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郑大进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郑大进府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郑大进的府邸和故居,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玉滘镇山美村。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揭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揭东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郑大进生于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历任大名府、河间府同知,正定知府,按察使布政使,两淮盐运使,浙江按察使,贵州布政使,河南、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官至直隶总督,后加授太子少傅衔,乾隆四十七年十月十九日病逝,乾隆帝御制墓碑,亲撰碑文,赐祭赐葬,追谥为勤恪。

中文名称 郑大进府

地理位置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玉滘镇山美村

占地面积 3000多平方米

建造时间 明、清

景点介绍

郑大进的府第——郑大进府,就坐落在的揭阳市揭东区玉滘镇山美梅岗山下。分为旧府、新府两座:老府始建于明代,是郑氏祖居(府前有象征郑大进以及郑氏先祖官阶品级的石狮和旗杆夹石);新府位于山美村南侧,建于乾隆年间,属官方建筑,占地面积约10亩,现存主体建筑3000多平方米。郑府依山而建,府前有威武的守门狮、宽阔的地埕、象征“五世大夫”品级的旗杆斗座、清碧的池塘、蜿蜒的枫江;主座坐北朝南,大门书有“大夫第”三字,有三进厅、东西两火巷,正厅悬挂“瑞凝天姥”匾,是乾隆三十五年江南怀宁拔贡、揭阳县知县萧应植题赠;府后原有花园、书斋,现已损毁或建成民宅。府内保存有清代名家绘制的郑大进及夫人画像。1990年原揭阳县人民政府公布郑大进府为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6月23日,郑大进府研究会在郑大进府成立,郑大进府的修缮与郑大进研究工作受到地方党政和各界的高度重视。2014年,郑大进府被列为揭东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确立郑大进府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

人物简介

郑大进(1709~1782),字誉捷,号谦基,又号退谷,谥勤恪,潮州府揭阳县梅冈都山美村(今揭东区玉滘镇山美村)人。清雍正十三年(1735)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1] 。历任知县、同知、知府、山东按察使、布政使、两淮盐运使、湖南布政使、贵州布政使、河南巡抚、湖北巡抚等职。乾隆四十六年授直隶总督,加太子少傅衔,诰授资政大夫、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例晋荣禄大夫、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郑大进为官关心民生,勤政爱民,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有才华、有经济头脑,而又是很有改革精神的实干家。“凡经七省,遭遇盛明”;“旌节所至,率多建白(建议)”。所以深得皇上倚重,“累膺疆寄”,在各地任上都做了不少有利于生产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的工作。他73岁去世,史载乾隆帝“御制墓碑,赐祭赐葬,追谥勤恪”,可见他受到器重的情况。

文化价值

世有千年池厝渡,人无百年郑大进”是潮汕人家喻户晓的劝和名言。这句名言出自清代廉吏郑大进之口[2] 。他的家乡山美乡人与邻乡池厝渡人素来不睦,清乾隆年间,郑大进回乡省亲时,乡亲们找郑大进出面,想借郑大进的官职报复,郑大进说:“强弱之不敌,父老所知也。世有千年池厝渡,而无百年郑大进。奈何修怨以害子孙乎!”两乡人都敬服郑大进为人,从此两个乡村相安无事。郑大进历史精神文化,对当代建设和谐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参照意义,而郑大进府是记载这位传世贤士的物质载体,其遗址弥足珍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