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召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鄭召龍 | |
---|---|
出生 |
1979年5月 大興安嶺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農民 |
知名於 | 現任十二屆全國青聯副主席、黑龍江省出席黨的十九大代表、 共青團黑龍江省第十四屆委員會副書記、常務委員。 |
鄭召龍,男,漢,1979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高中學歷,大興安嶺加格達奇白樺鄉雙合村農民。現任十二屆全國青聯副主席、黑龍江省出席黨的十九大代表、 共青團黑龍江省第十四屆委員會副書記、常務委員。
人物履歷
2017年5月3日,第十二次黨代表大會選舉選舉為黑龍江省出席黨的十九大代表。
2018年4月27日,當選為共青團黑龍江省第十四屆委員會副書記、常務委員。
人物事跡
1994年,18歲的鄭召龍高中畢業回家務農,發現大興安嶺晝夜溫差大、土質肥沃,種植的馬鈴薯薯形好、品質高,種薯在全國供不應求。他便刻苦鑽研,先後10次赴省農科院充電取經,在家裡成立了臨時學校,舉辦馬鈴薯技術培訓班20餘期,培訓農民2000多人次。
2011年12月成立了雙合村合興馬鈴薯專業合作社,開始了全村馬鈴薯產業化經營。全作社從最初只有4-5戶,發現到現在的70餘戶,占全村總戶數的80%,
2014年種植馬鈴薯面積達8000畝,產品銷往哈爾濱、山東、河南等地,供不應求,純收入800萬元,社員人均收入增加4000元。合作已初步形成"基地培育→良種供應→科學種植→規模經營→收貯銷售"為一體的服務體系。
人物榮譽
2015年7月,全國青聯十二屆全委會在京舉行,當選為十二屆全國青聯副主席。
2017年5月3日,黑龍江省第十二次黨代表大會舉行,選舉鄭召龍為出席中共十九大的黑龍江省代表。
2006年黑龍江省星火科技帶頭人。
2008大興安嶺地區勞動模範
2012年黑龍江省勞動模範稱號。
鄭召龍致富的道路會越走越寬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這無疑給農民朋友吃了一顆「定心丸」,讓他們可以放心加大對土地的投入了。
連日來,黨的十九大代表、大興安嶺地區加格達奇區白樺鄉雙合村黨支部委員、團支部書記鄭召龍家裡一直歡聲笑語不斷。
「能夠這麼近距離地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是我今生最榮耀的事。到現在為止,我的心潮依然澎湃,久久不能平靜。十九大報告氣勢磅礴,可以說字字千金,高屋建瓴,引領未來。
我是身在農村的黨代表,傳黨情、聽民意、解難題、辦實事,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黨的十九大代表,我首先要帶頭學習,帶頭宣傳貫徹十九大會議精神。」11月2日一大早,鄭召龍正在家裡向許春香等幾位村民介紹黨的十九大盛況和報告學習心得。「通過召龍的介紹,我們對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的政策更有底了,心裡別提多高興了。有了中央的這個好政策,我們能夠放心種地了,明年我們還要再多租幾畝地來種植馬鈴薯新品種。」許春香告訴記者。
參會後回到家鄉,鄭召龍便馬不停蹄地開展宣傳。10月27日中午,剛剛回到加格達奇,鄭召龍顧不上休息,當天下午就在區委區政府會議室向300多名黨員幹部介紹了黨的十九大盛況。隨後幾天,他又相繼到白樺鄉、大興安嶺日報社、地委辦、武裝部、地區團委等單位向黨員幹部們宣講十九大精神。
身兼全國青聯副主席和村裡帶頭致富年輕人雙重身份的鄭召龍,如今渾身充滿了幹勁。他說:「農民靠『自給自足』的時代已經遠去了,只有知識和創新才能圓新時代農民致富的夢想。」1997年,18歲的鄭召龍高中畢業,回家幫助父母和兄長務農。雙合村人均只有幾畝地,碰到好的年成,全家一年的收入也就兩三千元錢,除去日常開支所剩無幾了。善於觀察的鄭召龍發現馬鈴薯種薯價格高,大興安嶺冷涼的氣候又適合種,他就開始了馬鈴薯種植,第一年下來效益很可觀。後來,鄭召龍當上了村黨支部委員、團支部書記,村裡的年輕人不斷向他聚攏。2011年,有35戶村民和他一起成立了合作社。此後,雙合村走上了科學耕種的道路,實行玉米、大豆、馬鈴薯三茬輪作。合作社採取統一供種,統一供肥的辦法經營,利潤歸農戶個人。合作社引進新品種,購買新設備,通過科學種植、科學管理畝產量由原來的1500斤提高到現在的4500斤,產品銷往哈爾濱、山東、河南等地,供不應求,農民人均收入由原來的不到3000元增加到現在的12000元。2015年合作社與當地龍頭企業合作,開闢了一條馬鈴薯銷售新路,真正實現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生產模式。雙合村從以前的貧困村變成遠近文明的富裕村,村民人均純收入在大興安嶺全區名列前茅。
