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郢门秋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郢门秋怀》
]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郢门秋怀》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这首诗可能是李白流放夜郎时所作。[1]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隐居的向往之情,也蕴含了对光阴易逝,人生短促的慨叹。

作品原文

《郢门秋怀》[2]

郢门一为客,巴月三成弦。朔风正摇落,行子愁归旋。

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

清旷谐宿好,缁磷及此年。百龄何荡漾,万化相推迁。

空谒苍梧帝,徒寻溟海仙。已闻蓬海浅,岂见三桃圆。

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终当游五湖,濯足沧浪泉。

词句注释

⑴郢门,即荆门也。唐时为峡州夷陵郡,其地临江,有山曰荆门,上合下开,有若门象。故当时文士概称其地曰荆门,或又谓之郢门。西通巫、巴,东接云梦,历代常为重镇。

⑵吴均诗:“别离未几日,高月三成弦。”

⑶《楚辞·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刘向《九叹》:“日杳杳以西颓。”

⑸《后汉书》:仲长统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⑹梁昭明太子《陶靖节集序》:“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

⑺《庄子》:“若人之形,万化而未始有极也。”

⑻吴均诗:“欲谒苍梧帝,过问沅湘姬。”

⑼《十洲记》:蓬莱山,对东海之东北岸,周回五千里,外别有圆海绕山。圆海水正黑,而谓之冥海也。无风而洪波百丈,不可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九天真王宫,盖太上真人所居,惟飞仙能到其处耳。

⑽《神仙传》:麻姑云:“向到蓬菜,水又浅于往日。”

⑾《汉武故事》:东郡送一短人,长五寸,衣冠具足。上疑其精,召东方朔至,朔呼短人曰:“巨灵,阿母还来否?”短人不对。因指谓上:“王母种桃,三千年一结子,此儿不良,已三过偷之。失王母意,故被谪来此。”上大惊,始知朔非世中人也。

⑿江淹诗:“倚剑临八荒。”

宋之问诗:“扪心空自怜。”

白话译文

来到荆州客旅,到今天已经一个多月了,月亮也变换三次姿势——上弦下弦,如同小船来回荡。

现在北风正紧,树木落叶萧萧,出门在外不容易,想回家了。

山外的太阳是那么遥远,江上的天空是如此空旷,没有依靠的感觉真不是好滋味。

洞庭湖水使人着迷,秋归的大雁也乘着云雾来到潇湘洞庭。

这里幽静清旷,是个修真养性的好地方,我的爱好经历多年也没有改变。

人生百年,变化万千,绵绵不断。

此行既没有寻找到仙人,也没有感受到舜帝灵魂的昭示。

沧海桑田,你可见到海水变浅?你可见到王母的仙桃已经成熟了三回?一回就需要经历三千年!

仙人在那里?找你找得太辛苦,扪胸倚剑,仰天长叹,顾影自怜。

我仍然要游走遍大地,游遍江河湖海,做个自由的隐士,濯足沧浪。

文学赏析

诗题的意思是在郢门这个地方遇上了秋天而抒发胸中感想。此诗共二十句,除了尾联两句,其余都是对仗,所以这是一首入律的诗歌。诗中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对隐居的向往之情,也蕴含了对时光易逝,人生如白驹过隙的慨叹,情感基调比较悲凉。

有人认为,也许是在李白年轻时候,拜见荆州刺史韩朝宗以后,因为不得举荐而灰心,而产生出归隐的思想,从而挥笔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也有可能是李白刚刚出川到达荆州时候就产生了思乡的情绪,“巴月三成弦”,总之,长期在外干揭游说的生活是很辛苦的,没有坚强的意志与雄厚的财力是难以支持的。

作者简介

李白[3](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无确说。但一般认为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为其故乡。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4]

视频

康震:大诗人李白的气韵与风采

大诗人李白

参考资料

  1. 《郢门秋怀》 古诗文网
  2. 《郢门秋怀》 诗词文句网
  3. 李白简介 古诗文网
  4. 「李白」诗词全集(982首) 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