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郭文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郭文魁 编辑 郭文魁,地质学家,矿床学家。他多年对中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西南区、长江中下游、南岭、胶东半岛、内蒙古等区的地质矿产,特别是金属矿产进行广泛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从事过全国地质矿产调查与科研的组织、管理工作,并对矿床学理论有重大建树,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他提出的“格架构造控矿学说”,“中国金属矿床三大成矿域和三大成矿旋回”理论及“金属成矿的渗浸和注浸作用”理论都是现代中国矿床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中文名 郭文魁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河南省安阳县 出生日期 1915年6月 职 业 地质学家,矿床学家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地质系 主要成就 中国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品 《某些金属矿床的原生分布及其成因问题》等 目录 1 个人简介 2 成长经历 3 地质研究探索之路 ▪ 北大与西南联合大学助教 ▪ 地质部门业务管理与研究工作 ▪ 地质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名誉理事 4 突出贡献 ▪ 金属矿化作用方面 ▪ 区域成矿方面 ▪ 区域成矿理论研究 ▪ 中国地质演化研究 ▪ 内生金属成矿图 5 社会评价 6 代表性论著


个人简介 编辑 郭文魁(1915年6月18日—1999年9月16日),字光甫。 1915年 6月18日生于河南安阳,逝于1999年9月16日。矿床地质学家。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 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1987年当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国土资源部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早年从事区域与矿床地质的调查研究,提出金属矿床的综合原生分带与矿化过程中氧、硫分压交替消长的新概念。提出中国主要矿产具有分期、分阶段、分矿种与分类型的基本特征以及在构造岩浆活动相对平静期间成矿的新见解。剖析西华山钨矿,阐明岩浆作用后期的渗浸作用与热液矿脉之联系;论证锡的终极来源为超镁铁质岩石,以及山金矿化与钾元素密切相关,在氧化还原条件下成矿。通过编制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在空间上将中国区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和滨及太平洋三大成矿域,在时间上总结出三大成矿旋回。近年提出金属成矿说。


成长经历 编辑 郭文魁出生于河南农村,幼年时期家乡饱经军阀混战之苦,从小学到大学为躲避战乱3次辍学,这更加激发了他努力求学,读书救国的决心。他对博物学知识很感兴趣,1930年,考入北平市立第二中学,选上英文理科班。1933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自二年级起一直是优秀生。1937年他以题为“北京西山玄武岩”的论文毕业,获理学士学位,留校任助教。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他随校辗转迁移,经长沙临时大学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1940年,郭文魁先在叙(府)—昆(明)铁路沿线探矿工程处,后在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工作。到1945年的5年间,一直在滇东、川西作地质填图与矿产调查,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步行于当时文化经济落后、土匪出没的高山深谷之间,既无可用的地形图,更无可供参考的地质图,但始终坚持野外工作。 1945年夏,郭文魁考取公费赴美国进修,经印度乘船绕道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途中适逢日本侵略者投降。9月初到美国,入联邦地质调查所金属矿产部实习金属矿的地质找矿,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地质系参加铁铜矿床野外调查与室内研究。由于成绩优良,他获得了美国联邦地质调查所的合格证书。正准备归国时,得到矿产测勘处通知,为配合长江三峡筑坝设计,派他继续留美实习坝基工程地质,并实习混凝土岩石学与土壤力学。学习中他深刻认识到水与基岩、土壤的相互作用,不仅可判别坝基的可行性,且可引用于流体成矿。1947年,郭文魁怀着报效国家的热情回到祖国,限于当时社会状况,虽然不能就其所学以实现自己对科学事业的理想,但仍力争进行实地调查。


地质研究探索之路 编辑 1949年春南京解放后,郭文魁被任命为矿产测勘处经济地质科长和中国地质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1952年,担任地质部321地质队队长;1954年,担任地质部地质矿产司有色金属处工程师兼副处长;1956年,调任资源计划司总工程师;1957年到地质部矿床地质研究所,先后任区域地质与矿产综合研究室、成矿规律研究室、第一研究室主任,并兼任全国区域地质测量指导组成员;1964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所长;1978年,调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领导小组组长。