鄭召龍目前正籌劃着建立「馬鈴薯種薯育繁推一體化」示範基地,進行馬鈴薯精深加工,讓「原字號」變成「新字號」,屆時依託現有的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村屯種植戶一起發展。現在他已與哈爾濱一家農產品加工企業簽約合作,通過綠色有機認證,把合作社生產的馬鈴薯、有機大豆進行包裝銷售,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讓家鄉的馬鈴薯、大豆走出雙河村、走出大山、走向全國。鄭召龍堅信,有黨的惠民政策指引,致富的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採訪中,鄭召龍不斷接到黨的十九大報告宣講的預約電話,馬上就要啟程去哈爾濱參加十九大精神宣講團。鄭召龍說:「我一定用自己的切身感受把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好,帶領村里夥伴們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建設好家鄉,力爭做到致富路上不落掉一個村民,不辜負黨和政府對我的信任和培養。」 [1]
記黨的十九大代表鄭召龍:白樺林里種薯忙
黑龍江日報12月18日訊 鄭召龍忙了一個多月,10月13日,他終於從美麗的大興安嶺加格達奇區白樺鄉雙合村,踏上了赴京參加黨的第十九次代表大會的旅途,然後又接二連三的參加全國青聯會議、在省內各地巡迴宣講十九大精神近40場、去孫吳縣研究精準扶貧……「基本沒咋着家。雖然忙得腳打後腦勺,但心裡卻很快樂。」電話里,黨的十九大代表、雙合村黨支部委員、團支部書記鄭召龍的聲音略顯疲憊。
科學種植致富夢想「圓起來」
其實種地這件事,一開始鄭召龍是拒絕的。1998年,鄭召龍從技校畢業時面臨兩個選擇,一個是像村裡的很多年輕人那樣去大城市當打工族,再就是回鄉務農。從小生長在鄉村,18歲的年紀,誰不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哥哥在外打工、弟妹年幼、父母年邁,家裡的地總得有人種。權衡再三,鄭召龍還是把心收了回來。回想起當時的選擇,連他自己也沒想到,在這片廣袤的黑土地上一耕耘就是19年,而且成了當地群眾的致富帶頭人。
雙合村離城區不遠,當時的村民們習慣於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除種植大豆、小麥等糧食作物外,有的農戶還種些蔬菜賣到城裡,一年下來收益不多,還非常辛苦。回鄉不久,鄭召龍就發現,有很多外地人不遠萬里來加格達奇調運馬鈴薯種薯。原來,大興安嶺的晝夜溫差大、土質肥沃,產出的種薯退化慢、脫毒性好,運到外地播種後產量比當地種薯高出30%~50%,市場反響特別好,利潤很可觀。心思活泛的他馬上聯繫當地科研所,購進了市場銷量最好的兩個馬鈴薯品種試種了10畝,當年就收益近5萬元。
這一次的成功讓鄭召龍興奮不已,他隱約感到,心中萌動已久的致富夢已經找到了落腳點,於是他開始大面積種植馬鈴薯種薯。靠着老輩的經驗和自己摸索出來的規律,在剛開始的幾年裡收益一直不錯,但在2005年發生的一件事讓鄭召龍徹底轉變了觀念。那一年的七八月份,正處在成長期的馬鈴薯突然大面積死亡,鄭召龍慌了神,趕緊請來當地專家。當專家告訴他,馬鈴薯是遭遇了一種嚴重的病災並已無法挽救時,望着面臨絕產的100畝馬鈴薯地,鄭召龍欲哭無淚。「就這麼算了?不再種種薯了?不!我就不信我種不好!」這次重創沒有擊垮鄭召龍,反而激發了他堅持下去的決心。他認識到,要圓致富夢不依靠科技是不行的。痛定思痛後,他開始刻苦鑽研馬鈴薯種植技術,遇到問題就求教農業專家,還先後十幾次赴省農科院充電取經。功夫不負有心人,掌握了科學種植新技術的他,種出的馬鈴薯薯型好、品質高,經常被客戶搶購一空。
合作共贏帶領村民「富起來」
聽說老鄭家的二小子靠種土豆「發了家」,村民們紛紛跑到他家學習種植技術。熱心腸的鄭召龍不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傾心傳授,還先後20餘次邀請農業專家到村里來培訓村民,使全村農民都掌握了科學種植技術。同時,他還積極幫助村民引進新品種,帶動大家一起致富。
