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采访 |
采访是由索尼影视娱乐有限公司制作的一部动作喜剧类电影,影片由埃文·戈德堡、塞斯·罗根联合执导,詹姆斯·弗兰科、丽兹·卡潘、塞斯·罗根等人主演。
影片讲述了《今夜胡闹秀》的主持人戴夫和制作人亚伦一起去朝鲜采访金正恩的故事。
2014年12月25日于圣诞节在美上映,首日票房突破百万美元,位列圣诞票房榜第15名。 2015年1月9日,《采访》获金酸莓奖最烂影片奖和最差男主角提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采访》 [1]
外文名称 《The Interview》 [2]
其他译名 《名嘴出任务》(台)/《刺杀金正恩》
类型 喜剧/动作
出品公司 索尼影视娱乐有限公司
制片地区 美国
发行公司 索尼影视娱乐有限公司
导演 埃文·戈登伯格塞斯·罗根
编剧 Dan Sterling、塞斯·罗根
主演 詹姆斯·弗兰科、塞斯·罗根、丽兹·卡潘、兰德尔·朴
片长 112 分钟
上映时间 2014年12月11日
对白语言 英语/朝鲜语
色彩 彩色
电影分级 R
imdb编码 1320827
剧情简介
男主角Dave Skylark(詹姆斯·弗兰科饰演)是一位美国脱口秀主持,和他的制作人Aaron Rapoport(塞斯·罗根饰演)经营着他们非常成功的明星八卦电视秀《今夜胡闹秀》(SkylarkTonight)。当他们发现北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正是他们节目的粉丝,于是他们决定对他进行采访,并试图成为官方授权的记者。Dave和Aaron准备前往朝鲜首都平壤,而当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招募了他们,这使得此次平壤之行的计划有了改变:他们两个也许是你最无法想象的,也是最没能力去刺杀金正恩的人选。
制作发行
发行时间
索尼在2014年12月24日将《采访》全片在网络上放出,与各大线上平台合作,观众可在Youtube网站以及Xbox、Googleplay以及索尼的网站s付费观看此片。
美国喜剧电影《采访》于2014年12月25日开始,在美国等63个国家/地区进行公映。
电影票房
电影《采访》上映第一天票房就突破了100万美元。在圣诞票房榜上,位列第15名。
2014年12月24日至2015年1月4日,在网上通过视频点播观看《刺杀金正恩》的次数达到430万次以上,收益超3100万美元。此外,美国内有580个独立影院正在上映该电影,通过影院获得的收益也达500万美元。
《采访》通过在线租售的方式获得4000万美元收入。北美票房仅为600万美元左右。电影将亏本3000万美元。
影片评价
正面评价
在美国,这个故事设定本身就搞笑至极,因为金正恩对于美国大众而言,相比作为一个真正的政治人物,他更像是一个互联网狂欢中的笑料。(美国《娱乐周刊》评论)
虽然《刺杀金正恩》不太可能成为一个时代最为突出的政治讽刺类型的影片,但它无疑是一个讨巧的,不受拘束的并且令人捧腹大笑的电影改编,并得到了沉闷多时的媒体与世界上最危险的独裁者之一的密切关注。罗根(Rogen)和戈德堡(Goldberg)即便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也没有收敛他们傲慢无理的幽默。当所有该说的与不该说的统统展现出来时,这部喜剧完成了它唯一的使命----娱乐观众。(IGN公司评)
《刺杀金正恩》尾声在佛朗歌(Franco)与罗根(Rogen)最后一记全垒打中展现的极强的幽默细胞和无畏精神,伴着低俗的笑点和尖刻的讽刺,达到了制高点。这是典型的美式幽默。然而罗根(Rogan)与戈德堡(Goldberg)能够仅仅通过把金正恩的名字替换为一个虚构的致力于破坏人权的独裁者的名字来拯救所有受惊的人吗?有可能。但我们依然要为有能力应对突发状况和抗衡独裁的恶人而奋斗。如果金正恩开不起玩笑,那么就将其打倒。(滚石杂志(Rolling Stone)评)
反面评价
这个反讽的故事反映了美国政府与美国社会的绝望。一部讲述刺杀外国领导人的电影,映射的是美国对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共和国和乌克兰的所作所为。(金正恩的非官方发言人金明哲(Kim Myong-chol)评论)
