] ,重慶成為中國第一個享有省級經濟管理權限的計劃單列市。 [50] 至此,重慶面積23113.95平方公里,轄9區12縣。 重慶與 南亞 、西亞部分 示意圖 重慶與 南亞 、西亞部分 示意圖 1992年,重慶闢為沿江開放城市。 1996年9月15日,重慶市代管四川省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 [51] 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撤銷原重慶市。重慶直轄市轄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 [52] ;共43個區市縣,面積82402.95平方千米,3002萬人。 1997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政府機構正式掛牌。 [53] 重慶至此在歷史上第三次成為直轄市。 2009年1月16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確定為「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54] 2010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重慶國家中心城市的規劃和定位。 [55] 2010年6月18日,中國第三個副省級新區、中西部第一個國家級新區——兩江新區正式掛牌成立。 [56] 2017年3月31日,國務院批覆成立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 [57]

參考來源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