北大与西南联合大学助教 1937—1939年,他在任助教的两年多时间里,除担任岩石学与矿床学的实习课程外,还从事专题研究。他在滇东首次发现了奥陶纪地层,并先后参与了云南易门铁矿及水胜铜矿的调查。1940—1945年,郭文魁在滇东、川西从事地质填图和地质矿产调查,对该区的地层、构造以及矿产作了调查研究。其间,他建立滇东北奥陶系和志留系较完整的剖面,发现了巧家中奥陶统鲕状赤铁矿层,对比并确认了滇中与四川红色岩层时代的一致性,论证了滇北(川南)海西运动早期古陆的形成,确认了滇东的构造格架及威宁弧形构造,并提出了迤东运动和曲靖运动,论证了四川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结晶分异累积成因,以及会理矮郎河花岗岩的生成时代。他怀着为祖国探宝的赤诚之心,率领一位助手和一名炊事员,经历千辛万苦,走遍了金沙江的主要流域,采集了10多箱岩矿、化石标本,完成了云南东北部与四川西昌、会理、盐边一带1∶10万地质矿产图,为该区地层、构造与矿产调查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



地质部门业务管理与研究工作 1947—1949年,郭文魁在中国南部进行了广泛的地质调查,首次发现了四川三叠系中的硬石膏层,论述了它们对油气的屏闭作用;发现了灌县马豆子铜矿,提出了其冷水交代成因;提出了四川平缓背斜及穹窿区的石油远景和广西右江第三纪生油层;论证了湖南资兴东江坝址的地质条件;分析了台湾甘蔗种植区的地下水条件。 1949—1952年,郭文魁在担任南京地质矿产专科学校教师的同时,主持了南京附近的矿产普查、山东招远的金矿调查和集(宁)白(城)铁路线的工程地质调查。他提出的南京九华山铁帽的远景,招远金矿深部矿体的存在与估算储量,以及多伦一带流沙对铁路的不利影响,均被生产部门所采纳。他首次在胶东古老杂岩群中区分出中生代花岗岩,其成果已被后来的工作所证实。 1952年以后,由于长期从事地质部门行政和业务管理工作,使郭文魁接触到地质科学的广阔领域,但他始终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研究各类矿产形成的基础地质条件方面。



地质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名誉理事 1979年起,郭文魁先后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名誉理事;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北京地质学会理事长;1983年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构造委员会委员并应聘为北京大学地质系和长春地质学院兼职教授;1985年兼任全国金矿地质领导小组成员;1987年兼任国家黄金管理局高级顾问,同年当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郭文魁在漫长的野外工作和科学实践中先后研究过铁、铜、铬、金等金属矿产和石膏、石油等非金属矿产的矿床地质,并就矿产的区域分布与区域成矿规律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金属矿床的综合原生分带与矿化过程中氧、硫分压交替消长的新概念;提出中国主要矿产具有多期、多阶段、多矿种与多类型的基本特征以及在构造岩浆活动相对平静期间成矿的新见解。近年来剖析西华山钨矿,阐明岩浆作用后期的渗浸作用与热液矿脉之联系,论证锡的终极来源为超镁铁质岩石,以及山金矿化与钾元素密切相关,在氧化还原条件下成矿。通过编制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在空间上将中国区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及滨太平洋三大成矿域,在时间上总结出三大成矿旋回。


突出贡献 编辑 郭文魁根据围岩蚀变及铁帽特征对铜矿峪、东乡、永平等铜矿的地质远景进行评价,并主持了内蒙古索伦山铬矿的最终评价研究,为地质勘探工作的部署提供依据。他对中国铜矿床类型与分布规律的研究成果,在全国第一届矿产会议上报告后,深得好评,长期为地质队参照引用。



金属矿化作用方面 在金属矿化作用方面,郭文魁依据多年实践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总结了金属矿床原生分带及其成因,提出在一个成矿期中内生金属矿化作用沿一定方向间歇性地持续演化的规律,以不同种类矿物群的大量晶出为标志分为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和碳酸盐4个主要阶段,而氧和硫相对含量的变化是导致上述沉淀序列的关键因素,且推定晚期的氧化环境系受地表水的影响。上述理论不仅在国内受到重视并取得很好的效益,而且还在国际矿床成因协会1964年于布拉格举行的第一届会议的岩浆期后矿床成因讨论会上宣读,得到与会者的热烈反响。 郭文魁还研究了外生金属矿化作用,分析总结了中国含铜砂岩、页岩的时空分布规律;探讨了矿床的生成条件。他指出,成矿的必要因素为:矿源区,造山或隆起后的相对平定阶段,潮湿转向干旱的过渡气候,地貌上既有高山的剥蚀又有适宜沉淀的平地。具有经济价值的矿床中铜的迁移富集多与成岩作用和成岩后的次生作用有关,包括大气降水与热液。这些认识的科学性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区域成矿方面 在区域成矿方面,郭文魁在亲自编制南岭有色稀有金属矿床规律图和合编中国铅锌矿分布图取得编制方法与程序经验的基础上,指导编制了1∶300万中国有色稀有金属成矿规律略图和分幅1∶100万中国成矿规律图。上述图件是曾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一套中国地质图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质找矿工作的部署有指导作用。1964年,他在北京国际科学讨论会上作了题为“中国主要矿产成矿条件的基本特征”的报告,从矿产所处的构造—岩浆—围岩和构造—古地理—沉积时代,精辟论述了中国内生与外生矿产的形成条件。提出在同一成矿区内的多期、多矿种、多类型特征和区域成矿的分带性,并就矿体距侵入体远近、矿化阶段和矿物组合变化划分了内生金属矿床的类型,并从中得出以下认识:成矿作用是在地质历史中构造的活动与相对稳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演化的;地壳活动为有用元素的分散迁移提供了必要条件,而相对稳定则有利于有用元素的聚集成矿;矿化作用的多期性与成矿的多阶段性。 这项研究成果为中国的区域成矿学开辟了道路,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区域成矿理论研究 “文化大革命”以后,郭文魁继续从事区域成矿理论研究,以长江中下游为例,解剖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旋回性,即在先期旋回中,随着钙碱性岩浆由中性向酸性演化,金属矿化由铁转为铜,最后是钼、钨;后期旋回中,随着碱钙性岩浆向碱性演化,金属矿产由铁向铜、金发展。而华南由铁、铜矿带转为钨、锡矿带似与地壳厚度相关,故推定金属来源分别为壳下与壳内。



