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郑小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郑小驴,原名郑朋,1986年出生于湖南隆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作协签约制作家。现任《天涯》杂志编辑。

在《收获》《人民文学》《十月》《山花》《花城》《天涯》《今天》《上海文学》《江南》《文艺风赏》《天南》《芙蓉》《名作欣赏》等刊物发表小说一百万余万字,《鬼节》《不存在的婴儿》等部分作品译介至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美国《Words WithoutBorders》等杂志。鲁迅文学院十五届高级青年作家班学员。

著有小说集《1921年的童谣》《痒》《少儿不宜》,长篇小说《西洲曲》。《深圳特区报》《方圆》等报纸杂志专栏作家。获26届湖南青年文学奖、第5届毛泽东文学奖、首届希望杯·中国文学创作新人奖、上海文学新人佳作奖等多项。获1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提名(2013),首届腾讯书院文学奖年度新锐作家提名(2013),入选潇湘晨报2013年度十大风尚文艺人(文学类)。

代表作《少儿不宜》、《1921年的童谣》、《鬼节》、《西洲曲》等。

郑小驴
郑小驴
原图链接 来自360网
出生 1986年
中国湖南省隆回县  
职业 作家
知名作品 《少儿不宜》、《1921年的童谣》、《鬼节》

 

外界评价

​ 少儿不宜,2014年,安徽文艺出版社 少儿不宜,2014年,安徽文艺出版社 郑小驴非常年轻,今年才25岁,他在一家文学杂志做编辑。他写这篇《鬼节》时大概是22岁。他的短篇小说我读了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还这么年轻,小说就写得如此老练,并且在字里行间透出一股黑沉沉的力量。

他对人心的洞悉深而冷静,但你能感到他有一颗敏感的心。我认为他的最好的短篇,可以同我国伟大的先辈作家鲁迅的作品媲美。现在刊登的这篇《鬼节》应该可以算作他的代表作。这篇作品显示了他的惊人的独特的才华,我感到这位青年作家前程无量。

--残雪在2011年《Words WithoutBorders》的推荐语

郑小驴的小说富有痛感,有心灵的紧张、沉重、燃烧,有土地和历史的坚实依托,离衰而不伤的诗学大道已不远。

--韩少功


读了他的小说,我大吃一惊:作为最年轻的一代作家,他对小说叙事的理解、文字的老到和整体掌控小说节奏的能力,都显示了他小说创作的巨大潜能。他的文字功力和叙事才能让我难以忘记。他改变了我对80后这代人不应有的判断。

--评论家孟繁华

郑小驴是一位很有潜力的80后青年作家,他于2009年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1921年的童谣》,显示出他颇有实力的创作状态。2009年,郑小驴有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如《枪声》、《秋天的杀戮》在《十月》、《花城》上面发表,引起评论界的关注。郑小驴的小说有相当好的小说意识,能把故事叙述得有声有色,刻画人物也很有力度,显示出80后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新型经验。

--北大教授陈晓明

郑小驴的小说一直是中国小说,在他的小说里,本土是最为坚实的基础。然而,郑小驴的文本拥有强劲的实验性,这使得他的小说又显得十分生动。他的小说充满活力,假以时日,郑小驴当有相当可观的前景。

--作家毕飞宇

疏远时尚,亲近经典,这是郑小驴文学写作的最鲜明的特点,也是他最可贵的精神品格。他的小说叙述里,我们可以发现,郑小驴决不像有些作家那样匍匐在地下,陷在现实的泥淖里,他的心是飞翔着的,他的精神是特立独行的。他是一个思想的叛逆者。

--评论家 贺绍俊

郑小驴是懂小说、写小说的天才,他懂小说的密码,同时不附和世事的喧嚣,深知文学的金线标准在哪。

--作家阿乙

获奖情况

《上海文学》中环杯新人佳作奖(2009年);

获26届湖南省青年文学奖 1921年的童谣,中国社会出版社 1921年的童谣,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2年);

首届希望杯·中国文学创作新人奖(2013年);

第5届毛泽东文学奖(2014年);

