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郭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郭玺
出生 1871年
张家口怀安县柴沟堡镇人
逝世 1930年
国籍 中国
职业 熏肉名家

郭玺(1871年-1930年),张家口怀安县柴沟堡镇人。 [1]

驰名全国的"柴沟堡熏肉"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而其中尤以"玺"字号熏肉最负盛名,它的创制人就是清末著名厨师郭玺[2]

熏肉名家

郭玺(1871年-1930年),张家口怀安县柴沟堡镇人。

驰名全国的"柴沟堡熏肉"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而其中尤以"玺"字号熏肉最负盛名,它的创制人就是清末著名厨师郭玺。

从业经历

郭玺出生于一个小商贩家庭,为了养家,他15岁时便开始学艺谋生。当父母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说:"万般皆不爱,就爱厨子行。"在旧社会,厨子是被人瞧不起的"下行道",因此,父母不同意,先后让他去学泥瓦匠、细毛匠,郭玺都没有坚持下来,最后父母不得已,才托人介绍他到柴沟堡的"兴茂店"商号当炊事小伙计。

郭玺学艺的第三年初,师傅因故离开,经理便让他挑大梁。又恰巧有人要大宴宾客,饭菜要求十分讲究。这时,郭玺慌了,他左思右想,猛然想到本堡厨行老前辈徐大福,于是决定请徐老来解燃眉之急。

徐大福见郭玺谦虚有礼,十分高兴,当即答应前去救场。那天宾客纷纷到来,品味美味菜肴,赞不绝口。郭玺也对徐大福佩服得五体投地,当晚就叩头拜师。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郭玺终于成为当地的名厨师。他烹饪精妙,

肴馔双成,菜肴烹调十六法,样样精绝。他最拿手的"罐菜"八大碗,妙手绝招,灵心巧制,令食者赞不绝口。

郭玺在烹调成名后,并不安于现状,而是打算将厨工烹调技艺用到熏制肉食上,超过当地熏肉名店"义盛源",创立自己的品牌。他22岁时,开起了"玺和元"肉铺。

经过长达三年的"观察"、"体味"与"品香"等一系列的试验,郭玺终于创制出色香味融于一体,别有风味,独具一格的"玺"字号熏肉。

独创优势

在创制过程中,郭玺博采众家特别是"义盛源"之长,然后用自己独有的烹调技艺,熔二者于一炉,创出腐三(焖、煮、煨)熏二(气、烟)的烹制法。他曾说:"我是厨师开肉铺,熏制的肉品必须是厨师的香和味。要与别家不同,让人一看、一闻、一品尝就知道是郭玺的熏肉。"由于郭玺的精心钻研,他的熏肉在与强手的竞争中常胜不败,以至于出现了"飘香熏肉知多少,惟有'郭玺(肉)'入万家"的局面。

郭玺烹制的熏肉皮烂肉嫩,表里一致,色泽鲜艳,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齿,不仅风味独特,而且营养丰富。据传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外逃时,路经柴沟堡进膳,对柴沟堡熏肉颇为赞赏。此后即被禧太后点为贡品。

郭玺聪明好学,自强不息,白手起家,成为怀安县民间能工巧匠中的佼佼者,也为肉食文化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作为全国特色名食,"郭玺熏肉"被载入《中国食品大词典》。

清官

郭玺(1434-1474) 字子瑞,今成武县城北五公里郭楼人。他少年丧父,非常孝敬母亲。性情忠直、重意气,明天顺八年中进士。开始被选为翰林院吉士,他办事严谨,作风清正。监局官吏,因与曹省有牵连,多无所畏惧,一直达到与主事分庭抗礼的地步。

郭玺刚到任理事,就有人从旁策划刁难,他便加以惩治,监局官吏为之慑服。他一心为公,从不做行私违法之事,即使有人托他行私,也均遭斥责。他往往一言决定,使大家折服。

为此,很受英宗重视,遂任兵部武库主事,后升补为员外郎。郭玺刚直公正、蜚声朝野。英宗曾把郭玺的名字写到御屏上,称之为"清介官"。

清道光22年(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的药火硝烟刚刚消散熄灭,柴沟堡颇有名气的"义盛源"肉铺在因故停业的五年后"东山再起",又开张营业。它祖传腐制,别有风味,绝招熏烤,更具特色