中国地质演化研究 1978年末,郭文魁在曼谷举行的东南亚第三届地质矿产会议上宣读了论文“中国地质演化概况”,提出中国大陆以东西向的古中国地台为中轴向南北增长,特别是向西南与东南逐步发展,大陆上隆起与坳陷规律性的相伴而生主要为地壳均衡作用所致,而在特定条件下大陆还可解体为海槽。这些论点受到了与会者的重视。他在1980年第二届全国矿床会议上作了题为“中国东部成矿域及成矿期的基本特征”的报告,提出成矿作用以中朝地块为核心对称地向外演化为不同矿产组合,并可分为东北、华北及华南3个成矿省;金属成矿主要受近东西向的隆坳带与近南北(北北东)向深断裂带的“格状骨架”构造控制,而在两组构造交切处往往是矿产密集的矿汇。1981年他在第一届全国区域地质与成矿会议上首次提出金属成矿的渗浸与注侵作用。1982年在苏联第比利斯举行的第六届国际矿床成因协会会议上以西华山钨矿为例,阐明了从岩浆后期粒间浆液渗浸到热水矿脉形成的金属矿化作用进程。1984年他在莫斯科举行的第27届国际地质大会和广西南宁召开的国际锡矿地质讨论会上,宣读了有关山金和锡的成矿论文,指出了金的丰度虽对山金成矿有影响,但决定因素是热水溶液的地球化学性质;以实际资料向主张锡与壳源酸性岩有关的经典理论提出挑战,认为锡的最终来源是超镁铁质的幔源物质。



内生金属成矿图 20世纪80年代,郭文魁主持编绘了1∶400万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并撰写了数十万字的中英文《中国内生金属成矿说明书》,从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容矿岩石、金属组合以及金属元素性状等综合讨论了金属成矿的规律性,将中国金属成矿作用划分为三大成矿域及三大成矿旋回。此项研究成果获1987年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社会评价 编辑 郭文魁从事地质工作60余年,为中国的矿床地质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强调实践,勇于创新,成果累累,著述甚丰;同时为培养更多的人才,呕心沥血,辛勤耕耘,堪称地学界一代楷模。


代表性论著 编辑 1、KuoWen-Kuei,Geology of Eastern Yunnan,Contri Econ Geol 保 1944,1:65~68 2、郭文魁,论安徽铜官山铜矿成因,地质学报,1957,37(3):317~322。 3、郭文魁,某些金属矿的原生分带问题,地质学报,1963,43(3):247~270。 4、郭文魁,中国主要矿产成矿条件的基本特征,科学通报,1965,15(3):163~173。 5、郭文魁、常印佛、黄宗轲,中国主要类型铜矿成矿与分布的某些问题,地质学报,1978,52(3):169~181。 6、郭文魁,西华山钨矿床的金属矿化作用——一个与岩浆后期渗浸联系的热液矿脉之实例,矿床地质,1985,2(2):1~14。 7、郭文魁,中国内生金属矿床成矿图(1∶4,000,000)说明书,地图出版社,1987。 8、Guo,Wenkui,The Problem of Tin Metallogeny,in C S Hutchison (ed),Geology of Tin Deposit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Springer-Verlag,Berlin,1988 9、Guo,Wenkui,Significant Geological Features of Vein Gold Metallogeny in China,Global Tectonics and Metallogeny,1989,3(2~3):9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