获1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提名(2014);

首届腾讯书院文学奖年度新锐作家提名(2014);

入选潇湘晨报2013年度十大风尚文艺人(文学类);

获第二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短篇小说奖。

授奖词

郑小驴是80后作家中的一个异数,他的写作独具一格,不追随大众,不仅有着良好的艺术天分和广阔视野,而且不乏自由独立的思考精神。他的小说一部分倾向于新历史小说,表达了年轻一代人对过去特殊年代的立场和见解;另外一部分则贴近现实,以触摸大地的姿态,书写普通人在新世纪现实与精神面前的双重焦虑以及个体命运的遭遇与变迁。他的作品结构精致,寓意深远,语言清新灵韵,舒缓自由,具有湘西遗风。他善于捕捉一些细微的、不为人察知的细节来表达对社会、人性的深度思考以及对"自由"和"公民"的理解,阐明对权力逻辑的否定态度。他的文风沉郁顿挫,意境幽深,引人深思,具有知识分子的传统担当和悲悯情怀。

作为80后作家里的后起之秀和最年轻的青年文学奖得主之一,他以扎实的文学准备功底和务实低调的作风,取得了颇丰的创作业绩,成为80后新活力作家群里的佼佼者。我们相信他的创作天地会越发宽广。


--26届湖南青年文学奖授奖词


第五届毛泽东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奖项授予郑小驴的短篇小说《少儿不宜》。

青年作家郑小驴用敏感的笔触,捕捉着在这个热切的躁动的国土上变迁的每一种现实。小说写出了理想缺失的青年一代的迷惘,成功塑造了一个"游离"者的形象,使得"少儿不宜"这一为日常意义遮蔽、显得质朴暗淡的标题在新含义的擦拭下突然焕发出了陌生化的神采。在修辞上,小说呈现了繁复、意象、诗意、隐喻之美,有着"传统的形式,现代的意蕴"。在当前所处的环境中,游离的悲剧存在着普遍意义,在个人幸福被消费大潮裹挟、少数富人阶层侵占绝大多数财富的,真正"少儿不宜"的资本全球化时代,悲剧的结局在前面等着他们。


--第五届毛泽东文学奖授奖词


郑小驴有着同龄人少有的少年老成和写作韧性,他试图将现实关切、艺术探索和青春情怀融为一体,形成一种专属于自己的风格。在他的一系列短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青年作家从与世界的对抗转向了对生活的反思,从锐利的思索转向了对人物的体察,从技巧的成熟升华为文学观念的成熟。这些脚踏实地的进步,也为有志于从事严肃文学写作的年轻作家做出了榜样。

--第二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 授奖词


出版目录

小说集:

《1921年的童谣》(2009年,中国社会出版社); 西洲曲,人民文学出版社 西洲曲,人民文学出版社

《痒》(2013年,河南文艺出版社);

《少儿不宜》(2014年,安徽文艺出版社);

长篇《西洲曲》(2013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作品目录

豆瓣阅读:

《你知道的太多了》(方圆杂志专栏集锦)

《云南好色记》(深圳特区报,都市时报专栏集锦)

《青灯行》

痒,河南文艺出版社 痒,河南文艺出版社

《不存在的婴儿》

外界报道

湖南80后作家郑小驴长篇《西洲曲》研讨会在京举行


敦煌采风照 敦煌采风照

红网北京11月7日讯(记者 彭玲玲)11月6日,湖南80后作家郑小驴长篇小说《西洲曲》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会由北京作家协会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举办,北京作协秘书长王升山主持了会议。贺绍俊、白烨、孟繁华、陈晓明、陈福民、解玺璋、徐坤、邱华栋、宁肯、王德领、李林荣、付艳霞、杨庆祥、石一枫、岳雯、霍艳、鲍尔金娜、彭扬等20余位作家、评论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对这部作品的看法。

