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郭应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郭应时

来自客车网 的图片

郭应时,男,1985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汽车专业;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教授[1]。现任,长安大学兴华学院院长[2]

从事车辆工程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讲授汽车车身设计、汽车理论、汽车试验技术和人机工程学等十余门本科课程和汽车试验学?汽车人体工程学等6门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以及汽车人机工程、车辆主被动安全性、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出版教材2本,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国家及省部的课题2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 -- 长安大学兴华学院院长

出生地点 -- 辽宁凌海

国籍 -- 中国

职业 -- 长安大学科技处处长

毕业院校 -- 吉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

主要成就 -- 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

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

汽车人机工程、车辆主被动安全性,电动车辆技术,道路交通安全技术,企业管理

主持或者承担的项目

1.广东省交通厅科技项目:交通行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术培训教材编写,2006.7~2006.12,项目负责人;

2.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连续长大下坡路段安全保障技术研究,2004~2007,子项目负责人;

3.参加交通部"十一五"交通发展重大课题研究项目:公路交通安全保障规划研究,2003.1~2003.9;

4.参加交通部重点项目:2001~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行业政策--道路交通安全政策研究,成果作为国家政策已颁布实施;1999.12~2000.6;

5.参加交通部重点科技项目:道路运输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研究, 2002.7~2003.10;

6.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关于汽车驾驶员安全车速控制模式的研究,2003.1~2005.12;

7.参加广东省交通厅科技项目:广东省交通行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2005.8~2006.2,项目负责人;

8.参加校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网络的中小型汽车生产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 1999.12~2002.12;

9.参加交通部重点科技项目:汽车运输企业运输生产安全管理机制及事故预防的研究,成果被鉴定为国内领先,并作为交通行业管理规范性文件颁布,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999.7~2002.12;

10.参加河南省交通厅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河南省公路交通安全改善研究, 1997.1~1998.12;

11.参加陕西省交通厅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陕西省公路交通安全改善研究, 1996.6~1998.8;

12.参加交通部重点科技项目:国产客车高速操稳适应性及其对策研究, 2000.10~2002.10;

13.参加陕西省科委科研项目:"DHY70型水泥路面多功能养护机械研制与开发" ,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14.交通部重点科研项目:"JS6820系列高速客车的研制与开发",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江苏省交通科技进步一等奖";

现在主持或者承担的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同交通环境下驾驶员视觉搜索模式研究, 2007年1月~2009年12月;

2.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山区公路营运客车安全技术研究,2006.11~2008.10;

3.江苏省交通厅科研项目:江苏省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体制与政策研究2006.7~2007.6;

4.江苏省交通厅科研项目:江苏交通部门安全监管规范研究,2006.5~2007.10;

出版专著教材和发表论文代表作

著作:

1.《汽车试验学》,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年6月,第1主编;

2.《汽车技术法规与标准概论》,陕西科技出版社,1998.5,参编;

论文:

1.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预测模型,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7年8月,Vol.7,No.4

2.通道宽度对驾驶员动态视觉和操作行为的影响,中国公路学报,2006年9月,Vol.19,No.5(收入EI检索)

3.鼓式制动器瞬态温度场数值模拟计算,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5月,Vol.26,No.3,(收入EI检索)

4.不同通道宽度条件下汽车驾驶员注视点分布规律,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6年6月,Vol.6,No.2,(收入EI检索)

5.鼓式制动器温升计算研究,汽车技术,2006年6月,第6期(总369期),

6.实验法求解鼓式制动器对流换热系数,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7月,Vol.26,No.4(收入EI检索)

7.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特性分析,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5月,Vol.23,No.5

8.农民出行的安全状况调查及存在问题分析,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第3卷,第3期,2005年9月;

9.道路交通安全保障规划研究,国际公路安全研究研讨会论文集,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2005年9月;

10.汽车驾驶员动态视觉规律的试验研究,国际公路安全研究研讨会论文集,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2005年9月;

11.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特性分析,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3卷,第3期,2004年9月;

12.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与事故特征分析,山西交通科技,第3期,2004年6月;

13.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的标准化管理, 交通标准化,2004(4);

14.道路安全审计及其应用,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5卷,第4期,2005年7月(收入EI检索)

15.道路安全审计应用研究,广西交通科技,2003年2月;

16.A Study of TCT of the Zhengzhou Yellow River Highway Bridge,Journal of EASTS,Vol.4,No.5;

17.汽车的综合技术水平对高速行驶安全的影响,陕西汽车,2001年第3期,2001年9月;

18.关于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政策框架的探讨,交通运输工程学报,Vol.1,No.1,2001.3;

19.私人汽车购买意向预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Vol.20,No.3,2000.9;

20.事故现场勘察数据与分析再现需要数据间的转换实现,交通与计算机,Vol.18,No.2,2000.4;

21.半被动悬架系统非连续模糊控制的模拟分析,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Vol.20,No.2,2000.6;

22.Study of Guarantee System on Road Traffic Safety, Journal of EASTS,1999.9,THE 3RD CONFERRENCE OF EASTERN ASIA SOCIETY FOR TRANSPIRTATION STUDIES, Taipei, Taiwan, September 15-17, 1999. ;

23.半被动悬架系统非连续模糊控制中控制器的建立,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Vol.19,No.3,1999.9;

24.汽车非对称正面碰撞过程的模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Vol.19,No.2,1999.6;

25.连续模糊控制方法在半主动悬架系统中的应用,中国公路学报,Vol.12,增刊,1999.6;

26.汽车轮胎理论模型的分析,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Vol.18,No.2,1998.6;

27.探讨考核客车抗滚翻强度的方法,客车技术与研究,Vol.20,No.2,1998.6;

28.影响高速公路运行安全的汽车整体技术水平,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Vol.18,增刊B,1998.6;

29.提高中国道路交通总体安全水平的物质保证,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Vol.17,No.2,1997.6;

30.论客车被动安全性,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年会1996年论文集,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10;

31.高等级公路和客运的发展,客车技术与研究,Vol.18,No.1,1996.3;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学会1995年年会宣读,1995.11,

32.座椅安全带及其使用,汽车运输,1993.,No.11,1993.11;

33.客车座椅安全带的人体工程学分析,汽车运输研究,Vol.11,No.4,1992.12;

34.旅游客车造型设计方法的探讨,西安公路学院学报,Vol.12,No.4,1992.1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