隨着馬鈴薯種薯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新的問題來了。當時,一些村民在開春時各種各的,品種不一不說,到秋季出售時還互相壓價。還沒與其他省份競爭,惡性競爭就先在自己村里發生了,鄭召龍急了:「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必須把農戶組織起來,只有大家握成一個拳頭,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
2011年12月,鄭召龍組織6戶農戶成立了「雙合村合興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大家集資購買了3台大馬力拖拉機和4套馬鈴薯播種、收穫機。合作社當年流轉土地3000畝,引進新品種栽種,並採取統一供種,統一供肥,各自種植,統一銷售,利潤歸農戶個人的辦法經營。前期的統一採購不僅節約了成本,而且新品種種薯也非常受客戶歡迎,加上整合後的市場減少了無序競爭,價格很快上來了,這一年,參與合作的農戶收益大增。合作社一炮打響,其他村民看到效益紛紛要求入社。此後,雙合村走上了科學耕種、科學管理的道路,玉米、大豆、馬鈴薯三茬輪作,畝產量由原來的1500斤提高到4500斤。
2015年,鄭召龍又牽頭帶領農戶與當地龍頭企業合作,開闢出一條「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馬鈴薯種植銷售新路子。規模最大時,入社農戶達到70多戶,流轉土地近2萬畝,雙合村從以前的貧困村變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村民人均純收入在大興安嶺全區名列前茅。
乘風揚帆助攻農業「強起來」
談到十九大,鄭召龍的聲音激動起來:「十九大報告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用了很大的篇幅,我認為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關注。尤其是總書記提到,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批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引起了與會代表們的強烈共鳴,當時現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我省是糧食主產區,目前正在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跨越,我們新一代青年農民一定要扛起這個責任,為我省爭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和排頭兵竭盡全力。」近幾年,鄭召龍一直在順應市場變化逐步調整合作社的種植結構,今年他試種了幾畝沙棘,效果不錯,他準備明年擴大種植面積,並在村里小範圍推廣。
「我還一直在研究如何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通過深加工在二產三產上要效益。」鄭召龍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現代化農業,補足我省農業短板,要從農產品深加工上找突破口,提高農產品的就地轉化率,讓馬鈴薯、大豆、小麥、雜糧這些農產品一出地頭就進入深加工。這樣一方面可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條,實現農業轉型升級,讓「原字號」變成「新字號」;一方面還可培養新型農業實用人才,吸納、帶動一部分年輕人創業、就業,實現共同富裕。「讓年輕人留在農村,讓農產品走向全國。這樣鄉村才更有活力,振興也更有希望。」說到這裡,鄭召龍的聲音里滿是期待。
「習近平總書記鼓勵廣大青年勇做時代的弄潮兒,作為新時代的青年農民,我一定要帶領村里夥伴們認真學習好、落實好『十九大』精神,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建設好家鄉。只要我們緊跟住黨的惠民政策,農民致富的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參會回來,身兼全國青聯副主席和村裡帶頭致富年輕人多重身份的鄭召龍,感覺身上的擔子更重了,而村民們與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更近了。[2]
參考資料
- ↑ 鄭召龍致富的道路會越走越寬,中國農業信息網, 2019-02-24
- ↑ 記黨的十九大代表鄭召龍:白樺林里種薯忙,中國新聞網, 2017年12月18日