扮演金正恩的演员长相和举动与金正恩截然不同,这一点好笑。这只不过是三流电影,而因为朝鲜过度反应,却成了热门话题。(金成民评)
凭借吊人胃口的内容和对黑客事件的"炒作",《采访》受到不少美国观众的追捧。但不少影评人把《采访》评价为一部"低俗喜剧"。大多数观众认为它算不上一部佳作,是黑客事件让影片吸引了更多关注和观众。(新华网评论)
在一系列粗俗的言论,对于人体的偏见,激进的斩首行为,以及水气球风格之中,《刺杀金正恩》体现了好莱坞电影一贯对专制政权盲目过度地谴责。(《时代周刊》评)
"北朝鲜不可能侵入索尼公司系统窃取《刺杀金正恩》这部电影,否则平壤将会呼吁那些对邮件处理不当和对影片续集融资的索尼高管作出反应,而并非朝鲜人民。我看过这部电影,其实影片本身并没有过多值得谈论的,它就是一部还不错的喜剧而已。电影放映中我笑了几次,但也发现了制片中不太完善的铺垫。如果我是在电影院观看这部影片的话,我虽并不致中途离场,但很可能要打几个小盹。"(连线杂志(Wired)评)
《刺杀金正恩》得到了公司的一大笔专项拨款,但此番投资却被认为是极大的失败。虽然电视主持人摇身一变成为了自由战士这一桥段看上去比较新颖,但是牵强的笑料,俗套的情节和单一的爆炸效果所制造的场景变化造成观众眩晕还是给影片大打折扣。(美国好莱坞新闻前线(DeadLine)评)
《刺杀金正恩》既不十分有趣又不主题鲜明。当然即便你在过去的十年中曾看过使你深有感触的喜剧,其实它本身也并没有那么令人震撼。这使我忍不住要问,"罗根(Rogen)与戈德堡(Goldberg)所做的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可以称这部影片为一个象征着人身自由与言论自由的标志。但在其造成的种种争议后,就电影本身而言,如果你不是罗根(Rogan)和佛朗歌(Franco)的超级粉丝或影片真心的簇拥者,你一定会对本片失望至极。每个人都有选择影片的权利,但你真的没必要来观看这部偶尔搞笑,大部分为少年友谊的喜剧,这实在与影片先前承诺的富有煽动性的情节完全相悖。"(玛丽苏(The Mary Sue)评)
北朝鲜可以高枕无忧,至少片中美国的表现与朝鲜一样不尽如人意,讽刺的是共产粮食短缺问题。这出关于底层阶级新闻记者刺杀朝鲜独裁领导人金正恩未果的滑稽戏,以及包括袭击索尼公司的黑客与"和平卫士"(Guardians of Peace)在内造成的电影发布前的骚动,不会使得全球化的外交陷入瘫痪,而是通过恶俗的笑料给观众带来难以容忍的感受。虽然佛朗歌(Franco)与罗根(Rogen)的狂热粉丝为该片于圣诞夜上映提供了绿色通道,但对于其他大部分人而言,这是一个静候电影水刑的夜晚。(Variety评)
兰达尔帕克(Randall Park)在影片中所展现的自我怀疑与油腔滑调徒增了年轻独裁者这一角色的喜剧性。"我就是我,做最好的我"金正恩(Kim)在给了佛朗歌(Franco)一条狗作为礼物后说道。事实上,是佛朗歌(Franco)厚着脸皮扮的鬼脸误使我们承认他富有幽默感,并且整部电影的脚本基调从以讽刺或滑稽为前提变为了插科打诨。现实生活中,一个关于哪些能够导致遭受折磨而哪些不能的论题大热;而在电影世界里,不存在这一辩论,因为这部影片从头到尾就是对观影人的一种折磨。(华尔街日报评)
这场闹剧中确有不少笑料,其中不乏装模作样的采访人佛朗歌(Franco)和他的制作人罗根(Rogen)被CIA(中央情报局)所聘以刺杀金正恩。影片与约翰斯图尔特(John Stewart)的某一不太知名的"重要人士访谈"略有相似,原因是制片人相信多年前这一档节目还没有迎合大众的幽默,因而不会阻碍本片故事的讲述。佛朗歌(Franco)饰演的头脑简单并自称新闻记者的角色遭到了众多指责,因为这一人物完全夸大了真实世界中的讽刺效果。影片的目的不在于体现"卡通人物如何存在于现世",而是展现佛朗歌(Franco)以现有情景为代价所做的尽可能宽广的选择。问题是,何时金正恩(由Randall Park扮演)这一角色才能成为喜剧之中不是最为古怪的那一个呢?(福布斯杂志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