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郭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慢火烹茶,解读中国人骨子里的 “忠”与“义”。

拾遗明清历史、解读市井文化、大话经典名著……郭德纲带你品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观荣辱纷争、死走逃亡。

洞察人生,烛映世变,寓哲理于故事中,深入浅出。

老郭的智慧、热血和真性情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

郭德纲

相声演员,德云班主。天津人,生于1973年,自幼酷爱各种民间艺术,八岁投身艺坛。1996年创办北京德云社,说相声、讲评书、唱戏、拍电影、拍电视剧、主持电视节目。

原文摘录

人们总是习惯按照自己的所闻和理解去做出判别,而且每个人都很固执。他如果理解你,一开始就会理解你,他若是不理解你你说破天都没用,倒不如省下辩解的时间,去实现自身更大的人生价值,正所谓“渡人就是渡己,渡己亦是渡人”,这句话值千金。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挂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天别人摇扇我独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书评

首先要声明的是,对于郭德纲本人并没有什么异议,尽管这些年老郭忙着扩展商业版图、捧新人、上综艺、拍电影,真正投入到相声创作的精力并不多,并且相声也比不了京剧这种程式化很强的艺术形式,但是这些都并不妨碍观众对他的喜爱和追捧。我想,他应该是伟大的,至于他的伟大之处,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让观众形成了听相声要买票的观念;用孔庆东的话说,他是拯救了传统文化的民族英雄。老郭那些年,靠着皈依主流起家,又靠对抗主流走红,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他,似乎已经变得成熟练达起来,尝试着与主流保持着微妙的距离,娴熟地平衡着“名”与“利”的关系,比如上春晚。

再比如,写本书。

这是郭德纲的第二本书。

其实,相比起第一本《过得刚好》,这本《郭论》多少是有进步的。可是很显然,从“演员郭德纲”到“作家郭德纲”的转型多少还欠点火候。《过得刚好》是一种自传性的笔触,从年少学艺到三进北京,各种酸甜苦辣尽在其中。但是一个40几岁的人,再怎样颠簸坎坷的前半生,恐怕也难以撑起一部自传应有的篇幅,如果真的要把《过得刚好》中的干活抽出来,篇幅恐怕是比较寒碜的,所以全书中的“注水”现场随处可见,甚至还用上了“字不够,照片凑”的流氓套路。的确,对于郭老板本人,这种方式既是一种深入内心的自我总结,更是一种面向公众的自我呈现,让公众看到一个迥然于舞台上插科打诨抖机灵的文人形象——在一定意义上,这也是一种“自我曝光”的公关行为。由于职业原因,郭老板的文字水平比起一般艺人借枪手写就的三流自传还是很高的,但是《过得刚好》也只能界定为一本满足粉丝好奇心的快餐读物,比较适合睡前读几页缓缓神。

《郭论》脱胎于郭德纲自己在喜马拉雅的付费知识节目,这种出版模式源于梁冬、吴伯凡的《冬吴相对论》。《冬吴相对论》是国内起步较早且质量较高的知识对话类节目,如果当时的商业环境再成熟一点,在付费知识领域开风气之先的可能就不是罗振宇和脱不花了。《冬吴相对论》在不长的开播时间里一共出了2本书:《欢喜》《无畏》。由于这档节目本身思想性很强,加上录音稿的文字整理水平较高,可读性是比较强的。如果把这两本书作为一个标准,那么《郭论》很显然是不令人满意的。

作为一名专业的相声演员,郭老板的确是一位底蕴十足的杂家,历史、曲艺、民俗涉猎范围极广,漫道古往今来事,善断痴男怨女情。也是因为如此,全书跳跃感很强,缺乏一本书应用的系统性:前章说历史,后篇谈民俗。也不知编辑是智商掉线还是特意为之,尽管这样也不失为一种风格,但给人的阅读体验是杂乱失序的。

一部脱胎于音频节目的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文字转化过程中的二次创作。尽管没有经过研究考证,但听书和读书的用脑区域应该是有区别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全书创作的过程实在不应该简单粗暴地把录音转化为文字稿,甚至连音频节目中的口头语、每章节开篇的开场都没有经过必要的修饰凝练,实在缺乏对读者的基本诚意。

总的来说,《郭论》是一本有咀嚼无品味的快餐读物。写民俗,不如易中天的《读城记》《品人录》的深度,写历史,不如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的精妙。或许《郭论》是一档好的节目,但将它原原本本地转化为一部文字稿,绝称不上是一本好书。豆瓣8.6的得分,或许是有失偏颇的。

老郭说过很多话,是否身体力行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在“隔行不取利”这一点上,他是口是而心非的。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