《西洲曲》是郑小驴的长篇处女作,初稿完成于2009年,那一年他23岁。该作先后修改了6次才最后定稿,直到4年后才迎来出版的机会。责任编辑程天翔看后坦言:"从他(郑小驴)的作品里,能够看到中国文学的未来。"与会者认为,郑小驴对小说叙事的理解、文字的老到和整体掌控小说节奏的能力,皆显示了其在创作上的巨大才华。本书题材事关计划生育政策,但难能可贵的是,郑小驴并没有将矛头直指计划生育,而是从高处出发,让小说里的人物在矛盾冲突中自己去寻求、反思计划生育对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在小说的角色设置上,深思熟虑,力求真实地反映出了人性的复杂面,表现手法深邃而细腻。这种内心的挣扎和思辨,将小说的境界拔高了一个层次。

近年来,郑小驴在创作领域成绩斐然,先后获得湖南青年文学奖、上海文学新人佳作奖等奖项,在文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作家残雪曾给予高度评价:"他的短篇小说我读了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还这么年轻,小说就写得如此老练,并且在字里行间透出一股黑沉沉的力量。"毕飞宇也说,"假以时日,郑小驴当有相当可观的前景"。谈到本书,评论家白烨认为,它"既不同于沈从文牧歌式的《边城》,又有别于莫言挽歌式的《蛙》,在作者看取人生的眼里和描绘生活的笔下,充溢着的显然是属于一代新人的底气、元气与生气。"

疏远时尚

谈郑小驴的小说

贺绍俊 郑朋好友贺绍俊 郑朋好友贺绍俊

"80后"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词语,自然是特指出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批年轻作家的文学写作,郑小驴当然属于这一范围之内,然而如果我们想当然地把郑小驴的小说当成"80后"文学来阅读的话,很可能我们反而读不出小说的独特价值来。

疏远时尚,亲近经典。这是郑小驴文学写作的最鲜明的特点,也是他最可贵的精神品格。

"80后"成长在新的时代,整个社会的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都发生的根本性的改变,他们多少带有新新人类的特征,他们在崇拜时尚的文化语境中完成他们的成人礼,这决定了他们是追逐时尚的。郑小驴尽管也是"80后",但他对时尚保持着疏远的姿态。因此他的小说基本上不是许多"80后"所痴迷的青春写作。郑小驴的内心却驻扎着文学精神,他知道时尚是一道腐蚀剂,因此他疏远时尚,而是对历史和知识感兴趣,对时尚背后的黯淡的现实感兴趣。他所感兴趣的东西恰恰是能够构成文学质地的原材料。

亲近经典体现在他以文学精神为标准,不拒绝中外文学一切有益的养分。从他的作品里,总是能感觉到各种文学经典的影子在他的笔下隐隐地跳动着。大量的阅读,决定了他不像有些"80后"断然以彻底否定的态度对待过去的文学传统和文学经典,因此他的写作与传统以及经典连接上了,他就能够站在一定的文学高度去处理自己的现实经验。从他的小说叙述里,我们可以发现,郑小驴决不像有些作家那样匍匐在地下,陷在现实的泥淖里,他的心是飞翔着的,他的精神是特立独行的。他是一个思想的叛逆者。

他虽然亲近经典,但他并不迷信经典;他从经典中吸取养分,但他不被经典牵着鼻子走,因此在"80后"作家群体中,他像一个另类。他走的是延续文学传统的道路,但他在学习和延续的过程中总是让思想上的叛逆保持着张力,他的叛逆精神就像是一张绷紧了的弓,随时都有可能让弦上的箭射将出去。

可以说,郑小驴是一位虔诚的文学探索者,这本小说集《痒》收入了郑小驴近些年来创作的十余个中短篇小说,我相信读者会在阅读中获得某种惊喜,因为小说中的异质性非常突出,这也有理由使我们对郑小驴的未来充满期待。郑小驴说过这么一段话:"写作终究是件漫长的事情,就好比马拉松赛跑,80后这一代里,是曾有过一批人跑得很快,但是我想文学并不是百米冲刺,拼的是耐力和能否熬得住一万米过程中的寂寞。我想我还在路上,并将永远在路上,而文学,本就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事。"

我对他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