肉食香郁味醇,鲜嫩可口,品评屡列名优。它是本堡首屈一指的上乘肉店,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独占肉行之"鳌头"前后达七十年之久。

复业开张后,为重振祖业,永享名牌,它更殚精竭虑,苦心经营,精琢技艺,微调"秘方",制品好于当年,更上一层楼。因而义字号熏肉以质取胜,故位居榜首,名列前茅。

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时过54个春秋,它便被新创问世的"玺"字号熏肉所取代。于是久负盛名的"义盛源"便由此而丢失优势,"屈尊"居下。随之营业也逐渐不佳,每况愈下,而终于在清光绪34年(1908年)被迫关门歇业,从此一蹶不起。

事业的成功与胜利,属于拼搏奋进之强者,而在拼搏奋进中,有突破性的开拓与独创者,则更属于强中之强手。继"义盛源"而后,"玺"字号熏肉艰辛"崛起。"它以独特之"玺香玺味",夺魁取胜,称雄肉坛;并超越前先,覆盖一方;稳操胜券,历久不衰。

而且柴沟堡也因之受惠,知名度得以增高。

"玺"字号熏肉,是柴沟堡著名厨师郭玺于清光绪22年(1896年)创制成功问世,迄今已有近百年之历史。它风味迥异,色香俱佳,佐酒增醇,下饭添香,宴赠两宜,脍炙人口,因而名扬塞外,誉远华北。

由于技艺之"纯青"独到,制做工序繁复精细,肉经焖、煮、煨、嫩和妙手烹调,的确高人一筹,与众不同。皮焦红而柔韧,嚼之微"筋"有齿劲;肉松嫩而脂少,食之爽淡不见腻;柏香馥郁,熏味馋人;久存不腐,蚊蝇不恋。堪称烹调一绝,肉食奇葩。是肴中之珍馐,馈赠之上品。

席宴必备,膳食常随。群众饮馔由是而得以调剂丰富,北方肉食文化亦赖以溢彩增华。而且,如无郭玺烹调技艺成名于前,亦不会有熏肉飘异香于后,郭玺之功可谓大矣!其名绩虽未见之于经传,但盛誉却早已随肉香而远扬。郭玺有知,当亦颔首微笑于九泉。

在旧时代,一个出身寒微,无起码之文化i而又在"卑贱"的冷门行业中孤身奋进以成名,其含辛茹苦,可以想见;其呕心沥血,可想而知。现作"小记"以飨读者。

家穷励志为祖宗争光

清同治十年(1871年),才华横溢、一生自强不息的郭玺降生于柴沟堡一个小商贩之家。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其父郭万贵,每日肩挑"八股绳"叫卖于街巷,以微薄收入养家糊口。终年辛劳,难得温饱。"穷家寒门灾祸多。"从郭玺七岁起,其父穷愁劳瘁,一连几年卧病不起。举家无食,饥寒交迫,只得靠借债度日。

新春大节,左邻右舍欢声笑语,而他家老幼三代六口却以泪水伴着糠菜向旧岁告别。父母长年不解的眉结,双亲不时的呜咽和唉叹,以及全家常年饥馑待饱的"菜脸",给他稚嫩的心灵上留下惨痛的痕瘢,但也投下他长大后刚强自立和奋发有为之"灵光。"

特别是债主之催索,势利小人之白眼,更促使他身心早熟,狠下决心:"家穷不算穷,志穷才真穷。我家虽穷但志不短,我长大后一定要白手成家立业,靠本事吃饭,靠脸面和信誉做人。填饱肚子不借债,要让人正眼瞧,为郭家祖宗争气争光。

参考来源

  1. 郭玺 ,360搜索
  2. 郭玺 ,360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